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孩子说话》第2章


压制的表达:“如果你敢这样再说一次,我就要好好地揍你一顿。”
讨好的表达:“你不是真的恨阿姨,可能你只是暂时不喜欢她。”
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情感如同洪流,不能阻止,只能疏浚。强烈的情感有如黄河发了大水,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跟它理论,或拖延不决。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于是招惹大祸。它可能会使孩子长期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内心真实的隐秘情感的存在。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以重视的态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来对付它,将它导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与欢乐。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是长期的努力与短期的计划相配合。其中,长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思想和感情的“潜台词”,而不只是仅关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满和反抗态度。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动而显露在外的,我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回来的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
3.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孩子内心隐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们常常会因不能很好地表达或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绪失控。但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得很“理智”,这种“理智”使他们常常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忧虑和恐惧之中。这种忧虑和恐惧大多数做妈妈的都能警觉到,但往往却不知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4岁的皮皮一向机灵淘气。可最近两天却表现得有些神思恍惚。妈妈问他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于是,妈妈决定到幼儿园去走一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妈妈一到幼儿园就去找马老师。马老师不在。只听得一位老师解释说:“马老师生病住院了,现在由张老师接替她的工作。”妈妈想,既然马老师不在,干脆晚上问问皮皮再说。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跟皮皮商量说:“皮皮,听说你们马老师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皮皮一听,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说:“不去。”
“为什么?”
“我怕马老师骂我。”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事使皮皮产生了恐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他深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正的机会或出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失掉父母的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第3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孜孜3岁生日的那天,我们送了她一件红色的毛线连衣裙。孜孜高兴极了,一定要当面穿出来,以表示对我和她叔叔的感谢。可是有一点麻烦的是,连衣裙的领开得比较高,孜孜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前面,哪面是后背。
春容想帮孜孜,孜孜却坚持着反复比试说:“我自己会。”5分钟过去了,孜孜还在努力,但妈妈却着急起来,客人们马上就要到了,她还得赶着准备。
“让我来帮你。”春容说。
“不!”孜孜惊声尖叫,“我会!”
经过好几分钟的冗长等待,孜孜终于穿好了裙子,但是可惜,她还是把它穿反了。孜孜显得很沮丧,她决定把毛衣裙脱了重新来,但明显的是,她显得越来越着急,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
“孜孜,妈妈还有好多事要准备,别再耽搁时间了。快过来,妈妈告诉你怎么穿。”春容看了看挂钟,再一次说,语气中已经有了一些焦急。
“不!”孜孜往床边退了一步,坚决拒绝妈妈的帮助。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次春容真的发火了,她一把把孜孜硬楸了过来,“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春容边说边强行从孜孜手中夺过裙子,孜孜则左右扭动着身子,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不!不!我自己会穿!”孜孜像被打败了一样,大声哭喊起来,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连衣裙穿上她的身体。
结果可想而知,孜孜的生日过得非常扫兴。而我则不断责怪我先生,怪他坚持要买那件毛衣裙。只到有一天,当孜孜穿着那件毛衣裙来我家玩,而她一见面就对我骄傲地说,“是我自己穿的!”的时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这时我也不再责怪我先生,而开始琢磨:
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时,他们就会试图争取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他们也会害怕自己办不到,或者是害怕父母认为他们办不到。这时,如果你粗暴地揭穿了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最渴望的追求,他很有可能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反抗你。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大的秘密就是,他想“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并试图尽可能去主宰一切。这时,如果你早早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做不到”,“我比你更能干、更聪明”,而没有采取商讨的、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那种失败或无助的感觉就会转变成羞耻或者愤怒,从而损害他的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愤怒或被羞辱的情况下,将耗费更多的经历来证明自己。因此,适当地维护孩子的“面子”,多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不会再感受失败,也不再那么顽固地反抗,而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接受另外的可能选择。
2.你问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干什么?
如果要破译孩子内心的密码,在孩子说或问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最好是不要着重在这件事情本身,而应该经常推及到这件事所隐含的前因后果。只有领会到了这些前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