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_第五笙》第18章


“啊……娘还让我跟景贞哥哥好好学习呢……”刘轼垂死挣扎。
“子允可以——”晏良闷笑,话没说一半就被刘显截了去:“教你太费神。我来教你。你现在第一步就是扎出一个完美的灯笼。”
足够一本正经的神情,刘轼一愣,张了张嘴,眼睁睁看着刘显拉着晏良走了开去。
“有你这样做哥哥的?”晏良忍俊,斜睨。
“嗯。他在家里皮惯了,来了你这里正好收收性子。让他一个人待着他也不敢胡来。”
晏良简直哭笑不得,不过看刘显完全不当回事的样子,也由得去了。
书房不远,现在正值年节里,走过一弯曲桥就到了。桥下河水结了薄冰,有梅花瓣零零落落,水面氤绿,看不真切。
“冷不冷?”刘显见周围没什么人,就擅自把晏良的手握进手心,放在唇边低头呵了口气,抬头朝着晏良傻笑。
晏良反手握了握刘显,温柔笑着,并不说话。刘显不知怎么有些脸红,“走吧”。
书房里一直点了暖炉,地龙也烧得旺,刘显四处望了望,有些惊讶:“景贞,你这里书这么少?”
何止是少,也就砚台边搁置了三四册,其余的地方都空荡荡。但是青瓷大缸里放满了纸卷,靠墙也堆了一大叠。
“嗯,我这里不放书的。”
“那你平时在书房做什么?你不看书?”刘显走到书桌前随意拿起一册翻看,是前朝史籍,他也没怎么看过。
“看书,就看你手上那本。只是多数时间都在默书。”
刘显疑惑,“默书?你……”转瞬也明白了点,不知道说什么,感叹:“天,景贞你太厉害了。”
晏良神色自若,刘显的反应显然是见怪不怪了,“书都看了,默一遍能体会到更多的道理”。
刘显还能说什么,点了点头,默默放下了书,“应该让刘轼来的,他准能佩服死你。”
晏良打趣:“那你刚刚为什么不让人家来?”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刘显挑眉,英俊的脸上笑容灿烂,放下手里的书直接走到晏良近前,轻声:“景贞说为什么?”
嗓音克制低回,引人遐思,晏良伸手又要把人推开,刘显一把抓住,“怎么,推倒了一次还不够?”
“刘显!”晏良觉得这人真无赖,半分皇家的矜持也没有。
“嗯?”贴近,像狼犬似的,沿着晏良脖颈的线条轻嗅,“景贞有梅花香”,低头靠在肩上喟叹:“我好想你。”
顿了顿,详细补充,像个一板一眼的孩子,“你一走我就后悔了。管它什么朔州浙州,我就应该跟你一起回来。”声音闷闷的,透着点委屈。
晏良心软,抬手摸了摸刘显后颈,“嗯”。
“那你想不想我?”刘显猛地抬头,眼里亮晶晶。
晏良没有说话,好一会,就在刘显不甘心要再问的时候——
轻轻吻了吻刘显。
真的很轻,轻到刘显都怀疑不是真的。但是没关系,刘显再次加深了这个吻。
有雪珠子落在窗棱上的细碎声,窸窸窣窣,安适闲舒,墨香混着清梅,在炉火漾着的暖意下有了几分醉人的味道。
年少日月长,不知愁。
夜里晏良的三个哥哥都回来了,今儿个正月十五,大家伙都凑在了一块,热闹得不行。
刘轼身边围了三个小男孩,个个都像个小大人似的,天生带着晏氏的清高与聪明劲儿,这个时候排排站,点评着刘轼好不容易扎的一个灯笼。
刘显跟着晏良回来的时候,正好看到自家弟弟哭丧着一张脸,偏偏还不敢多说什么。几个小家伙你一言我一语,把那个灯笼点评得只剩个骨架。
“望儿,朝儿,誉儿,子允大哥哥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你们这么说可不好。太公怎么教你们待客的?”晏良摸了摸三个小萝卜头,俯身耐心提点。
倒弄得刘轼不好意思,嘿嘿一笑:“景贞哥哥没事,本来也就做着玩的,别当真。”
晏良直身温和一笑,语气却没有丝毫放软,“这个不能纵容”。
“对,景贞说得对!”朗声一笑,“下官见过昭陵侯”。晏良的大哥晏华现在正在御史台当差,此刻拱手向晏良身后的刘显行礼。
刘显点了点头,也回礼。
“大哥回来了?”
“嗯,今儿不是我当值,想着过节就提前回来了”,晏华看了看自家弟弟的脸色,点了点头:“药别喝是对的,气色都慢慢回来了,以往都快有药瘾了。”
晏良嘻嘻一笑,转头便看到三个小萝卜头自顾自地跟在刘轼身后学着扎第二个灯笼,态度好学谦恭。
不错不错,都是好孩子。
这下弄得刘轼顿时没了嬉笑玩闹的心思,端端正正地给人讲解示范,扎个灯笼都带上了十足十的认真。
刘显好笑,觉得在晏氏家族里,什么都会传染。
“誉儿昨天还问我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大哥你看,你刚回来他就忘了,这会都玩上了。”
晏华憨厚一笑,“誉儿是怕我,他巴不得我看不见他呢”,手悄悄给自家弟弟一指,“你看,就他缩得最里面。子允都快抱不住了……”
晏良一看还真是,誉儿像在躲避着身后的视线似的,笑了笑,转头看刘显,他也发觉了晏誉的小动作,嘴角微微上扬。
“誉儿。”晏华沉了声音,眼里却依旧含着笑意。
幸灾乐祸的望儿和朝儿立马就把誉儿推了出去,个个捂着嘴闷笑,生怕待会自己的父亲也会过来。
“父亲。”誉儿知道躲不过去,整了整衣襟,恭恭敬敬走到了晏华面前,行礼问好。
“嗯。书默得怎么样了?”
“四书已经默了一半,儿子明天开始上学堂,等太公教了剩下一半再默。”
刘显服了。
刘轼呆了——清河晏氏都是这么玩的?!
“好。带好弟弟们,用过晚膳来我这抽背。”
“好的父亲。”
“大哥,别这么严!”晏良看不过去了,把誉儿拉到自己身前,着重强调:“今天元宵节!”
第三十二章 
誉儿悄悄抬头看了眼自家小叔叔,抿嘴笑,抓紧了晏良的衣袖。
晏良一脸控诉,做大哥的也不好再说什么,虚咳了几声后,晏华无奈笑道:“好”,蹲下身对着自家儿子嘱咐:“别烦你小叔叔,多跟小叔叔学习。”
誉儿哪有不肯,头点得不停。
晏良笑吟吟,朝一直跟在自己身后的刘显投去胜利的一瞥。
刘显走近,悄悄在衣袖下抓住了人的手,誉儿发觉了,抬头愣愣地看着面容严肃正经的刘显,又看了看脸些许红的小叔叔,声音稚嫩:“小叔叔热吗?”
“啊……不热!”晏良甩手,低声:“孩子在呢,你松开!”
刘显当没听到,直接握着人的手走到了刘轼那里。
誉儿一下又被正挂起的红通通的灯笼吸引了注意力,跟着望儿朝儿一起拍手叫好。
刘轼来了劲,想在家里哄维儿一般,让家奴挂得高些:“左边一点,再高一点,待会下面再把这个小的挂上去!”
“好欸!”望儿年纪最小,是晏良三哥的孩子,今年才两岁半,此刻望着刘轼的眼里就只剩下崇拜,鼓掌就没停过。
雪粒细碎,洋洋洒洒,天色暗淡,廊庑下灯都点了起来。一圈圈晕黄下,是孩童天真无邪的面容。刘轼踩在高凳上,弯腰抱起小灯笼,笑容灿烂,“看好咯!”
晏良隔了几步出神望着,暖黄,大红,在眼前亮得热闹,刘显转头看着,一时间移不开眼。
最是寻常难得。
他看着他,晏良似有若觉,转头淡淡一笑,又回头去看刚刚挂在下面的小灯笼。红纱笼雪,在廊下打着旋,飘飘渺渺,所有的一切都像是蒙上了薄雾,悠悠忽忽,不知岁月。
出了正月,永昌二十三年就正式步入了日常的轨迹。
因着粮草短缺,今年胶连两州对付北方的鞑靼就显得格外谨慎。入夏以后,一批早春的麦子才会有一轮收割,所以得一直按兵不动到夏末,那个时候,所有的粮草补给才会全部到位。
但是在春末,鞑靼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边”,百姓死伤无数,牧畜损失惨重。虽然后来成功击退,但是主帅刘仲康受了重伤。延圣帝听闻,立马把人召回,吩咐太医院好生医治,但是在归途中,伤口感染,不治而亡。
朝廷震动。延圣帝一旨,天丧将星,国之大哀。命葬同亲王礼。
原本驻扎在朔州的昭陵侯得到消息直接半路扶灵而归,哀痛不已。
刘大将军白发人送给黑发人,身体一下就垮了,本已耄耋之年的“护国砥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