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第30章


华盛顿15岁那年,产生了一段充满朦胧意识、颇具罗曼蒂克的早恋。他迷恋上一位被称为“低寒美人”的姑娘。那是一次在费尔法克斯家里举行的舞会上,这位柔情如水、比他年长的姑娘,使华盛顿一见钟情,难以自已。她那湖水般清澈的蓝眼睛,旋转起来细腰如束的腰肢,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使这个少年荡魂动魄。华盛顿痛苦地失眠了。然而,他是位行为拘谨。处处遵循守则的少年,他不能够冲破自立的行为规范。他保持了令人压抑的沉默,从早恋中解脱出来。
随着与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华盛顿为争取国家独立,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华盛顿被推选为联邦陆军总司令。在他指挥美国军队的7年中,有失利,也有胜利,他的家族不为他的失利而气馁,也不为他的胜利而陶醉,鼓励他再接再厉打胜仗。
1784年,华盛顿卸下戎装,离开部队。1789年4月当选为美国总统。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
——马卡连柯
立志·求学
志向是所有行动借以滋长的胚种。“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
对学龄儿童来说,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当以立志。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当以求学。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求学者要有“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楔而不舍,才能成功。
铁杆磨成针——在父亲指导下,李白从小立志成才
李白(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磨铁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现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
业无高卑志当坚——北宋诗人张耒吟诗教子
北宋诗人张耒(1054…1114),13岁就能吟诗作对。17岁写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函关赋》。少年时,他就学于苏轼,颇得东坡居士的赏识。20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还写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教育儿子张(禾巨)、张秸,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
张耒的邻居是位卖烧饼的。他仔细观察卖烧饼人的苦难生活:卖饼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久而久之卖饼人的艰辛深深感动了诗人。他想,业过三百,行超三千,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求远,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成功的。为了教育儿子,学习卖饼人不畏艰难的品质,他写下了诚儿诗: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诗的大意是:月亮已经西沉,城头上积起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五更刚过天未明,卖饼人手捧饼盘走出家门,沿街叫卖。这时,大街小巷不见行人,而利箭似的刺骨寒风吹着卖饼人和他的饼盘。此时,他担心的倒不是自己身上衣薄寒冷,而是怕寒风吹凉烧饼卖不出去。一个有志气的人,不管自己从事的职业是高贵还是低下的,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决不能游手好闲、贪图安逸。
对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超乎批评。
——朱贝尔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巴斯德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好男儿志在四方——在母亲支持下,徐霞客游遍祖国万里山河
徐霞客(1586…1641)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没落世家。家境虽然已经衰微,但是家中藏书却不少。尤其幸运的是,徐霞客有一位很好的母亲。母亲思想开朗,勤劳贤良,知书知礼,富有理想。全家的经济掌持和对子女的教育,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徐霞客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听母亲讲历史故事,讲为人的道理,激起了他求知探奇的强烈愿望。一次,母亲讲《左传》,讲到“民生于勤,勤则不匮”的句子时,徐霞客说:“妈妈,我知道这其中的意思。”“说说看,看你理解得怎么样?”徐霞客解释说:“这是说,一个人无论织布、读书和做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勤快,只要勤快,就什么都不会缺少的。”母亲听后满意地笑了。
从此,徐霞客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在父亲的书房里精心读书。他读完整架整柜的书籍后,又把那些心里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集中起来,反复阅读。进了私塾以后,他还经常把这些书揣在身边。他觉得从这些书里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使人心胸开阔,产生力量。后来,他决定放弃科举,绝于仕途,准备遍游祖国的山川。
恰在这时,霞客的父亲去世了,身边只有一位年老的母亲,他实现宏愿的决心有些踌躇。母亲了解到儿子的心意,便鼓励说:“孩子呀,身为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不能为了家庭的缘故而放弃自己的志愿,像一只因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狗。”为了激励儿子,母亲还亲手为儿子赶做了一顶“远游帽”,让他戴着踏上了征途。
开始,霞客出游大都是在比较近的地方,行期也有一段间隔。每次游罢归来,霞客总要把异地的风光见闻一五一十地讲给母亲听。徐母总是为儿子的学识不断长进而感到高兴。后来徐母发现,既然远游,为何频频归来?当他知道霞客仍然是为了照顾自己时,便对霞客说:“我虽然年已老迈,但身体还根结实,你用不着惦记我。不信,我还可以出去一游。”她硬叫儿子陪她去游览了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