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第36章


聪明的父母早就应该懂得,要尽早培养你的孩子的自立品格,教你的孩子早些学会自己走路,学会创业的本领。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立业才能图强——触龙劝说太后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发兵攻打赵国,一连攻下3个城。形势紧迫,赵国难以招架,向齐国求救,齐国表示:只要赵国派长安君来做人质,我们是可以派兵援救的。
这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即位不久,大权由赵太后掌握。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赵国虽危在旦夕,但她仍不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去做人质。许多大臣一次又一次地提意见主张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但都碰了钉子。赵太后恼火地说:“以后谁要再来说这件事,我老婆子就用口水吐他的脸。”
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赵太后估计他也是来劝说的,憋着一肚子气等他进来。
触龙漫步走进殿来,到了赵太后面前,首先谢罪说:“老臣生了脚病,很久没有见太后了,太后可好?”寒暄几句之后又和赵太后说了一些闲话。等到赵太后的脸色稍微平和一些,触龙就提出要求说:“我的小儿子舒棋很不能干,但是我的年纪大了,又很喜欢他。恳求太后赐他当一名保卫王宫的侍卫。”
赵太后说:“好,孩子多大年纪了?”
触龙说:“15岁了。虽然年纪小些,我希望在我没有死之前把孩子托付给太后。”
赵太后问:“你们男人家也爱孩子么?”
触龙说:“我们爱孩子的程度超过妇人。”
赵太后说:“妇人和男人不同,爱孩子要超过你们好多倍呢。”
触龙说:“我以为太后爱女儿甚于爱儿子。”
太后说:“你错了,我还是爱小儿子爱得多。”
触龙说:“父母爱子女,总要为他们做点长远打算的。太后送女儿出嫁到燕国做王后的时候,拉着她的衣裳哭泣,这是因为舍不得她远离。走了之后,也并不是不想她。可是每次祭祀的时候,总是祷告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这不是替燕后作长远打算,希望她子孙相继为王吗?”
赵太后说:“是的。”
触龙问道:“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称王之时,赵王的子孙封爵位的,有几个还保留着他们的爵位呢?”
赵太后说:“没有了。”
触龙又问:“不但是赵国,别的诸侯的子孙封候的,能保住爵位的有没有?”
赵太后说:“老身还没有听说过有没有。”
触龙说:“这就是说,祸患近一些的,轮到自己身上;远一点的,轮到子孙身上。难道王家子孙的统治都是不好的吗?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地位高但毫无功劳,俸禄丰厚却没有付出努力。现在太后给了长安君尊贵的爵位,很大的权力,封了他肥沃的土地,赏给他许多宝物,却不教他趁现在的时候为国家建一点功劳。等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怎么还能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以为太后为小儿子打算的眼光太短,爱儿子还不如爱女儿呢!”
赵太后醒悟地说:“你说得对。男儿应当闯荡立业,在家里厮守是没有出息的!”于是她命仆人给长安君备了车马,立即到了齐国。齐国出兵,秦兵闻风而退。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恩格斯
你必须打胜仗回来——岳飞从严教子的故事
岳飞(1103…1142)是南宋抗金名将。
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岳飞移军广德、宜兴坚持抵抗。金兀术把披着重错的15000名“铁浮图”摆在正面,“拐子马”布列两翼,妄图与岳飞决一死战。
岳飞知道,金兀术是金兵中赫赫有名的勇将。他足智多谋,极为狡猾。这一仗是个大硬仗,十分危险。面对强敌,派谁去呢?他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岳云。
岳云12岁从军,16岁那年跟随父亲征战。他手舞80斤重的两柄铁锤,一上一下,似舞梨花,每次攻城首先登城,曾连续攻下几个大州,立下首功。因此,小小年纪便获得了“赢官人”(即常胜将军)的称号。
岳云屡建奇功,岳飞怕他因功产生骄气,便经常把岳云的功劳隐而不报。他说:“自使其子受无功之赏,则不能正己而自治,将何以率人哉?”有一次,朝廷给岳云连升三级,岳飞上本拒绝,说岳云年纪很小,尚存乳臭,这样做很容易志气怠情,或者骄傲自满,不利于他的进步和为国尽忠。
岳飞觉得这个险仗应当让自己的儿子岳云去打,于是,随即命令儿子岳云率军出击。出发之前,岳飞厉声对岳云说:“你必须打胜仗回来,如你不打胜仗,我先斩你。”
当时,不少人为岳云捏了一把汗,有的说:“两军决战,在对方实力雄厚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儿子打头阵,打不胜还要杀头,这是世间少见的呀!”有几个贴心的人劝岳飞说:“这个险仗还是叫别人打吧!”岳飞不悦地说:“危险的仗能叫别人去打,为什么不能叫自己的儿子去打?难道别人的命就不值钱,自己儿子的命值钱?”他的决心毫不动摇。岳云呢,不仅满口答应,而且果真英勇杀敌,带头冲锋陷阵。他手执80斤重的双锤,率领兵土用大斧大刀,上砍金兵骑士,下砍马足,与金兀术的主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终于把这关键的一仗打胜了。
随后,岳飞又在三败金兀术的下一仗中,命令岳云上阵。岳云面对十多万大军,毫无惧色,率领八百勇士,冲人敌阵,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岳云受伤达百余处,盔甲被鲜血染红了,战果辉煌,消灭金兵主力五千多。从此,金兵再也不敢与岳家军交战,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于是,岳飞严格教子的故事便在士兵和老百姓中间传开了。
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
——朱德
人须在事业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守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是军人最可宝贵的品德。
——刘伯承
贪图虚荣,家业是保不住的——戚景通教导儿子戚继光的故事
明代登州卫指挥合事戚景通,暮年得子,心里格外高兴。这位爱国老将给儿子起名继光,是希望儿子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
1540年,戚景通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甚为陈旧,他打算修缮一下,令工匠设四扇楼花门户。年仅12岁的继光听工匠说:“公子家是将门,可以安设12扇雕花门户。”他便向父亲提出了这个建议,那知立即遭到了父亲的斥责:“贪慕虚荣,讲排场,那是贪官污吏的作风,咱家不搞那一套!”他还告诫继光:“你将来长大成人,能世守此业,我就满意了。如若贪慕虚荣,沽名钓誉,恐怕连这点家业也会保不住的。”戚继光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事隔不久,戚景通问儿子:“继光,你的志向何在?”戚继光回答:“志在读书。”景通这时开导说:“读书要弄清忠、孝、廉。节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为了提醒继光,戚景通命人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儿子时时省览。
从此,继光每天看着墙上刷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想着老父亲偌大年纪还关心着国事,深受激励。他一心刻苦读书习武,春夏秋冬毫不懈怠。
几年过去了,戚继光博览群书,学业大进,并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年迈的父亲看到儿子日益长进,内心喜欢。后来,戚继光果然成为一名抗倭名将、著名的军事家。
人生所缺者不是才干,而是志向,换言之,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
——部尔卫
立大志,做大事,探讨大学问。
——陶行知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张耒
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约翰生
男儿当振翅奋飞
——古代女学者徐媛的教子家训
“儿啊,你快二十的人了,性情懦弱,胆小怕事,没有作出一番事业,对社会上的事情一点儿也不懂,我真为你深深的忧虑啊!”这是明代苏州女学者徐媛,写给儿子的信开头的一段话。
徐媛是个很注重家教的女文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从小训育,刻不容缓,直至成人,仍不放松。”她对男孩、女孩有不同的要求:男孩应“气质刚强,振翅奋飞,屹立天地之间”。女孩则应“勤劳针织,善经家务”。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大儿子已近而立之年,仍不专一做事,性情软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