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新篇》第321章


别是江北铁路线的不断延伸,沿线各处的商业潜力也渐渐体现出来,在威海、天津、大连四港一边建设,一边开始进行小规模的港口服务。 从吉林、直隶一直到山东。 数省地财货因此得以外运,而江南先进工商业的产品也得以源源不断的输入江北。 既快又便宜,英国以海外贸易起家,而中华帝国仅仅是内贸便已经是极大的刺激了整个帝国的经济潜力。 除了内贸,海外贸易也渐渐走上正轨,在李鸿章的倾力之下,轮船招商局的大规模海运迅速发展,从原先的大型海船七艘迅速增加到三十艘,贸易范围遍布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开辟了远达欧洲的航线,长期被西方商人控制的中欧贸易第一次有了中国人地身影。 除了贸易外,在工业上也有了极大地进步,在王财鼓励教育的政策下,大批西方学者来华任教,整个国内地教育水平飞速提高,不但建成了自然科学的各门类学科专业学院,甚至还成立了绘画、音乐方面的专业学校,天京成为帝国政府高等学院分布最集中的城市(因为王财把天京所有的王府全部改建成了校舍),大批年青的学生入校学习,用不了三、五年,他们就能在帝国的各行各业上发挥作用,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极大的推动了新技术的发明,而新技术的发明又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可以说现在整个帝国都显现出一片生机,也正是因为此,西方各国对于中华帝国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再也无人敢小觑了这个新兴的大帝国。 只是那个雄心壮志的帝国皇帝时不时的弄出些事情来让洋人们哭笑不得,就像这次跳出来支持普鲁士一样,人们仍然把他看成是皇帝陛下的一时冲动罢了。
果然没有多久,原本被俾斯麦寄以厚望的意大利军队居然在兵力、装备都占优势的情况下,在库斯托查与奥地利的第一次会战中大败亏输,立刻便失去了再战的力量,原本处于两线作战的奥地利军队一举便解决了威胁后路的意大利,转而抽出力量全力对付滚滚而来的普鲁士军队,这样一来双方胜负更是难料,就在各国都在猜测胜败之时,1866年7月3日,普奥两军相会在柯尼希格莱茨附近的萨多瓦村,爆发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会战,当地集结的奥方兵力约23.8万,普方兵力为29.1万,双方五十万人在这块小小的村庄附近为了德意志的统治权进了最后的血战。 双方激战竟日,最终有着强大工业基础的普鲁士彻底击败奥地利,奥军损失四万五千余人,已是无力再战了。 凭借新胜之威,普军乘胜追击,奥地利迫于无奈,最终同意停战和谈,在尼科尔斯堡的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宣战的四方签订了《布拉格和约》。 对于普、意来说他们一方取得了北德意志邦的控制权,另一方得到了原属奥地利的威尼斯,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除了摇旗呐喊之外什么力也没出的中华帝国在普鲁士的帮助下,居然也以战胜国的身份从奥地利得到了开设工厂和单方面关税优惠。 当然,王财也很清楚自己这个战胜国的身份来的实在有些不上台面,也不愿意因此而与奥地利结下血海深仇,因此也同意普鲁士不过份削弱奥地利的意见,表示愿意有条件的对奥地利开放帝国市场,并就此继续与奥地利进行谈判。
捞了这个好处,真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西方各国虽然颇为羡慕,但也不得不佩服王财的眼光独到。 飞来的好处王财自然不会轻易放过,马上下令朝廷给予到奥地利投资办厂的国内商人优惠贷款,甚至还以朝廷的名义成立数个国有企业,由商力部选派得力干员主持企业运做,这些企业涉及军工、化工、制造等数个方面,王财还授意这些企业全部把总部设在奥地利,就近之便,招募能人技师,学习西方选进科技文化与企业管理经验,并将学习的经验源源不断的送返国内。 除此之外,皇帝还暗中指示情报部在这些企业中安插情报人员,刺探西方各国情报。 可以说这是帝国头一次真正的把手伸到了列强中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打败奥地利的普鲁士一跃而成为欧洲大国,而普皇和俾斯麦也是为了击败奥地利,取得德意志北方控制权而庆贺不已,整天忙忙碌碌的协调北德意志各邦国,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而做最后的准备,此时英、法、俄等国纷纷派出使者向普皇威廉一世表示祝贺,此刻他们并不知道,铁血首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控制了南部德意志邦国的法国了。 对于帝国政府来说,普奥之战也只是前奏,接下来俾斯麦针对法国的全部进攻才是可以真正捞到好处的时候,一时间帝**队悄悄的进行调整,为了把法国人的力量一举赶出越南,王财下令越北总督石达开做好准备,皇帝认为这次越南的军事行动不会规模太大,因此不想调动国防军主力,完全依靠西南太平军旧部完成,为了防止法国舰队攻击越北港口,王财还命令水师以剿捕海盗为名,进驻越南南部港口,只待战斗打响,立刻突袭港内的法国舰队。
第249章:全民健身
第249章:全民健身
第249章:全民健身
谁知道王财急不耐的等着普鲁士动手,而普鲁士似乎一点都不急,不但普军谨守边界,连普国政府也是一再向拿破伦三世表达“诚挚的谢意”,此时王财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俾斯麦不想统一了,只好暗中下令各路大军暂时收起锋芒,静观其变。
事实上王财错怪了普鲁士的铁血首项,刚刚击败奥地利的俾斯麦虽然痛恨抢占着德意志南部的法国人,但是他深深明白,在没有稳定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北方之前,普鲁士挑起战争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北方再次混乱,因此俾斯麦不断的游走于汉诺威、萨克森等各盟邦,在他的努力下,最终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 联邦初立,俾斯麦心有顾忌,王财接到普国的消息后,到也能够理解,只是他积极策划的驱逐法人计划却不得不无限期推后了。
可以说现在的帝国在皇帝的东征西讨,内外政策之下,国力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老百姓越来越有自信,但不知道是怎么搞的,尽管这些年来帝国大军屡战屡胜,甚至和英、法这样的强国也硬碰硬的干过了,但是国内的老百姓看见洋人还是怕的要死,如果说十年前高呼“洋大人”是因为恐惧的话,那现在仍然这么喊就让人不解了,那个困扰帝国政府的领事裁判权早就被朝廷收回,洋人在国内也不敢再像以前那个为所欲为。 甚至公平的说,如今在帝国境内从事各种事务地洋人基本上还是遵守帝国法律的,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都很少发生,因为这些洋人非常清楚,只要他们稍有出轨,马上就会有大批的中国警察来找麻烦,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但是为什么国人看到洋人还是混身打颤呢?皇帝与几位夫人讨论许久之后。 最终认为这是国人的一个劣根性——习惯。
在王财看来,国人是非常容易习惯的。 习惯于被人压迫,习惯于被人剥夺了种种权力还相信别人是对他好,正如现在地国人习惯于洋人骑在自己头上作福做威完全一样,一定得想个法子,让中国人彻底从精神上藐视这些金发碧眼的洋人,把他们当成未开化地长毛猴子就是最好!至于用什么办法,到也不是难事。 王财早就琢磨着以己之长克彼之弱,即然当年洋人能到中国来摆擂台,那为什么现在咱们不能去洋人那里摆擂台?此外,王财也有一个担心,现在朝廷一心发展洋务,学习西方,结果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对于西方文化完全痴迷,更有甚者公开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 主张全盘西化。 这种情况随着国内开放程度的加快变得越发严重,虽然这种声音目前仍然不是社会主流,但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两种结果,要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被摈弃,要么就是文化上的分裂而造成族群对立。 这种情况真要出现,那却是王财万万不忍看到的。 在王财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糟粕,牺牲个性而换取苟且偷生之类,但也有精妙之处,就比如他最近看的《墨子》,这兼爱非攻的理论绝对是领先于时代地,守旧固步自然是不对,但全盘西化也绝对是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财实际上已经做了一些努力。 比如他命令各地官府每年都必须组织一次“冠礼”、“笄礼”。 各地年满二十的青年男子和年满十五的少女每年这一天都必须穿上官府提供的传统服饰,由当地大儒为他们行成年礼。 又比如国家各级学校都开设国学必修课,研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