《孩子向前冲》第16章


奔涔┳约褐洌那樽匀挥淇臁>」茏中吹没故悄敲茨芽矗仕郴故遣欢裕丫纬闪讼肮撸蚁胝獠皇撬暗缆飞系哪训悖嘀锌肌⒏呖蓟乖赌兀嗄甑难肮蹋氏略缫咽炷苌桑换嵊跋斓骄砻娉杉恕?br /> 每当他拿着考试卷,在我眼前晃着:“爸爸,我的工夫高吧!”见他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骄傲中,看他一身轻松的样子,想着他这骄傲将能带给他更多的兴趣和动力,回味着“快”的好处,我就觉得我们真是幸运的,找到了一个致胜的法宝。
正好是暑假,我把王京的事告诉了几个朋友,我们都有孩子在读小学一二年级。赞叹之余,也想效法,就相约做个试验——利用假期剩余的半个多月时间,教孩子一些下学期的课程。
本来以为会很难,结果几个孩子都完成了几乎一半的内容。
突然明白了,王京的奇迹其实是很多孩子都能达到的,但他们的潜能都白白浪费了。学校所谓的进度安排,其实是个削高补低的事,既然要步调统一,走得快的人就必须慢下来,等着。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大众教育的机构,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和大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大同小异。正因为这样,家庭的个性化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更加重要。
——鲁稚
17、广阔天地造就广阔胸怀
有一个成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广阔天地,能够陶冶出人的广阔心胸,所以我从来不限制孩子去野外游玩。孩子需要玩,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玩就是一种成长。我们有幸居住在海边,大自然给我们丰厚的馈赠,山的雄伟,海的壮阔,还有那些沧桑的古迹,都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让孩子有了某种独特的个性。
看着儿子的玩相,总觉得无论如何,他比同龄人失去了许多天真的乐趣。但当看到他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带着几分幼稚,不乏几多幻想地看问题时,我又多了一种新的感悟。
我深知在王京以后的风雨历程中,生命已经托付给了探求知识,成败与否都应该努力去搏,谁让我们站在了风口浪尖!秋天的果实挂在夏天的枝头,一定是涩涩的,但到了秋天,它一定会熟!
“爸爸,你看这首《观沧海》,曹操真的是写咱们每年都去的碣石山吗?”王京说着,大声地念了起来:
《观沧海》
(魏)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盛。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
这正是1700多年前的某个秋天,魏武帝曹操登上碣石山所见到的壮阔景色。
“从这首诗看,海水就在山脚下,可咱们每年很多次登上碣石山,我怎么就没有这种感觉呢?”王京提出了疑问。
我索性单刀直入:“那咱们就再去登一次,找找诗中的感觉!”
“太好了!”他高兴地蹦到我身边:“咱们悄悄地走吧,别让小弟发现。”
“为什么?”
“今天是个热天,容易中暑。”
摩托车在柏油路上奔驰着,透过炊烟织成的轻纱,注视着正北方,远处展现着飘游的云雾。碣石山,忽隐忽现,依稀可辨,令人遐想。
燕山余脉自北塞蜿蜒向东南海畔,在昌黎陡然崛起,这就是古今有名的观海圣地碣石山。它位于昌黎城北,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虽然在崇山峻岭中,只能算作是一个小弟弟,但它是渤海岸边的最高峰。
摩托车奔驰着,穿过昌黎县城,离山越来越近了。车缓缓地爬上山坡,到达了碣石山脚下的水岩寺。“以前我还以为你是一只乌龟呢?原来你是龙太子,我还骑着你照过像呢!对不起!”他煞有介事地对着寺前驮碑的赑屃说。
要饱览碣石山的风采,就得徒步攀登,我们沿着石阶蜿蜒而上。小路旁,山坡上,青松翠柏杂树丛生。沿路鸟语花香,凉风习习,叫人心旷神怡。我们边欣赏边议论,忽然一块大石头挡住了视线。“文成帝游宴处”几个大字豁然在目。“旁边的那棵树已经长得那么高了。”王京指点着说。
路越来越难走,色越来越奇异,人也越来越疲劳。步步险陡,有几个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的,似这样的石阶爬了好一段,我们已经是气喘吁吁。
“走不动了,休息一会儿。”我提议着,猛一抬头巍然屹立的岩石壁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大字。
“爸爸,这下面还应该再添上几个字。”王京指着平滑的岩壁喘着气说。
“哪几个字?”
“你说呢?这里最险要也最累人,每个游客走到这里都像咱们一样累得气喘吁吁。所以应该加上‘气喘如牛’最恰当。”
“对呀!这几个字刻上去,游客再累也定会捧腹大笑的,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游玩的情趣,还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我附和着。
“爸,我3岁的时候第一次爬碣石山,你就把绳子拴在咱俩腰间,现在我都长大了,你还带着绳子干吗呀?”
“最初是担心你不小心掉下去,现在看来绳子是登山必备的,防患于未然。如果有可能我下次还要带几只山羊呢,像爱斯基摩人的拉雪橇的狗一样,咱们就可以省力了。”我调侃着。
绿荫掩映中又有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碣石观海”。崖壁上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时,专程来到碣石山求仙刻石,令丞相李斯刻写的《碣石门辞》。我提醒王京注意看。
峰回路转,走过一段路后豁然开朗。绳子的两端还是系在我们父子之间,喘口气,一阵冲刺,我们爬上了峰顶。极目远眺,西北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犹如层层浪尖,远近山头雾气升腾,群峰掩映,想起杜甫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猛地回转身来,朝南方望去,秦皇岛港至滦河入海处上百里的海面尽收眼底,渔船帆影历历在目……
渤海岸边最大的泻湖——七里海如银带豁然跳出。“那是咱们村,一直向前走是七里海,再往前就是新开口。渔船更多了,养虾的也多了……”我向王京指点着。
“哎,不对呀!曹操不是在这儿写的诗吧?”王京突然想起了此行的目的,用手指着远处说:“你看东南是秦皇岛,西南是滦河入海口,从碣石山这儿是看不见诗里描写的‘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的。”
看着他脸上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接过话题说:“是啊,现在我们站在碣石山上,视野里却没有了当年魏武帝《观沧海》中描写的景物,正所谓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那诗中的古‘碣石’在哪呢?”他脸上充满了疑惑,紧追不舍地发问。
我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接着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曹操诗句‘东临碣石,以观苍沧海’中的‘碣石’,还是毛泽东诗句‘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碣石’,在注释中都解释不一。因为从《观沧海》中可以看出山在海的东侧,现在世人眼里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后来就有人杜撰了‘碣石沧沦海’说:即六朝以后,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渤海沉没了古碣石,来牵强这首诗。其实这只是近千年左右的事,纵观这段地质年代史,咱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此说很可能是无稽之谈。这几年总有些人试图在仅有十几米深的海中寻找这座名山的遗迹,也没有结果。又有人说昌黎城北的碣石山,就是诗中的‘碣石’,究竟曹操当年站立的‘碣石’现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二千年前的‘碣石’是不是现在的碣石山呢?”
王京边自言自语,边转过身来看着我,好像在向我寻求答案。
看着他那严肃认真的表情,我深思片刻,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马上就要读初中了,就要学《中国历史》了,北魏有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他的地理学专著《水经注》里就有碣石的记载。近代地理学家也考察了今天的碣石山,并且撰写了《碣石考》,考证说当年魏武帝观海时的海岸线在今天的京山铁路一线,当时碣石山前的海水大举北侵,使山前的平原变成了一片浅海式泻湖。”
说完我看着他堆满稚气的脸蛋,盯着他那双透着思考的眼睛。他想了一下,喃喃说:“不对,《昌黎县志》还有《碣石考》都不准确,一、二千年前海水根本就没有北侵。”
听完我先是一怔,然后爱怜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以前我给你讲过,咱们村叫潮河,两个字的偏旁都有水。我曾经问过村里识文断字的老辈人,老辈人又听前辈人讲,500年前有一个叫王隆的山东人迁徙过来,成了咱们村的先民,当时海水一涨潮,咱们村就像一个乌龟壳浮在水面上,一落潮,人才能走出来……”
“爸爸,”他耸了耸肩,打断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