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第1248章


四,法家与秦胜秦亡的关系
秦始皇是终生信奉法家的,统一后尽管他还崇尚五德终始说与神学迷信,可是这两种理论在秦始皇那里都巧妙地成了尊法的一种补充。五德终始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行苛法的合理性,秦为水德,水德主阴,阴在政治上就表现为残酷的刑罚。神仙迷信同法家的‘贵独‘相衔接,更加神化了皇权。秦始皇对儒家总起来说不感兴趣,但对其中的封禅说,把皇帝和上帝联系在一起,他还是感到津津有味的。他是第一个搞封禅的帝王。
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统一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秦亡同法家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曾有人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可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此说被定为大禁,他们规定秦只能亡于儒。可是谁都知道,儒家在秦朝连个合法的地位都没保住,又何谈秦亡于儒呢此说纯粹是‘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搞影射的产物。
关于秦亡于尊法黜儒,最早是由陆贾的《新语》,特别是贾谊的鸿篇《过秦论》中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人们陈陈相因,在封建社会几乎成为定论,对今天的史学界也有相当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像秦朝灭亡这样重大历史事变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思想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经济条件中去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亡于法的提法也是不对的。至于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则包含着很大的扬儒抑法的成分在内,当然错误更多。但是,一种思想,特别是把它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思想的时候,对加快或者迟缓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王朝存在的长短是有重大作用的。秦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矛盾的激化,是农民起义推翻的。但秦朝何以速亡这同秦始皇所奉行的法家思想有重大关系。
为什么帮助秦始皇取得胜利的法家思想又迅速地把他引向失败我们可以从统一前后历史条件变化的对比中寻找答案。
法家是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和耕战的。在统一之后,秦始皇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十分明显,是他争取实现统一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例如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这个问题上,他讲得很清楚:‘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征匈奴,戍五岭,从本质与主流上看,应该说是他兼并六国政策的继续。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与除灭六国有明显的不同。六国均属富饶之地,对六国用兵虽然花去许多许多军资,但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获得不可胜数的战利品。但征匈奴与戍五岭,非但不能以战养战,反而蚀了不少老本。这一点李斯当时就指出过。汉初晁错批评秦始皇‘贪戾而欲广大‘,‘功未立而天下乱‘,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后主父偃,严安等又详论了得不偿失,引起天下大叛的经验教训。
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法家的主张本来就很成问题。他只讲君,不讲臣,主张主尊臣卑,把君臣关系完全对立起来。韩非就赤裸裸地宣称:‘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又说:‘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还说:‘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一句话,‘上法而不上贤‘。在统一之前,由于形势所迫,秦始皇采取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态度,可是,在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死死按照韩非这些主张行事了。侯生,卢生说的‘丞相诸大臣皆多成事,倚办于上‘,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不察民情,不知实底,不听异见,闭目塞听,完全陷入了昏昏然,蒙蒙然的状态;然而他又要说一不二,这种有令无议的紧张局面大大削弱了秦朝进行统治的能力。
在处理君民关系上,法家,特别是韩非,完全不理睬当时有关‘贵民‘,‘爱民‘,‘为民‘,民水君舟等思想,在他们看来,民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供君主役使。韩非公开讲:‘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力。‘在统一之前,由于秦与六国相争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又可以在同六国的交锋中做到以战养战,用‘良田大宅‘,‘爵禄‘等实际利益来‘易民死命‘。但统一之后,这种条件基本上消失了。正如晁错所指出的,‘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而秦始皇要用民戍边,用民大兴土木,用民作奴隶,总之,要无偿地‘用其力‘。怎么办秦始皇还是那一套,苛法在其前,刀剑随其后,法家的残酷性得到空前的发挥。
本来,如贾谊《过秦论》所说,春秋以后,‘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然而,秦始皇却‘怀含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我们仔细推敲贾谊的议论,某些具体情节或许不当,但从总体上讲,实在是一番入木三分的总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不但不改弦更张,而是变本加厉,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显赫一时的秦王朝随之崩溃了。
‘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说什么秦亡于儒,企图为秦始皇的罪恶辩护,那是徒劳的。
秦始皇依靠法家所取得的胜利,决不能代替地依靠法家的所犯下的罪恶!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怎样在复杂的矛盾变化中陈述他的功过是非,是我们远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复杂,对他的评价历来差距悬殊,甚至大相径庭,其中蕴含的理论分歧也较多。再加上‘四人帮‘借吹捧秦始皇宣扬封建专制主义,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对秦始皇进行再评价,对促进历史研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都是有意义的。
附言:
我在1973年底写过一篇《论秦始皇》,当时遭禁,后来刊登在《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第5期上。这次我同王连升同志合写的本文,许多观点有变化,这可作为自我批判吧。
刘泽华附笔1979年1月
(原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本文与王连升合写。
《左传》成公十二年。
《左传》昭公元年。
《左传》襄公二五年。
《荀子·;仲尼》。
《吕氏春秋·;直谏》。
《吕氏春秋·;贵直》。
《史记·;李斯列传》。
《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诡使》。
《管子·;八观》。
《战国策·;秦策三》。
《孟子·;尽心下》。
《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策·;赵策二》。
《荀子·;王制》。
《战略策·;秦策四》。
《战国策·;魏策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荀子·;议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参阅顾颉刚:《秦汉的方土与儒生》,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汉书·;贾山传》。
《汉书·;贾山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罪犯仅见于史籍的不下一百多万。秦朝人口估算约二千万左右,所以不到二十人就有一名罪犯。
《史记·;张耳列传》。
《汉书·;主父偃传》。
《汉书·;严安传》。
《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策·;韩策三》。
《史记·;李斯列传》。
《战国策·;齐策六》。
《战国策·;秦策四》。
《战国策·;秦策四》。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上引文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备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五蠹》。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扬权》。
《韩非子·;八说》。
《韩非子·;忠孝》。
《韩非子·;六反》。
《汉书·;晁错传》
孟姜女哭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