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闪烁)》第1655章


来的火箭,在帝国就只是一种战术武器,用来补充与增强炮兵的战斗力。由英国人最先搞出来的涡轮发动机在帝国根本就没有得到应用(帝国最初是从德国获得了货轮发动机的技术的,在击败英国之后,又得到了英国的相关技术,并且获得了一批英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帮助,所以战后,帝国发展的喷气式飞机采用了更多英国的技术,而不是德国的技术)。无线电制导技术也只是进行了理论研究,而没有像德国那样投入实战进行检验。红外成像技术就更只是停留在初级理论研究阶段。当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肯定是原子能了。
从这
可以看出,在拥有强大国力的情况下,帝国军队在对的技术时,采取的仍然是实用主义原则。任何新技术,在完全具备了实用功能之前,帝国军队都不会轻易的采用。比如,当时德国人制造出的喷气式战斗机在性能上完全超越了帝国装备的所有战斗机,可问题是,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程短,维护难度大,而且维持费用高昂,对环境要求严格等等,结果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怎么样,最多只能算是一款极为优秀的截击机,而帝国是不需要截击机的,因为帝国本土没有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帝国只对涡轮发动机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室的研究,根本就没有任何制造喷气式战机的计划,而是建造了更多的战斗机生产线,制造出了数量更多的,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的活塞式战机。
用当时帝国的话来说,那些看起来先进,但是却不成熟,难以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而且也不可能因此而改变战局的武器就叫“耍花枪”,都是些绣花枕头,好看不好用。当然,这绝不表示帝国会放弃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说,帝国从来没有忽略新技术的理论研究工作,而且当时帝国有很多的实验室,大学,都可以进行实验室研究。只是从研究到大规模制造之间,帝国采取了很务实的政策而已。也就是说,只要这些技术成熟,并且具备了大规模使用的能力,那么帝国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比对手更好的新式装备来,并且迅速投入批量生产,反超对手。可以说,战争爆发前,帝国对待航母的态度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最重要地绝不是新式技术。而是未来的格局。不管是多先进的技术,都必须要适应政治需要。这就如同核武器出现后,所有人都认为这种武器将彻底的改变战争,可实际上,在大战之后,因为不符合政治上的需要,核武器就从来没有在战争中使用过。因此,搞清楚战后的世界格局肯定要比制造几种新式武器更重要。准确的说,政治需要是根本,而新式武器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而已。如果本末倒置。就算有再好的武器,哪有有什么用呢?
战后地世界格局并不难判断,在美国战败后,帝国海军已经没有真正的对手了,至少在二。三十年之内。帝国海军是不会遇到重大挑战的。德国属于大陆型国家。有英国在外面挡着,难以成为海军强国。波斯帝国内忧外困,能够解决好国内的民族冲突就已经不错了,哪还有能力与帝国竞争?日本已经完蛋,恐怕几十年难以恢复元气,如果帝国的政策彻底一点地话,日本今后都不可能成为帝国地威胁。美国必然衰落,甚至有可能遭到肢解。失去了成为世界强国地基础。而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巴西,也因为没有成为世界强国的雄心,而不可能成为帝国的对手。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该何去何从?实际上,大战期间的众多战例已经给帝国海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当帝国海军已经获得了海洋的统治权的时候,海上战争将主要发生在陆海交界的地方,登陆作战是一个主要地方面,另外。利用舰队已经获得的远程打击能力,从海上攻击内陆,也将成为未来海上战争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明确了未来海上战争的形式后,那么海军需要什么样的装备,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战列舰是必然要退出海战舞台的,毕竟其有限的打击距离不适合未来的战争。航母必然成为海洋战场上的新霸主,不过航母的性能必须要得到提升,必须要获得更强大地打击力量,并且能够对付更远的目标。另外,舰队的地位会有所下降,毕竟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帝国海军不需要维持过于强大的主力舰队,相反,登陆舰队以及陆战队的地位肯定会得到提升,特别是由海到陆的投送能力,这是必须要保证的,这样帝国海军才能够应付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威胁与挑战,将战争的威胁挡在敌人的国门之外,从而避免帝国本土遭到威胁。
从当时海军修改28年度下半年的战舰建造计划就能看出:兴让谈仁皓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海军高层已经做出了决定。当时,大量的战舰采购计划被取消,只保留了正在建造,或者是已经开始采购零备件的战舰。而新的建造重点是登陆舰艇,以及运输船只。后者,只是对现有海运实力的补充,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而且这些运输船只在战后都会被出售,转为民用。相反,登陆舰艇是不可能转为民用的,而帝国海军保留规模庞大的登陆舰队,除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之外,也是为了应付战后所面临的新挑战。
甘永兴还给了谈仁皓一份29年度,海军军费预算的初步皓发现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在29年的预算中,海军的科研增长了三倍,相反,装备采购费用降低了两成。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将从29年开始转型,逐渐脱离战争状态,为战后的发展打下基
这也正是海军的特点,陆军因为装备相对容易制造,所以转向更为灵活,由战时到平时,由平时到战时,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相反,海军因为装备的建造周期长,而且费用高昂,在平战之间过渡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校长与参谋长才会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考虑到让海军逐步恢复到平时状态吧。
很明显,当时甘永兴让谈仁皓参与到这类规划海军未来发展方向的工作中来,正是在为谈仁皓出任海军司令官打下基础。这就如同甘永兴让雷少卿去基层锻炼一样,如果谈仁皓没有掌握海军的发展,他今后又怎么来率领海军前进呢?
第五节 体制改革
军体制改革的问题就要严重得多了,而且这绝不是海生的事情。战争进行到现在,特别是在聂人凤出任海军司令之后,海军已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体制改革,现有的体制是能够很好的为战争服务的,如果以战胜敌人为最高目的的话,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前,海军是不需要进行第三次体制改革的。而这次提出改革的不是海军,而是内阁政府,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极为复杂。
毫无疑问,甘永兴让谈仁皓知道这件事情,也正是要谈仁皓参与到改革中来,至少要谈仁皓了解海军为什么要进行第三次体制改革,让他弄清楚海军的内部结构,这对他今后管理海军肯定有着巨大的意义。
让首相主动提出海军进行第三次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即将成立的空军,二是成立国防部统一管理未来的三军,三是陆军施加的压力。
成立空军的事情已经确定了下来,只要战争结束,就会建立第三个军种。未来空军的主体将是现在的陆军航空兵,也就是说,在空军成立之后,陆军不再拥有航空兵,不管是战略轰炸机部队,还是战术航空兵,全部划归空军。不过,海军也不是没有关系。海军航空兵会被保留下来,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海军的战略打击部队肯定要被取消掉,或者是并入空军,成为空军的一部分。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未来的海军航空兵到底需要多大的规模。
这是当时聂人凤与首相之间地主要分歧。按照首相的考虑,海军航空兵只需要保留舰载机部队就行了,毕竟这些由航母携带的作战飞机是舰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舰队又是海军的主体,不可能把舰载航空兵也划到空军的名下。可是,人凤却并不甘心把所有地岸基航空兵都交给空军,在他看来,岸基航空兵执行的很多任务是与海军息息相关的,比如反潜。护航,侦察,搜索,救援等等。这些都与舰队作战有关,只是将飞机部署在陆地机场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海军也希望将这些飞机部署到航母上呢。如果将岸基航空兵全都划归给空军。那今后海军需要一些战术协作,还得请求空军地支援,这不但麻烦,而且会带来很多指挥环节上的问题,也必然影响到海军的作战行动。因此。人凤坚决不同意完全取消海军的岸基航空兵,至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