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第18章


我还在1984年12月21日的日记中记录了性格培养的其他方面:
这段时间着重培养婷儿的几种能力。
一、快速反应。要求婷儿对大人的话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要让大人再三再四地说。这包括做一些具体的事,如洗手、收拾玩具、帮妈妈做事等。还有就是纠正错误行为,如玩弄不该玩的东西,对不喜欢的人不礼貌等。这样有助于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
二、掌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人主要教给婷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帮她做,如开保险锁、玩拼板游戏、拧毛巾、穿衣服扣扣子、拿东西、开关录音机,并强调方法的重要。这样有助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双语能力:要求婷儿跟说四川话的人说四川话,跟说普通话的人说普通话。她老是忘记后一点,我请她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她让我用一声“嗯”来提醒她。这个办法很灵,因为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同时掌握两种语音和词汇,有助于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对今后学外语,有适应力快而强的好处。
四、辨别是非的能力,包括大人通过讲故事,分析一个人或事情等方法进行的诱导,和适当的奖惩,奖主要是大人高兴地称赞和拥抱,惩主要是不理睬她,或关卫生间,后者很少用、我也用过打屁股的方法,在朋友的批评了取消了。朋友说得对,不应该让孩子屈服于肉痛和莫名的恐惧心理,而应该讲清道理。我的耐心少了一点,经常声色俱厉地训斥婷儿,以至于脸色和声调都失去了威慑力。这些天我不这样了,婷儿也为了不让我生气而努力表现得好,比过去自觉多了。
早教专家冯德全认为:优良性格有四个基础,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人。这些性格品质其实都是情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让婷儿从小就通过行为去体验,又在日积月累中去强化的基本素质。
第四章 3-6岁:全面开发心智 (二)
学着心疼妈妈,训练为他人着想
同情和关心他人,是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孩子在这个方面的情商如何,更是关系重大。如今的中国是独生子女社会,一个孩子是3个家庭的未来,是3个家庭的希望,是6个成年人的精神寄托!如果培养出一个性格忧良的好孩子,那幸福是没法形容的,但如家里出了一个逆子,那精神痛苦则不堪言状。在我熟悉的人们中间,有对父母非常好的,也有对父母很不好的。那些严格要求子女的家庭,孩子都比较孝敬父母,那些娇惯溺爱孩子的家庭,子女对父母都比较凶。这说明朋友之间“以心换心”的模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很难奏效,那些指望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的纵容型父母,多半都会痛感“亲生的孩子怎么像条狼?”
情商专家的研究结论是: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就会消失,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具备同情心、爱心以及责任心,那你现在就必须对他们寄予这些希望。尤为重要的是,光靠说教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让孩子有亲身经历、因为人的大脑分为思维和情感两个部分,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商技能,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这些道理十几年前我并不清楚,我只是简单地想到:应该及早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孩子变成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对于3岁10个月大的婷儿来说,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从心疼妈妈入手,培养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训练成功地培养起了婷儿的同情心,使她对别人的情感和思想非常敏感,老师和同学都能感受到她减轻他人痛苦、替他人分忧的纯真情感,并因此而喜欢她。不仅如此,这些训练也给我们当年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从(1985年)元月2号起,我要求婷儿在我生气的时候给我消气,很灵验。每当我因为她做错了事而生气的时候,婷儿便依偎在我身边对我说:“妈妈,我错了,你别生气了,我给你背首诗消气啊!”说完便奶声奶气地背着:“朝辞白帝彩云间。。。。”诗还未背完,我早就愉快地笑了。婷儿还用唱歌的办法为我消气,她头两天喜欢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后来又唱“摇啊摇,我的宝宝要睡觉”,今天唱的是《草帽歌》。我还没有细想,这样做对她到底有什么益处或害处,但是对我却大有好处了。前些时,我总是很难把生气的情绪很快消除,这样一来,我只用几秒钟就换了心情。客观地说,我高兴起来,婷儿也很高兴,这对我的身体和我们之间的气氛是很有益处的。我想,也许这是在要求婷儿对他人尽责吧?至少她要对我的情绪负责任,妈妈心情愉快就活得长,她就可以和妈妈在一起多过许多幸福的生活。
因为我咳嗽,说不出话,不能给婷儿唱歌,讲故事,婷儿说:“那我就给你讲。”她要讲好笑的故事,这样就开始编“愚蠢的故事”、“奇怪的故事”。(如:地里面长了一棵树,它长啊长啊,长得很大,树叶全是手电筒,你说奇怪不奇怪?)编了许多,大同小异。这是个很好的兆头,要注意启发她的想象力,幽默感,这对她今后的事业,益处无穷。
这会儿,我可爱的女儿已给我挤好了牙膏,等着我去刷牙,她自己则坐在被窝里唱京剧,还说:“这段京剧要拿着袜子才能唱!”因为她的红袜子就放在枕头边,是她惟一能拿到的“道具”。
。。。。。。这些训练使婷儿同我的感情交流变得频繁,也很有内容:一次在路上走,她要求我把手套去掉,说是“隔着手套就不能把我的爱传给你了”。一个3岁多的孩子能有如此动人的情感体验,何愁她长大以后不懂感情!
不过,我在“关心他人”的训练上也有操之过急的时候,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1985年春节我带婷儿到姥姥家探亲期间:
回家后,家里有个比婷儿更小的孩子需要包括婷儿在内的人照顾。对此,我缺乏思想准备。当婷儿不能自觉地小声说话、关门、轻轻走路,以利于小弟弟睡觉时,我就对她简单粗暴地威吓,人多的时候,也是用粗暴的态度来控制,动不动就吼她,斥责她、这一点使我吃够了苦头,一是婷儿很快就学会了我新使用的那些词,什么“跟我顶嘴”、“犟嘴”等等,而且也动不动就吼我;二是我的高压政策失灵后,脾气就更急躁,心情更烦,态度亦更坏。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快到离家的时候了。我马上决定调整和婷儿的关系,恢复耐心讲道理。我同婷儿约好,双方都不吼,谁吼,对方就提醒。这样见效也很快。
这段弯路提醒我:身教确实重于言教,简单粗暴的方式绝对教不出温文尔雅的孩子。
最佳时间段,专心学识字
每天晚上临睡前,婷儿的精力最集中,只要允许她坐在床上做事,她干啥都愿意,而且不嫌时间长。我就把对这个年龄段来说难度最大的学习活动安排在这个最佳时间段:
二十几天前,我开始训练婷儿倒数数的能力(这是一道7岁孩子的智力测验题,婷儿快3岁时没通过的),3天时间(临睡前几分钟),她通过分解两位数中哪位在前哪位在后,然后反过来说的方法,学会了倒数两位数。第5天,我就要她直接回答,居然成功了。间隔了十多天后,昨晚她忽然想起这个游戏,又要考我,考来考去,她忽然也能倒数3位数了。[HT】
我认为,这样做可以促使幼儿尽快从“模式记忆”发展到“分解记忆”,有利于早日转向通过偏旁部首和笔划来学认字。我一直希望婷儿快点学会认字,早日进入自己阅读的阶段,我好腾出时间搞学习。
从婷儿4岁生日起,我正式开始教她认字。我给她念一个故事,教她认故事中的两三个笔画较少的字,效果很好。现在婷儿认字正在脱离“模式记忆”阶段,她已能接受从字的笔画、构造入手来识字了。这一点是从去年冬天学三横一竖的“王”字开始的。“王”字上面加一点,就是“主人”的“主”,于是婷儿写出了第一句话“一个小主人”。开始写的时候,“一”是竖着的,“人”是横着的,5个字各在一万,互不相干。现在她已能从左往右写了,但笔划还是乱的。大前天写“萝卜”的“萝”,她就写倒了,可见还缺乏倒顺观念。这正是“模式记忆”的特点之一。我从为4岁时写字是次要的,只是识字的一个辅助手段,于是就想出让她在塑料小板上拼字。用锡箔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