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第1223章


袁仲一说,这座相对独立的小型墓园,与兵马俑坑一样不在始皇陵园的主要部位,但都属于始皇陵的陵区,是秦始皇陵的重要附葬部分,如不是秦始皇的宗亲,那么又会是谁能埋葬在这里呢?
亡国之君带来的谜团
秦人的陵墓多位于国都附近。自迁都咸阳后,秦国君的陵墓多分布于咸阳、芷阳及骊山北麓。惠文王、悼武王葬于咸阳,昭襄王和悼太子、庄襄王葬于芷阳,孝文王葬于西安东郊、秦始皇葬骊山、秦二世胡亥葬西安南郊,唯有秦朝末代皇帝——子婴的葬地不详。
袁仲一认为,子婴是秦二世之兄、秦始皇之子,被杀后埋于始皇陵园附近,是符合古代的丧葬礼制和一般常理的。因此,墓主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一种,就是秦朝的末代皇帝——子婴。
袁仲一说:“秦始皇陵园只有外城的西北隅较空旷,把子婴墓放在西北隅也是迫不得已。子婴是亡国之君,在位的时间仅46天,仓促选址埋葬,致使墓上没堆筑封土,没筑城垣,连墓的方向都有违传统,遂致其葬地长期不明。”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骊山陵园后,陵园内的一切设施已成固定的格局。城垣内及外城的东侧已分布有大批的陪葬坑、陪葬墓,陵园的南侧紧靠骊山,陵园的外城北侧除有陪葬坑及大片宫殿建筑所占据的地面外,其余是地势低洼积水成池的池水。
在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筑寝殿便殿,还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秦始皇陵的过度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
这表明,生前希望传位万世而不灭的秦始皇嬴政在去世三年后,就与秦末代皇帝在地下“相伴而眠”,迄今已长达2200多年。这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等具有重要意义。
章邯
中国秦末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将:章邯
邯(?~公元前205)中国秦末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战争爆发,九月,陈胜部将周文率起义军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危及咸阳,秦廷震恐。章邯受命为将,率数十万获赦的骊山刑徒和私家奴隶,从关中转战中原,相继击败周文、吴广诸部,镇压了陈胜起义军。次年六月,引兵北进,将反秦旧贵族魏王咎围于临济(今河南陈留西北),大败齐、楚援军,攻克临济。九月,再败楚军主力于定陶(今属山东),杀楚将项梁。继又北攻旧赵地,大败赵军,围赵王歇于巨鹿城(今河北平乡西南)。后被项羽击败,于三年七月率军降楚,被项羽封为雍王,据咸阳以西地。楚汉战争中,章邯助项羽钳制汉军。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六月,被刘邦败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自杀。
太子扶苏:儒与法的缠绵
太子扶苏:儒与法的缠绵
倘若扶苏不死,而顺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史料未记载任何关于扶苏理政的才能,可在当时的大秦帝国,宽厚仁义就是最大的治国方法。而扶苏,骨子里就有这种方法!
其实,他的名字就注定了他的结局,那么悲伤而零落,让人还没有品赏完他的名字就开始对他的结局伤感了。秦朝之灭,无数的人有无数的看法,并且有理有据。这其中的看法里,却有一种假设,如果是扶苏当国,秦朝会不会按照始皇帝的意图二世三世万万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么确定,因为关于这位封建帝国的第一位太子的资料太少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中来探悉出他的“仁德”,我们不需要再探悉出“治术”,因为在当时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术”。
扶苏何以死?因为一纸假诏!但从其与秦始皇的言谈中,我们看到的是,凭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识不出诏书的真假。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死呢?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秦始皇。
当刚做了七个月的皇帝胡亥在寝宫里肆意妄为之时,远在大泽乡的一群贫苦农民却是愁眉不展。他们本是奉朝廷之命去戍守咸阳,但连日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当时律法,误期者当斩立决。两个带队队长陈胜和吴广在一起商量说,误期是肯定的了。逃跑是死,起来反抗也是死,同样是死,还是后者有点意义。
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离秦朝灭亡还有三年。
其中一个队长陈胜在决定要造反后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以谁的名义来造反。他不可能就这样跑出去跟那九百名农民叫喊造反了,农民一定把他当成是疯子。虽然,他当初说自己是鸿鹄,还讥笑那些不知鸿鹄之志的农民燕雀们,但老实说,他自己也不知道鸿鹄的志向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知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来影响那些农民兄弟们。
在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两个人抱着脑袋想到了两股风。第一股风是楚国的项燕,两人的理由是,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总之这个人的去向是神秘的。
但这理由因为出自两个农民之口,所以就流于表面了。细细推敲之,他们之所以选择项燕,最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秦统一过程中,楚国是受秦国军事打击最重,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所以,楚国的抗秦、反秦之火就烧得特别旺。特别是楚国末期的名将项燕,被秦朝大将王翦灭掉后,项燕之名忽然比先前升高了数倍。而且还有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在社会上流行,正是众人备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另一股风在现在看来是极端可笑的,且看他们的理由: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诫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我们借他的名义来反对小胡亥。
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陈胜是想举着敌人哥哥的旗帜来反对敌人。再看他的话,就有“弟弟不仁夺位,哥哥现在来要了”的意思在里面了。我们不得而知,陈胜和吴广当时是否想到这一点,但其淳朴而直接的这两个理由却是让他们乘风而起的可靠保证。
举项燕,可以让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战团中来;举扶苏,让人对胡亥产生更大的愤怒。当陈胜、吴广举事而成后就再也没有提到这两个人,不提项燕,因为势力已雄厚;不提扶苏,因为不想让扶苏仁义之光遮盖住自己的叛乱之名。
而有幸为这一论述作证据的则是西汉贾谊的和宋朝的苏洵,倘若将两个人的观点糅合到一起,就是这样的:秦在挺进中原与六国混战时,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而获胜只是其中一个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当时六国也是“仁义不施”,和秦国相比,大家半斤八两。六国国内之所以没有人起来造反,是因为养客之风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国家或者是国家的代言人养着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搅不起大风浪来。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杀名士,把大批的击剑抗鼎之徒都赶进了民间,所以,才出现了无数的刺客。陈胜以一农民而掀起灭秦大浪,无非是因为秦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公元前20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顿即位为单于,开始统一蒙古草原。为后来西汉在北方的疲于奔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原,陈胜、吴广打着扶苏与项燕的旗帜开始反秦。陈吴反秦一事让我们看到了并应该反思的一个事实:扶苏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还可以被人拿出来当令箭。那么,若他仍活着,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该是什么样呢?!
扶苏太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子之位来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立他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尸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历史对这位太子的记载并不公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寥寥数笔,却还是侧写旁描。所以,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位扶苏太子,在今天的确是一件难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因不满一些儒生的复古言论,在李斯的煽动下,于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苏知道后,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将其赶出宫廷去北边给守卫北方的蒙恬作监军。蒙恬,《史记》记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