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第26章


环畔率榘偷匠坷锢锤杪杼秆5那榭觥?br /> 我们每天必谈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课学了些什么新知识…………每天坚持问婷儿的学习情况,是为了给她传达这样的信息:妈妈非常关注你学习的进展,因为学习是你的头等大事。这种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也把学习看作头等大事。另一部分是各种婷儿认为值得一提的事儿,尤其是那种引起她情绪波动的事情,无论是让她高兴还是让她生气或让她觉得有趣的各种琐事和疑问。
只要大人肯认真听,小学生很乐意跟家长谈各种事情,错过了这个阶段,大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来说,那是多么可悲呀!而我和婷儿直到今天都保留着这种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习惯,对当妈妈的人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何况这种幸福所需的代价并不大,从小学开始交谈就够了。
从做饭、吃饭到收拾碗筷,我和婷儿总是兴致勃勃,海阔天空地谈个不停。在需要点拨的时候,就点拨她几句。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婷儿很乐意接受我的指导,心甘情愿地尝试用家长的社会经验去解决问题。在婷儿第一次受挫折的时候,这种交流的习惯马上就显出了它的作用。
第一次受挫折,代理班长被撤
那是上学才个把月的事情。在学校,婷儿的主动活跃很快就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开学没几天,班主任就让她当了代理班长…………正式的班长要在两个月之后再决定。刚入校就受到重视我们当然高兴,但很快婷儿就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而失宠了。那是在语文课堂上,班主任正在教大家用拼音读生字,在读四声字的时候,班主任老是先读三声再转到四声,如把“区玉…………去”读成“取玉…………去”。婷儿在家里习惯于随时纠正错误,她马上就举手发言,当众指出了班主任的读音错误。班主任非常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读错。婷儿还想和她争论,但被要求坐下,并被批评为骄傲自满,随后代理班长的职务也被撤了。
婷儿很不服气。回家告诉我之后,我首先肯定了婷儿的发音是正确的,然后告诉她:“指出班主任的读音错误虽然没有错,但当众纠正效果很不好。第一,她可能认识不到自己读音不对,只会觉得你在出风头,干扰她的正常教学。第二,有的人很爱面子,不喜欢别人当众指出错误,尤其是被你这样的新学生。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我们不应该学习,但也不可能去改变它,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做法去取得好的效果。比如说,你在下课之后单独找到班主任,用请教的方式向她提出这个问题,你看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呢?”
婷儿想了想说:“我想不会,至少老师不会因此而不高兴。因为这种做法不会伤老师的面子。”婷儿又问:“那为什么老师错了就可以不改正,我错了就必须改正呢?”我笑着说:“你不改正考试就要丢分,你干不干嘛?”婷儿也笑了,说当然不干。我趁机告诉她:“如果老师有问题,归学校领导管。你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回来问妈妈。至于代理班长,撤了就撤了吧,如果你能记住这个教训,还可以使这件坏事变成好事呢!”随即,我们的话题便由师生矛盾转向了哲学:“为什么坏事能够变好事,好事也能变坏事。。。。”谈着谈着,婷儿的委屈就被新的兴趣所代替,一次心理危机也安然化解。
像这种发生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轻者造成是非观念的混乱,重者形成反社会倾向。如果在问题形成之后再来解决,将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走到这一步,我情愿把功夫下在预防之上。
一年之后,婷儿又遇到类似问题,她的处理方法老练多了:
昨天,老师给我们讲《春晓》这首诗,老师说:“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的,他是唐朝的。”可是我听成是宋朝的了。回家以后我问妈妈:“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妈妈说:“是唐朝的。”我说:“妈妈,那老师说错了,她说是宋朝的。”妈妈说:“不会的,一定是你听错了。”幸亏我没有像原来一样,站起来纠正老师。
忍受讥讽和噪音,锻炼适应能力
自从发生了在课堂上纠正老师读音的事情之后,班主任对于婷儿的印象明显不如原来了,婷儿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老师很少叫她,有时她忍不住替那些答不出问题的人回答问题,老师就会不客气地说她是“攒花儿!”(成都方言,意为“爱出风头的人”)“就是你最攒!”这样的情景反复重演,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婷儿的学习积极性,婷儿对于语文课的兴趣下降了。
我并没有就此去找老师交换意见,而是单方面要求婷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希望借此培养她的适应能力。
那天中午,婷儿在吃饭的时候对我说:“以后上语文课我再也不发言了。”我问为什么呢?婷儿就把上述情况告诉了我。说心里话,我对老师的做法很不赞成,但为了维护老师的威信,我还是对老师的做法进行了正面的解释。我告诉婷儿:“老师不叫你,是因为她知道你已经懂了,所以她要叫那些可能不懂、也可能不专心听的人起来回答。这是老师为了让大家都专心听课想出的办法。你抢着替别人回答,老师就弄不清楚那些答不上来的人到底懂没懂…………”
“所以就会批评我。”婷儿一点就通,马上接过话来说,“那你说我以后到底还举不举手发言呢?”我让婷儿自己先提方案。婷儿想了想说:“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大家都抢着发言,我就不举手,如果是困难的问题,大家都不肯发言,我又回答得上来,那我就举手。你看怎么样?”我当然觉得这样很好,同时又补充道:“简单的问题你还是要举手,但是不要在乎老师叫不叫你,只要让老师知道你懂了就行了。”婷儿对这个解决办法很满意。班主任也因为婷儿的改变和婷儿总是能答好难题,逐渐改变了对婷儿的看法。
我经常对婷儿说,成都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遇到问题若是怪别人、怪环境的人,只会消极等待别人改变,而改变别人往往超出我们的能力,于是问题就会卡在那里得不到解决,吃亏的还是自己。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应该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追究别人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婷儿经常会为此而想不通,多次眼泪汪汪地提出质问:“凭什么呢?”经过多年的重复和实践,上中学时婷儿已经形成了“自我调整为主”的行为模式,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婷儿经常会说到这样一句话:“既然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还是说我们能做些什么吧。。。。”
除了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外,适应物质环境的能力也很重要,婷儿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婷儿上一年级时,距我家阳台仅5米远的外单位楼房里搬来了一对卡拉OK迷,小两口常常在晚饭后唱个没完,音响又开得大,调子又唱不准,唱到10点还不停,周末更是呼朋唤友唱到半夜。周围的邻居说也罢,骂也罢,他们从来不理睬,婷儿经常被吵得心烦意乱,做作业也很难专心。
每当婷儿向我抱怨的时候,我都态度平静地对她说:“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们不唱,就只能适应这种状况。你就趁机练习抗干扰能力吧。你想想看,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为了锻炼抗干扰能力,还专门到莱币场去看书呢!你就向毛主席学习,练习在嘈杂的环境下专心致志的能力吧。”
其实我对那种缺乏公德的行为也很讨厌,但我十分注意不在婷儿面前流露自己的厌烦情绪,以便增强她锻炼抗干扰能力的信心。同时也要求她不要给自己不良暗示,以免强化自己的厌烦情绪。我教婷儿反复在心里说:“让他们吵吧,我照样能专心学习。”直到自己坚信不移为止。婷儿6岁起就开始用这种积极暗示法调整心态、控制情绪,对于增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少家长仅仅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和技能训练,对于适应能力却很少过问。实际上,孩子的适应能力对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可以决定他智力才能发挥的高低限度,随着年龄增大、知识增多,适应能力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生理适应能力差的人,换个地方连吃住睡都感到不能适应,也很难正常发挥才能。还有些才华横溢的人陷入人事僵局后一辈子都无法自拔,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婷儿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到目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