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新篇》第349章


多天朝旧臣想来拜访都被他谢绝,这样做也是想避嫌。 但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地墙,时间长了,石达开也听说了一些皇室内部的小道消息,据说两位皇子中,皇上颇为喜欢二皇子定漠,说二皇子的脾气性格和他比较像。 而对于温文尔雅的皇长子定溯却时有不满之意,这当然不能做为皇次子定漠就一定成为储君的依据,但也可从中摸到一些信息,这次两位皇子入朝参政,便有一些善于钻营的官员暗中向二皇子定漠大献殷勤,甚至石达开的一些家臣也认为这正是一个重新扳回局面地好机会,不断劝他多与皇长子定溯亲近,以图将来。
石达开毕竟是在天京变乱中滚出来的,对于宫袆内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心中是非常清楚的,谁敢保证王财将两位皇子请出来不是在试天下臣工的心思?倘若这个时候自己看不清楚。 心思又活动起来的话。 那只怕再被打入万仗深渊便再也翻不了身了。 因此自打接任理藩院部长一职后,石达开每天按时上朝。 按时离朝,遵照朝廷旨意,兢兢业业的办理藩务,除了公务上的往来,从来不与助理定溯有什么交往,到是定溯为人谦谨,遇上不明白地事情常常向石达开请教,石达开抱定了辅助皇子的态度,虽然自己是部长,但实际上理藩院的主要决策都是由定溯提出后,两人一共商讨再上报的,也就是说,理藩院实际上是以定溯为首的。
王财很快便知道了理藩院这种奇怪的官级关系,但是他也并不想去干涉,既然石达开小心谨慎,那他也乐于定溯有这样一个独当一面地机会,再说王财也相信,石达开表面上放手上定溯去尝试各种治国策略,实际上在大方向上还是看的比较紧的,毕竟理藩院节制众多藩国,万一要是出了事情,那皇上决不会拿自己儿子下手,到时候担责任的还是他这个部长,这点石达开把住了,那王财便不担心理藩院能有什么差子,而且定溯为人细心,办事颇有章法,上任后开展的一系列缓合矛盾,加快融合的藩国政策令王财非常满意,特别是经过内阁同意后,制订了《藩地移民法》,规定所有帝国百姓向朝廷交纳相应担保金之后,便可以由商务部颁发营业执照,前往藩地兴办工厂、开矿、经商等等,倘若仅仅是移民,那便更简单了,只要在各地移民局申请登记,连担保金都不需要交,便可以由国家统一安排移民到相应的藩国。
当年《北民法》颁布后,帝国百姓恐惧北方苦寒之地,移民而去的大部分都是关外百姓,而这次《藩地移民法》颁布后,江南、江北乃至西南各省的百姓、商人都有申请赴藩国者,特别是江南大批商人都愿意跑到藩国去开设工厂,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朝廷政策地鼓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藩国劳动力便宜,商家所需支付地薪酬便少了很多。 对于藩国来说,这其中的好处是非常明显地,帝国朝廷从当初的掠夺政策转向抚持政策,解决了藩国大量失业人口,而老百姓有饭吃,参与造反作乱的人便少了很多,对于朝廷来说,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搬到藩国不但有利于帝国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让藩国上缴的税收翻倍的增长,只是骤然少了这许多工厂,帝国本土的失业人口便逐渐增加,这引起了各地议政院的强烈不满,申诉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往朝廷各级官署,甚至一些地区还发生了工人失业暴动,虽然都被当地警察部门镇压,但也暴露出了帝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迫在眉睫。
谁料商务部的官员在看到皇上下旨要求“拓展新经济模式,加速帝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时,一个个莫名其妙,在十九世纪,世界各国都以大力发展工业和保证自由贸易来实现社会经济繁荣,这也正是帝国政府长期以来所追求的,但皇上又提出了“拓展新经济模式”,又说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这就让商务部官员摸不着头脑了。
事实上在王财看来最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配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并配有现代化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而这样的理论估计很难让商务部官员听的明白(王财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人人都意识到必需找到一条新的发财至富的道路,才能继续保证帝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藩院要发展藩国经济,那就必然会影响到帝国本土经济,这一对矛盾却是摆在皇帝与商务部官员面前急待解决的事情。
总算是王财脑海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书本知识没有忘记,拉着商务部官员一连讨论了半个月,才最终提出了“以稳定农业为前提,以发展高科技工业为核心,以加速重工业为根本,努力发展流通和服务产业”的政策。 所谓以农业为前提,那便是要保证帝国本土四万万百姓能吃饱肚子,而以发展高科技工业是因为王财坚持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帝国参与世界竞争的本钱就是谁在现代科技上站的更高,以帝国十余年来不断发展教育、增加对教育投资的效果来看,中华帝国已经有能力独立的建立起涉及基础学科各个方面的新工业,继续坚持对科技的投入必定将保证帝国工业水平的快速提高,至于以重工业为根本,那便是将包括造船业、机械制造、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等在内涉及国家整体工业化的工业门类放在根本的位置,以此来稳定帝国工业根本并强化工业潜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努力发展流通和服务产业”这一条。 由于数十年来帝国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又没有实行有节制的生育政策,因此国内人口不断增长,随着这些新增人口的成年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入藩国,帝国的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新情况,王财想到了当年书本上所说的“第三产业”,这“第三产业”具体有哪些内容,王财是记不清了,但是他琢磨着想想似乎也就是涉及流通与服务这两方面了。
第277章:定溯理藩
第277章:定溯理藩
第277章:定溯理藩
可是服务与流通具体是指什么?王财寻思了半天也只是干巴巴的想到了邮电交通、饮食旅游、美容美发,至于房地产、保险这些新鲜东西是不是也算第三产业,王财有些吃不准,但是这也不重要,现在搞搞邮电交通还行,至于房地产、保险就太过时尚,而美容美发就更离谱了,这年头所谓的美发也就是剪出屈指可数的几种样式,哪及得上后世五颜六色,形式各异?看来打头发面皮的主意是有些过火了,但是开饭店是绝对可行的,特别是在帝国铁路沿线,公路沿线的主要村镇,江运、河运的各个码头,都可以鼓励老百姓开设饭店、酒肆,除此之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国内交通运输,包括陆运、江运以及河运、海运,而且此前各地由官府控制的小型国有企业也全部折价出售,从此官府不再介入国内工商业的运作,从另一个方面也避免了官*商*勾*结的**。
十几位大臣被皇帝逼着搜肠刮肚了穷思数日,总算又整理出了一些可供发展的新行业,除了政府投资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以及公共事业外,又列出了餐饮业、物资供销、仓储、工业技术服务、无线电、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几个方面。
只是有的大臣将教育、文化也列入了发生效益的产业中,王财颇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帝国地教育模式仍然是以国家投入资金为主要融资方式。 从初级教育振华堂到高等大学天京大学堂,再到科技研发中心天京皇家科学院,以及矿业、无线电、艺术等各类专科学堂,绝大多数都是由帝国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只有很少一部分政府暂时无力兴办的特殊学科才由私人投资举办,这些私人学校总数还不到帝国学堂总数的1%,加上帝国政府立法保证教育、科研的独立性。 可以说目前帝国的整个教育环境是极其宽松和发展迅速的,正如天京大学堂校长公开宣称的那样:“朝廷给地钱。 咱们拿着,朝廷下的命令,咱们不听”,也正是朝廷自上而下地重视教育、科研,虽然建国不过二十多年,但帝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已经迅速的追赶上了西方国家,而且在某些领域开始有了超越西方的迹像。 可是如果将教育由国家投资转移到私人投资的话。 那教育的初衷很有可能会从“培养人材”慢慢转移到“发财致富”上去,发财的是那些投资商人,损失地却是学生的求学时光与国家整体的治学氛围,中间的危害,王财深感于后世的教育改革而坚决的否定了几位大臣将教育产业化的建意,而且又补充了“所有与教育直接有关的产业都必须坚持官督商办”地原则,典型的就是所有学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