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第1232章


都是一处。金陵王气地形是从钟山到石头山(今清凉山)的山冈,这是古金陵的风水线。但是这里有一个过水缺口,玄武湖水从这里南下入秦淮,按风水理论,“王气”应该是从这个山冈缺口泄走的。不过,地质勘探表明,这是一个天然缺口,在几百万年前的地质时期就存在了。且古人早有名言在先:“兴亡是人事,山川空地形”,兴亡与否完全是人为因素决定的,跟地形无关,看来即使做了再大的手脚,秦始皇泄金陵王气之作为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秦朝时皇帝名号的由来及制度
“皇帝”这一名号,创始于秦始皇,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由此可见,皇帝名号的确立,乃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
为适应对全国实行强有力的统治的需要,除制订旷古以来最崇高的名号以外,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名位制度,以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保证皇帝权力的行使。所以,汉代因秦之名号,又作出许多修订和补充。在名号上“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在名位制度上又规定了许多新的内容,“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由于皇帝至尊地位的确定,凡与皇帝有亲属关系的人也有了特定的尊号,如皇帝父母称“太上皇”、“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妾称“皇后”、“夫人”、“妃嫔”;子称“皇太子”、“皇子”:姑称“大长公主”,姐称“长公主”,女称“公主”;孙称“皇孙”等,形成了一整套专用的名号,并长期固定下来。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旨在维护皇帝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干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早在西周时,谥号就已在贵族中普遍实行。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指摘,下令废去皇帝之溢。西汉吕后当权时才加以恢复,规定帝王溢号由礼官议定,群臣上奏,报请新皇帝裁决。从西汉至隋,帝王的谥号基本上是按古礼所载而定。如西汉孝惠皇帝,据《谥法》:“柔质慈民曰惠”,而“孝子善述人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当时的溢号基本上反映了帝王的一生功过,只是用词比较隐讳,字数也在一二字之间,不像唐以后那样多用推崇和恭敬的词语,字数也越来越多。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待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札,以“祖”或“宗”为庙号,虽然还是按世系排定,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自称功德是建立庙号的标准,因此“汉之子孙,以为功莫盛于高帝,故为帝者太祖之庙;德莫盛于文帝,故为帝者太宗之庙”。西汉12帝,称祖或宗者仅5人,东汉13帝,称祖或宗者7人;两晋15帝,称祖或宗者7人。这种制度为后世因循,“自唐以来,诸帝庙号莫不称宗,而此义混矣”。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的。开国皇帝之陵一般都称为“长陵”,而以后的皇陵则要依其生前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茂、义、康、显节、高平等陵。皇陵也有以地处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魏文帝的首阳陵,孙权的蒋陵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为皇帝建陵以后,还要在“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有时还要迁徙人民去居住,陵寝所在地逐渐变为县治,陵寝号变为县名,而其原有的意义则逐渐为人淡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至高无上,帝王和王室大臣们极力要保持最高的尊荣,极力要对此最高一人的生前死后给予美化神化,其目的是为了使天下臣民闻而敬畏、望而生畏。名号制度则被用来作为加强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特定手段。
五大夫松
山东泰山东岳庙的五大夫松。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又称“秦松”。据《史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松树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
地址:qinla。com/article/qintuku/609。html
秦鎏金银盘
秦鎏金银盘
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1979年山东省淄博市窝托村出土。口沿背面所刻铭文“卅三年”,是指秦始皇三十三年,该盘可能是咸阳宫用器。
地址:qinla。com/article/qintuku/176。html
秦朝武士图
秦朝武士图
地址:qinla。com/article/qintuku/171。html
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墓门票:10元
秦二世墓
一日,我有幸来到古城西安,经高人指点,游过华清池,看完兵马俑,便直奔曲江,当一路走马观花来到秦二世墓前时,我不禁徘徊良久……
秦二世墓只不过是一个长着些许杂草和荆棘的土堆而已,高4米,周长10米,其形状与规模都让我联想到儿时所见散布在农田的乡间坟包,几个垂髫小童只消略费力气,便能蹒跚登顶,这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秦始皇陵相比,何啻有天壤之别!
秦始皇主政30余年间一直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最多时一举征调了70万役工,是古埃及王国修筑胡夫金字塔所动用10万人力的7倍;秦二世在位3年,绝大部分时间也在为其父的陵墓大兴土木。依此,业内方家多预言有78个故宫大的秦始皇陵将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相形之下,秦二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农民义军刚刚兵临城下,“指鹿为马”的赵高便派亲信将之鸩杀,24岁即死于非命的秦二世险些无葬身之地。
秦二世的身后事,《史记》中只一笔代过:“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也幸亏有史家这句话,后人才知道这座与“村野匹夫”下葬处并无二致的坟墓就是秦二世陵———秦二世形只影单地蜷卧在曲江村南半塬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墓碑还是大清乾隆年间一位陕西巡抚所立,而墓周边几间既不堂皇又不伦不类的房子,则无疑是应景的产物。
我稍稍感到一丝遗憾,甚至几乎动了几分恻隐。不管是非功过如何,秦二世终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比戏曲与演义中“彩球招婿”、“花园赠金”的王宝钏要真实、重要得多,如今,距此数百米之外的王宝钏寒窑成了“热窑”,一片女歌男笑,而秦二世陵前何以门可罗雀、难觅鞍马?
一副用寻常红纸写成的对联进入我的视线:“百余年相如哀其过,两千载人民论是非”。对联显然贴上不久,但在风雨剥蚀下已纸破色褪,疑是某乡间学究匆匆而就,文词欠精,对仗欠工,再稍假思索,对联的内容也有破绽。秦二世死去一百余年后,伴驾汉武帝的御用文人司马相如路过此地固然曾作《哀二世赋》数其罪过,然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分明已对谈论秦二世了无兴趣,或许只是当看到京剧《宇宙锋》里那个依依牙牙不停哀哭的小生时,才有可能想起历史上还有秦二世这号人物。
常言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但这只能发生在有功有罪的前提下。秦二世没有秦始皇横扫六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