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第49章


——高尔基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经验是真知与灼见之母,因而它的一切举止都是明智而又坚定的。
——欧文
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冈察洛夫
不能按人情办事
——毛泽东严于律己的故事
1950年冬季的一天,韶山乡的农民正忙着往地里送肥,只见两个小青年骑着一头枣红色大马,从远处走来。好奇的人们走近一看,啊,原来是岸英和岸青。消息像插了翅膀,一下子传到了各家各户。有的问,他们回来做什么?岸英和岸青回答:是受父亲毛泽东的嘱托,回家转达他对土改的意见的。
原来,这年的冬天,韶山乡的土地改革已到了划分阶级成分的阶段。该给毛泽东同志家划什么成分呢?负责土改的农会主席兼乡长黄秋同志有些为难:要是按原有财产,应划富农;若把一个革命家庭划为富农又于心不安。
想来想去,黄秋最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您的关怀下,土改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韶山每人平均九分三厘田,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毛泽东收到信后,他首先把家庭情况向岸英和岸青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让儿子把自家的情况和党的土改政策加以对照,看看该划什么成分,应当怎么办。岸英和岸青也感到为难,这时毛泽东说:土改政策是党的政策,咱家的情况和一个普通人家的情况一样,应照政策办,不能按人情办。最后,他考虑了三点意见,说给孩子听:一、家里的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成分应当划为富农,并付三百元作为退押金;三、支持人民政府照政策办事,不询私情。岸英和岸青看到爸爸如此大公无私,极为感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给家乡人写信,他派岸英和岸青亲自回家一趟,一来传达他的意见不会走样,二来可以让孩子们见见世面,受受教育。回到家,岸英和岸青转达了父亲的意见后,乡亲们深受教育,更加敬佩这位家乡伟人。
公生明,廉生威。
——李煜
人有了大目标才会自然而然地伟大起来。
——席勒
爸爸的车,你不能坐
——张闻天严格管教子女的故事
张闻天有一个儿子叫虹生。
在战火粉飞的年代里,虹生长期生活在保育院,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了,8岁的虹生才到了父母身边。多年不见儿子的张闻天,身边添了个“小灵通”,非常高兴,一有工夫爷俩就谈论这谈论那,可谓“父子情深”。但是,张闻天对孩子没有丝毫的溺爱。
当时,张闻天家住在沈阳。虹生见到爸爸出门总是坐着小汽车,很好奇,总想坐一坐看看是个什么滋味,可总得不到允许。一次,车子刚开到家门口,虹生灵机一动,趁爸爸还没上车,便偷偷地钻进车子里。张闻天上车以后,突然发现儿子坐在车上,便和蔼地说:“虹生,这是爸爸外出开会坐的车子,你不能坐,好乖乖,快下去,不然爸爸开会要迟到的。”无论爸爸怎么说,平时一贯听话的虹生,这次赖在车上就是不动。
张闻天见一时劝不了儿子,心里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虹生,只是自己下了车,步行去开会。虹生望着爸爸的背影,觉得没趣,便乖乖地爬出了汽车。
从此,虹生再也不闹着坐爸爸的汽车了。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长短。
——于谦
考不上学就做工嘛
——驻外大使许建国严格教子的故事
许建国(1902…1977)是早期参加工人运动的政治活动家,曾任上海市市委书记、副市长,后长期担任驻外大使。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是极其严格的。
许建国在上海任市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期间,他有个侄子自恃叔叔是公安局长,不把民警放在眼里,一度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干了一些坏事。许建国知道后,把他找来训斥了一顿,然后叫他自己到派出所交代问题。同时,他亲自打电话给派出所所长说:“我们是执法者,必须带头守法,如果执法违法,就不能取信于民。正因为他是我的侄子,就越要从严处理。”依照法律,公安局把他这个侄子送进了管教所。
事后,许建国找孩子们谈话说:“不要以为我是市委书记。公安局长,你们就可以高人一等。你们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1958年,许建国的大儿子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又恐怕考不上,秘书起草了一封要求组织照顾的信。许建国知道后立即制止,并批评说:“考大学要凭真本事,考不上就去做工嘛,搞什么照顾!”后来经过考试儿子被录取,上了大学。
1963年,儿子大学毕业。这时许建国已经出任大使,他的小儿子、女儿们都希望大哥能留在北京照顾弟妹,联名给爸爸写信,要求他向有关方面讲一下,在分配上给予照顾。许建国回信批评了他们。结果大儿子服从分配,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北京。
许建国在国外工作8年,从来没有给孩子们买过什么“洋货”。一次,孩子们让他从国外买几块手表,他指着手上的上海表说:“你们不知道,在国外,我为能戴上一块国产的手表有多么自豪。你们不要看不起我们自己国家的东西。再说,国家外汇很紧张,要把外汇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去得一分已私,便是一分圣学。
——高拱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让他再磨炼一个时期好
——董必武对子女钟爱但不溺爱
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是他60岁时生的。老来得子,董必武对他十分钟爱。
当时,董老在武汉工作,夫人带着孩子在延安。董老写信回家说:“小孩子不要穿得太好,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可以了。穿得破一些,人家不会见笑,穿得脏,人家会笑话的。我们栽果树,不浇水,不精心培养,就会枯死。教育人比栽树难啊。”
1969年,大批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董老让良翮到了河北晋县插队落了户。走之前,董老把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钉的毛巾送给了良翮,说:“你是革命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不能高人一等,要和群众同甘共苦。”他还说:“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要做一个普通农民,要听老农的话,听生产队长的话。”
下乡半年多,群众对良翮反映不错,当地党组织准备吸收他入党。董老听了后对老伴说:“你赶紧写信去,不能因为良翮是董必武的儿子,就这样快地吸收他入党。要让他坚持一个时期,真正懂得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发展他。我看现在他还不一定懂得这个道理。”
有一段时间,良翮在农村有点不安心,想到部队去当兵,他征求爸爸的意见,董老向他提了两个问题:“农村需要不需要你?你需要不需要农村?”良翮打消了当兵的念头。
1975年董老病重,儿女们都来到他身边。临终时,他拉着良翮的手宽慰地说:“良翮是晋县人,不是北京人了。”
后来,董良翮在农村当了干部。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冯梦龙
年轻人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就是从无数的坎坷中锻炼出来的。
——刘少奇
生活已经不是快乐的筵席,节日般的欢腾,而是工作、斗争、穷困和苦难的经历。
——别林斯基
真正的干部,只有在同困难作斗争中才能锻炼出来。
——斯大林
应当同别人一样罚款
——谢觉哉从严教子的故事
某年冬天,谢觉哉同志的故乡有人违反制度,私自上山乱砍生产队里的树木,谢老的一个儿媳和孙媳也砍了几棵。队里看到砍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砍树的人都按规定罚了款。考虑到谢老的面子,队里原谅了他的儿媳,没有罚款,也没有追问。不久,这件事传到了谢老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
三年前,谢老曾回故乡探亲,他看到那么多荒山秃岭,多次鼓励群众植树造林,要人人做到爱小树如爱小孩,爱大树如爱老人。他还亲自帮助制订了几条规章制度,严禁私自伐树。临走时,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带头绿化,带头遵守规章制度。想不到如今自己的孩子也私自伐树了,这怎么能行!他给生产队写信说:“我的儿媳、孙媳都是社员,是社员就要一视同仁。她们砍了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