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回首行礼,问道:“不知仙长法号?在何处修行?”
道者道:“吾赤松子是也,便在此万寿山中修行。。只因闭关数月,有些愁闷,因此下山游历光景,不想正遇着你在此叩拜。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说道:“有劳仙长动问,在下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
赤松子道:“甚是啰嗦,贫道唤你管仲便了。”又说道:“管仲,山下相见,也是有缘。你可愿从吾游否?”
管仲喜道:“敢不从命!只是**凡胎,恐力有未逮!”
赤松子笑道:“这且不妨。”便将龙头拐与之道:“贫道借你此宝,天上地下,刀山火海,皆可去得。”管仲大喜接过,随手一点,果然足下生云,yù上则上,yù下则下,高低快慢,无不如意,因喜道:“便请仙长带路!”
于是赤松子在前,管仲在后,倏忽东去,朝至苍冥,暮游北海,天上地下,百类具览,人情世故,一体同观。
千年峰玄德洞中,玄松道人本在默运元神,突然心头一动,从入定中醒来,掐指一算,叫声:“不好!”忙望五庄观而来。
镇元子见了玄松道人,说道:“玄松,你急急而来,所为何事?”
玄松道人拜道:“弟子特来请罪!”
镇元子问道:“你何罪之有?”
玄松道人道:“只因赤松子道友难耐清修寂寞,私自下山,如今领着管仲四处游历去了!弟子想起师尊从前吩咐,怕他在外结下因果,误了大事。因此不敢隐瞒,特来请罪,并求老师指点!”
镇元子听了,忍不住一笑道:“玄松,你八风不动,向来沉稳。然赤松子与你虽一体同人。却难耐寂寞,倒是有趣得很。由此可见物极必反,yīn阳互见,道之常也!”
便也掐指算算,说道:“他虽然随xìng而为,但知道轻重,不妨事的。”
玄松道人说道:“弟子所忧。并非赤松子,而是管仲。他是尘世中人,如今牵连了弟子,若露了端倪。rì后恐有所不便!”
镇元子道:“此事因缘,众所共知。便无今rì之事,众仙也要关注。况且既然他注定要入你门下,如今提前略加指点,也是好事。为师自有一番谋划,你不用担心。”玄松道人于是告辞去了。
且说管仲从赤松子游,数rì而归。仍落于万寿山下,土地碑前。
赤松子问道:“山川河岳,可壮丽否?”
管仲答曰:“然也!”
赤松子问道:“万物生灵,可繁茂否?”
管仲答:“然也!”
赤松子又问道:“子之志何如?”
管仲答曰:“天地恒常,而人生不满百,忽忽如同白驹过隙,何其短也!愿从道长学长生之道。”
赤松子笑道:“你之来历,贫道熟知。你虽是有仙缘之人,奈何时机未至。此事早已有言在先。你莫非忘了?”
管仲回道:“小子未忘。”
赤松子道:“既然如此,我且问你。自尧舜禹、夏商周以降,你是第几次转世,第几次拜山?”
管仲闻言,不由面红耳赤,赧然答道:“小子惭愧。只因千百年来,世间祸乱相继,死难者颇多,幽冥界鬼魂无数,六道轮回又无人掌理,转世艰难。小子多数时光,倒是在幽冥界度过。因此到得如今,方是第六次拜山!”
赤松子颔首道:“此事情有可原,怪你不得!只是六次也着实太少,待下次贫道去幽冥一趟,为你求一道符印,自然无须再在六道轮回之前煎熬。”
管仲闻言大喜,拜道:“如此多谢仙长!”
赤松子道:“你只以为长生之道,可为不朽,却可知俗世之中,也可求得不朽?”
管仲沉思片刻,答道:“道长可是说功业?”
赤松子道:“正是。所谓功德,有功方可显德,有德方可求道。你得蒙眷顾,几世灵身宿慧,若是世世混沌度rì,岂不惜哉!不如在人间多立功业,泽惠万民,于人于己两利,同时亦可磨练道心!”
管仲闻言,恍然大悟,拜谢道:“仙长指点,如同醍醐灌顶,使小子拨云见rì,豁然开朗!”
赤松子告诫道:“切记不可自恃己能,为非作歹,戕害生灵。否则,便是自绝通天之路!”
管仲答道:“谨遵仙长教诲!”又问道:“小子该往何方立得功业?还望仙长指点!”
赤松子将拐杖朝管仲心口一指,笑道:“此事但问尔心,何来问我?”乃道:“你去罢,待下次来,贫道再来会你!”言讫不见。
管仲得了赤松子指点,下得山来,自思:“如今王室衰微,不修政事,礼乐杀伐,出自诸侯。我yù一展抱负,不如寻一诸侯辅之。”
他几世宿慧,也知道一些望气之术,又想道:“如今诸国,齐国望气蔚然,又是太公之国,最得民心,当有帝运。我不如就往齐国便了。”
他却不知姜子牙悬棺镇国,已把齐国气运几乎败得干净,如今虽然气运尚可一观,内里空虚,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此后管仲相齐,而齐国大治,齐桓公东征西讨,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chūn秋首霸。只可惜齐国终究气运不够,齐桓公不仅未能更进一步,到晚年反连一饭一饮也求之不得,活活饿死于高墙之内!想他以霸主之尊,际遇之惨,空前绝后,岂非可悲可叹?其事史多有载,就此表过不提。
且说西方灵山之中,准提道人自从用计颠覆了宗周,东方诸仙,弗敢出头。因此准提道人自忖占了先手,踌躇满志,急yù寻人对弈,好将西法传到东土,大兴教门。因此东土之事,一丝一毫,皆逃不过他的法眼。
这一rì,他对接引道人言道:“道兄,如今管仲相齐,地仙之事,已露马脚。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我等不如也早做布置,你看如何?”
接引道人摇头道:“我看不然。岂不闻“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镇元子乃是智者,明知姜子牙之事,岂会看中齐国、大张旗鼓行事?据我看来,这是他故布迷阵,若依此行事,早晚上了他的恶当!”
准提道人叹服:“道兄高见,是我想差了!依道兄看,地仙动向如何?”
接引道人道:“地仙一门紧闭洞府,委实看不出来。”
准提道人听了,不由显出无奈之sè。
接引道人又道:“师弟,封神一事不忙考虑。眼下倒是有一件事,若是利用得当,便是我西方教大机缘!”
准提道人闻言一震,问道:“不知是何事?请道兄赐教!”
接引道人道:“先前贫道曾言:东土不乱,水泼不进。如今东土已乱,诸侯主政。太清圣人要改教别传,行事在即;上清圣人门内空虚,定要下界挑选仙才;太清、上清既动,玉清圣人也不会坐视。当此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乃是我西方教传往东土之绝佳良机,万万不可放过了。”
准提道人听得心神大震,说道:“按师兄之意,是yù在太清圣人传教之时,也前往东土,传播我西方教义?”
接引道人说道:“理是如此,道却不同。师弟,东土诸圣毕竟提防我西方教,东土之民又都皈依人教,不知我西方**。此次虽是太清圣人改教,我料民众依然信之。若我西方教冒冒然前去传教,只恐传教不成,反成众矢之的!”
准提道人闻言,不由吸了口冷气,说道:“正是如此。计将安出哉?”
接引道人却说道:“无妨,此事虽难,但我有偷梁换柱之计,必乱他道统,方便我西法东传!”
准提道人问道:“何谓偷梁换柱?”
接引道人遂向准提道人将偷梁换柱之计说了一遍,准提道人听了,哈哈大笑道:“道兄有大智慧。如此大事可成矣!”
接引道人却道:“师弟且慢高兴。此事非同小可,还需仔细斟酌一番。师弟且先往轻微天一行,待说动了元始圣人,则大功可成。”
准提道人笑道:“道兄放心,贫道此去,必说得圣人点头!”于是骑了孔雀出宫,往清微天而去。
却说玉清境七宝宫中,元始天尊正默坐云床,突然童子报:“准提道长到了!”元始天尊不敢怠慢,忙出宫相迎。
准提道人下了孔雀,二圣相互见礼毕,元始天尊将准提道人迎入玄台之上,二圣相对坐下。
相互寒暄已毕,元始天尊说道;“道友是大忙人,无事想必也不会来我七宝宫。不知今rì到此,有何见教?”
准提道人道:“道友言重了。只是今rì贫道来此,确有要事!”
元始天尊问道:“不知是何事?”
准提道人也不客气,说道:“乃是想借取道友七宝宫中一件宝物!”
元始天尊微微讶异,说道:“道友居七宝林,贫道居七宝宫,虽然都称‘七宝’,但真论宝物之多,贫道是万万不敢与道友相比的。道友据西方福地,莫非还缺宝物不成?”
准提道人说道:“道友太谦了!贫道要借得这件宝物,慢说西方福地,便是天上地下,十方三界,也只有道友这里才有!”
小说推荐
- 地仙演义(春衫)
- 作者:春衫薄 问曰:何谓天人相犯?答曰: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是故人道益盛,天道益损,损之又损,至于衰微。此所谓天人相犯也!复问曰:天人相犯,结论如何?答曰:天人相犯既久,乃是末法之世!又问:何谓末法之世?答曰:末法之世,无法、无天、无信、无道!第一章游青城独驴寻蹊
- 最新章:第346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地藏演义
- 《地藏演义》作者:梦入珠玑第一章;割据王庭血戮王朝已经战火交织,群雄并起。各大门阀世家割地为城,高举着兼济则达天下的旗号,各自为政。王朝的开国大帝‘枭夜’以无上神通,采天地元气,浇铸七座永恒圣塔组成通天大阵,对应苍穹北斗,有脚踏七星帝王之势,镇压群雄。随后又以分权制,采取分化安抚的手段令血戮王朝暂时
- 最新章:第341章
- 地府演义
- 作者:关庆坤第一回 韩擒虎挂帅出征 牛蛇并逊让先锋笔者小时自览《幼学琼林,有“韩擒虎、寇莱公,死后为地下阎罗王”之句,至今记忆犹新,颇有感触,因此,借韩擒虎死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演述一番阴间统一之事。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便有阴阳之分,上有天庭,下有地府,中有邦国。地府是管阴间鬼蜮之事,与阳间隔绝,其最高
- 最新章:第65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