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_第五笙》第11章


虽然要停,但还得慢慢来。
“去沿海的镇上购置礼品了,说回去带给凌阳郡主。”
桌案后是一沓军文,有倭寇近来动向的密报,“人回来了就让来见我”,说完摆了摆手,让人退了下去。
两个人一外一里,各自处理着军务,寻常而自然。
药端上来的时候,刘显停了笔,亲自给晏良端去。
里卧比外面暖些。晏良依旧披着狐氅,一袭胜雪,正伏在案前就着灯烛看得认真。左手食指一寸寸在两州海防图上划过,右手握着毛笔,在思考着下一处换防的地点。
突然抬起了头,见刘显一脸笑意地站在自己面前,自动开口:“子嘉。”
刘显点了点头,把手里的药盅搁在桌边,“停药慢慢来,这次先喝点,我让减了分量”。
晏良搁下笔,看着刘显沉默。刘显面色不改,眼里有什么清清楚楚,毫不掩饰。
晏良什么时候被人这么看过,稍稍偏过头,看到药盅,拿起来一口喝了,有些气急,喝完捂嘴闷咳。
捂着的手被不容置疑地拿开,下一刻,甘甜的话梅被塞进来好几颗,耳边是刘显忍俊的声音:“你怎么变得跟刘轼一样喝药了,壮士断臂似的,一口闷,不嫌苦?”
不说还好,一说,憋了一早上的气全出来了,“刘显!”
“嗯?”
“我可比你大六岁!你——”
“知道了,知道了”,刘显难得起了玩闹的心思,装作很烦的样子挖了挖耳朵,“景贞你也就二十出出头,怎么这么古板,跟个老头子似的”。
晏良简直要气炸了。
这话怎么都不像刘显说出来的!
面前这个人,早就不见了刚进门时的严肃端重、不苟言笑。此刻,嘴角勾着,眼里有着戏谑,很亮地瞧着晏良,说出口的话还有几分油嘴滑舌。
刘显觉得这样满脸通红,气呼呼的晏良真的很好,好到他——
倾身上前,额头抵在面前人瘦削的肩上,狐氅柔软的毛发轻轻拂过,有药香,还有这个人独特的气味,一如幼时那个被手把手教着习字的中午,干燥惬意。
晏良一愣,“子嘉……”
“景贞,你真的很好。”
“你怎么这么好。”
闭眼,全是这个人。
初见时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被封无双国士时的沉默安静,笑意浅淡,后来,后来这个人千里迢迢相助,梦中醒来,那一抹昏黄下的伏案疾书,用心良苦,都成了他此后经年不歇的一遍又一遍。
晏良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是肩上的重量让他一时间心里酸酸的,又有些软。
“哥——你这——太热啦!”一个巨天响的喷嚏。
是刘轼的大嗓门。
晏良好笑,刘显抬头,转身看了眼,不知怎么有点气闷。
“景贞哥哥呢!”门帘刷得一下被甩开,一个大熊抱,晏良被笑呵呵的刘轼抱个满怀。
晏良笑出了声,“子允回来了?”
刘显不动声色,把人拉开,“你景贞哥哥刚刚喝完药,别闹”。
刘轼无所谓,松开了手,抓了一大把话梅,“啧,景贞哥哥还和小孩子一样,我现在喝药都不吃甜了!一口闷!一下就过去啦!”
晏良白眼,按了按眉心,他算是知道了,这刘家兄弟一个个都是来给自己添堵的。
第十九章 
晏良直接把两兄弟都轰了出去。
帐里有腊梅的香气,暖炉烧得盛了,香气也更加浓郁。桌案上有一束莹黄小巧的梅骨朵儿,是刘轼刚刚带进来的。
这个刘轼……
晏良拿起来看了看,尖梢上还带着雪晶子,玉骨冰姿,疏影别具。
到底是京城刘二公子。
听往日里赫舒说,苏荷馆的姑娘都喜欢刘二公子,插科打诨,讨人欢心,一掷千金,毫不吝啬。
有时候给自己写信也说哪个馆子里哪个哪个姑娘好看,等晏良养好了病,一定带去潇洒潇洒:无双国士的名号就是不见其人,也是心向往之。
晏良被逗得大笑,这小子!
后来玩得过分了,指名要娶一个姑娘,家里急了,直接送来了刘显这里,让好好锻炼锻炼。于是给晏良的信也少了,偶尔来几封,不是嫌弃朔州没有京城的杨柳依依,莺歌燕舞,就是吐槽他哥的严格无情,大义灭亲。
晏良哭笑不得,然后回信:子允啊,“大义灭亲”不是这么用的。
梅枝搁在砚台一角,晏良重新坐下来绘制换防图。
隔着一道帘子,刘轼正在清点着要带回京的特产,还有给宫里亲戚的礼品,礼单垂地,刘显坐在桌案后写着一封信,抬头看了眼,语气平常:“这次回去年后就别来了。听说你带着校队的士兵赌起来了?”
刘轼正喃喃念着手里的一截单子,听到这里头都没抬,顿了顿,“啊……真的吗?哥,我从来都不赌的,就是比大小……”
“胡闹!”刘显低沉斥责,“你想让御史台参我们家一本吗!”
刘轼满不在乎,“御史台和给事中十六科一直是晏叔叔在管,怎么可能——”
“哐当”一声,“啊——哥!”
刘轼头上直接被扔了厚厚一册名单,“哥……我错了”,小心捡了起来,双手递上刘显的案前,眼睛都不敢看刘显,嘴里却很硬气:“不回来就不回来呗。”
刘显气得不行,直接走到人面前,压了压声音,一字一句警告:“晏氏和刘家交好从来就不在官场纠结上面,你这种话说出去,灭族都是轻的!”还是不放心,抬手直接拎起耳朵:“你再口无遮拦,一年里都别想出府!等我回去再跟爹说——”
“嗳!嗳!疼啊!哥——!我可是你弟弟!亲的!嗳……景贞哥哥!景贞哥哥!救命啊!救命——”
嘴一下被刘显捂上,拎着耳朵的手松开,“明白了没!”
“明白了明白了。”刘轼有气无力,点点头,也不再看手里的单子,蹲在地上生闷气。
刘显摸了摸刘轼的脑袋,“我是为你好,虽然现在形势是倒向……不过,祸从口出,你今天的话要是被爹听到了,你觉得你现在还有腿蹲着吗?”
刘轼也不是不知轻重,不情愿地摸了摸耳朵,“我错了哥……过年早点回来”。
“嗯,等帮景贞换完防,就一起回去。”刘显走到案前,把刚刚写好的信塞进信封,又拿出自己的亲印封口,“这个你亲自送给娘”。
刘轼抬头看了眼,有点无聊,“哦”,抽出了炭炉耳把里的铁钎,“景贞哥哥也回来?”
“应该吧。不过他正月里得回趟清河祭祖,你别老缠着人家。”
“知道了知道了。我打算把苏荷馆的妙姑娘介绍给景贞哥——啊——!景贞哥哥!我哥又打我!”
“不许。”
刘轼拿长长的铁钎在噼里啪啦烧着的火炉里挑着炭块,也不理刘显的态度,切,你说不许又不算。
晏良昨晚没睡好,此刻只听梦中有刘轼的求救声,笑了笑,继续趴在桌子上睡,屋子里越来越暖,狐氅滑下肩,又被人提上。
第二日,整整三十车,一队将军府亲卫,护送着刘二公子返京。
第二十章 
就在刘轼走后的当天下午,李善列将军派人送来了最新的海上情报。
是倭寇。
据回来的渔民和兵士们的回复,一大早,他们就装作视察冬季鱼情靠近那些未知的船只。才靠近就被当作奸细围了起来,可见倭寇防范之密。一时间风声鹤唳,扮作平民的士兵已经快把手伸向掩藏在层层渔网之下的利剑。好在人选得好,两个倭寇上船后盘问,发现真的是一家人出海,便没有继续麻烦,还向这些渔民解释,他们也毫无恶意,别往心里去,还送给这些渔民一些刚捕的海鲜,满满两大箩筐。
晏良点了点头,沉吟片刻,问了句:“送的海鲜呢?”
站在营帐中回复的士兵一愣,“回、回晏公子,在帐外……”
刘显不知所以,眼神询问晏良,晏良目光不变,“抬进来”。
“是。”
两个兵士一人一边拎着一大筐海鲜进了大帐。外面冰天雪地,此刻都冻住了。
晏良起身走近,仔细看了看筐里,转头随意问了身边一位兵士:“你认得这些鱼吗?”
“啊”,突然被问的兵士一愣,“认、认得”,被晒得有些黑的脸上扬起憨憨的笑,“属下家里上数三代都打渔!这些”,掀开草编筐盖,“朔州沿海是不常见,不过,东瀛那块,就是倭寇老巢,气候与咱们这还是有些不同的,像这种黑脊鲳鱼,他们那比咱们这多!不过多也没用,咱们不喜欢吃,也就他们喜欢”。
刘显走了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