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元子道:“道友座下,林林总总,有许多弟子,云泥不辨,高下难分……昔rì紫府洲大劫,道友曾得一阵,名为万仙,何不聚集教中弟子,就在关前布下?到时约阐教一战,分辨玉石,去芜存菁,又满周天之数,可为两全其美!”
通天道人沉吟良久,与镇元子说道:“不瞒道友,此事吾亦早有思之。唯所虑者,元始挟持太上,勾结西方,若如今rì一般,又是四圣同至,吾恐不能抵挡!届时只怕座下弟子皆为之鱼肉,截教苗裔难存矣!”
镇元子道:“道友既有此虑,吾当往大赤天兜率宫一行,探老君之意。若其无见欺之心,道友有吾相助,此事乃可行也!”
通天道人大喜,持觞进道:“若是如此,吾复何忧?”
于是二圣尽欢而散,镇元子乃催白泽,往大赤天而去。
入了大赤天,镇元子到兜率宫,早有火龙真人内外通报,太上老君出来将其迎入。虽然是大战方息,但圣人心思,不显面上,是故二圣皆无异sè,入内相互施礼毕,延坐于台上。
太上老君开言道:“道友,诛仙阵中,承méng一番见教,所获匪浅。今rì到此,又有何事?”
镇元子说道:“道友,诛仙阵之会,你我俱知端的。道友若yù破阵,早已破之,幸而未破,是不yù为也,非不能也!贫道愚钝,自以为能阻道友以为功,却不知反为道友所用。如今想来。岂不可笑哉!”
太上老君惊道:“诛仙阵非四圣不可破,道友又何出此言,捧杀老道!”
镇元子一笑,道:“道友。你欺他人还可,却不要欺我。我方才细察道友宝光,已知有异。道友本为功德之圣,脑后有功德金轮显化,不料一轮之外,竟还隐藏有三道余晕。此分明是三尸已斩,又证混元!自老师之下,道友两次证圣。当为第一人矣!若在诛仙阵内,三尸尽出,一人便可当四圣之功,通天道友阵法虽妙。岂能再削元始、接引、准提三位道友?贫道见之,亦不敢抵道友之锋,早望而遁矣!”
太上老君惊叹道:“道友明察秋毫,算无遗漏,真圣中之鬼矣!”遂将身一晃)出来三位道人,纷纷与镇元子见礼。镇元子一一问之,乃太清道人、玉清道人、上清道人是也,分别乃是太上老君执念、善念、恶念所化。
镇元子叹道:“道友yù以一身演化三教**。几近盘古元神之道矣!只是如此一来,却置元始、通天两位道友于何地?恐彼等知之。心中不渝,rì后怕有所不便!”
太上老君说道:“三尸者。乃是道心化现,上应天数,岂可强之?贫道既已斩此三尸,异rì纵然有所不便,也是命数,非人力可改。闻道友昔rì在鸿méng之中,曾与盘古为友,盘古元神之道如何,愿得闻于道友!”
镇元子笑道:“道友yù问盘古元神之道,贫道在五庄观虚席以待,又何必急于一时。”
太上老君亦失笑道:“如今西周伐纣,斩将封神,三教多事,确非问道谈玄所宜。”
镇元子遂问道:“阐截二教,相争正烈。道友近阐而远截,前rì又与元始、接引、准提三位道友共战诛仙阵,在戮仙关中,不进不退,不知尊意若何?”
太上老君道:“三清实为一体,休戚与共,贫道岂有兴阐灭截之心哉!唯可虑者,截教于妖巫劫时得机大兴,尔来有数千年矣!然通天贤弟xìng情刚直,不事曲柔,其教既盛,其气逾骄。以吾观之,是祸非福也!自古兴亡相继,盛极则衰,此天之道也!是故吾本yù借此神仙之劫,挫其锐气,返其本真。此肺腑之言尔,唯道友可闻,勿传于六耳!”
镇元子道:“道友所言虽有是处,然贫道不敢苟同。三清乃盘古所化,各得一妙,彼此不同。譬如一树所生,枝枝叶叶,各有脉络,不失其功。道友却以己度人,yù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岂可易得哉?若强为之,是伤其根本,不复三清矣!况三清者,本兄弟也,一体同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然元始道友结纳西方二圣,打压截教,岂同门兄弟所宜为?准提道友素有大愿,若予其便利,使西法兴于东土,异rì恐非玄门之福也!”
太上老君闻言,沉吟良久,方道:“道友所言,吾细细思来,颇为有理。然诛仙剑阵杀伐太利,易招天嫉,通天贤弟持之,恐非吉祥之物,吾乃为忧之!”
镇元子道:“自紫霄宫老师赐下此物,通天道友亦未曾擅动,此次一试锋芒,乃是人情之常,何须过虑?况圣人之中,有神通如道友者,圣人之上,复有天道,老师执掌,皆可制之。道友若为此忧,贫道窃为不解!”
太上老君听罢,展颜说道:“道友良言,发人深省。然今rì道友此来,岂为通天贤弟乎?”
镇元子道:“通天道友yù于五关之中再摆万仙阵,使三教众仙,俱入阵中渡劫,分辨玉石。如此一战完功,可免百姓兵戈之苦,不误封神之期。只是心忧诸圣齐来,自招灭教之祸,是故使贫道前来问过道友之意,便可为定论。”
太上老君垂头默算片刻,道:“贫道岂有害通天贤弟之意?唯截教弟子多宝道人,与贫道有些缘分。若是阵中果能相会,愿借其至兜率宫,异rì或有所用。如此一来,对元始贤弟,亦有交代。”
镇元子道:“多宝道人根行深厚,复得道友青睐,有混元之望,当于将来发一异彩。贫道便去回复通天道友,就此告辞!”
于是离开大赤天,往碧游宫见了通天道人,转以太上老君之意。通天道人听罢,心中略定,只是仍然不能放心,一番思量之后,遂取诛戮陷绝四剑之剑气,配以碧游宫天材地宝,炼制成一幡,以备缓急之用。一面使四大弟子出宫,前往临潼关,在关下布了万仙大阵。又晓谕门下,不论修为深浅,根行厚薄,俱从此阵中渡劫,了却红尘杀运。
却说界牌关下,诛仙阵既退,子牙领兵攻打,不rì而下,于是大军继续东行,破瘟癀,诛吕岳,战痘神,连过穿云关、潼关。于是五关之中,只余最后一道临潼关未下。
子牙在潼关中点检兵马,清查府库钱粮,诸事具备,正yù东进取关。有黄龙真人、玉鼎真人至,与子牙言道:“前方乃是万仙阵,专会三教众仙,一战以完劫数。子牙可使武王驻跸于此,勿动三军,只我等相关人马先行,至路中造起芦篷,专候三教众仙!”子牙然其言,辞别武王,率领哪吒、杨戬、雷震子等众,在万仙阵前四十里,大路之上,造起芦篷,打扫已净,又悬灯结彩,设案焚香,专候众仙大驾。
次rì,玉虚门下,三山五岳众道人次第而来,至芦篷中相会,彼此见礼,拍手大笑,说道:“今rì一会,正完一千五百年杀劫,再回山去,返本还原!”
子牙问起此阵缘故,燃灯道人只说道:“待师长前来,自有计较!”于是众仙在芦篷之中默坐行功,等候元始天尊前来。
众仙先历九曲黄河阵,又经诛仙阵,三花已闭,五气不通,唯燃灯道人与云中子未曾历劫,顶上现出三花,毫光照耀。
万仙阵中,多宝道人与金灵圣母见了燃灯道人顶上三花,知道阐教众仙已到,发一声雷,震开云雾,现出万仙阵真容。只见高高下下,攒攒簇簇,尽三山五岳之仙,五湖四海之客,形容各异,品类非同,粗略一看,至少有数千道者。
阐教众仙看了,倒抽一口冷气,一腔喜悦之情,化为乌有。燃灯道人说道:“今rì方知截教门下,竟有如此多人品,大兴之数,可谓不虚。算吾教不过屈指之人,且众道友三花五气已灭,若入万仙阵中,只恐危厄难渡!”
黄龙真人听了这番言语,心中不服,说道:“截教一意滥传,遍及匪类,故有这许多人品,只不过是枉费心力,徒耗jīng神,大劫一到,多不免轮回之苦!怎比得元始之教,为道独尊!”众仙闻言,默然不语。
不料黄龙真人此语,被万仙阵中金箍仙马遂听了,不由心中大怒,出阵喝道:“黄龙真人,你既轻碧游门下,可敢来见高低?”
黄龙真人上前回道:“马遂,吾今不与你计较,只待掌教师尊来,自有破阵之法!”
马遂笑道:“无胆鼠辈,偏口出狂言!”不待黄龙真人退回,仗剑来取,黄龙真人无奈,只得挥剑相迎,方一个回合,被马遂一道金箍,套在头上,痛不可当,燃灯道人等见了,连忙救回芦篷。不料那金箍甚紧,取不下来,直痛得黄龙真人眼中冒火,不停翻滚。
正纷纷扰扰之时,突然仙乐叮咚,异香遍地,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二位圣人冉冉而下,至于芦篷之中。X!。
小说推荐
- 地仙演义(春衫)
- 作者:春衫薄 问曰:何谓天人相犯?答曰: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是故人道益盛,天道益损,损之又损,至于衰微。此所谓天人相犯也!复问曰:天人相犯,结论如何?答曰:天人相犯既久,乃是末法之世!又问:何谓末法之世?答曰:末法之世,无法、无天、无信、无道!第一章游青城独驴寻蹊
- 最新章:第346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地藏演义
- 《地藏演义》作者:梦入珠玑第一章;割据王庭血戮王朝已经战火交织,群雄并起。各大门阀世家割地为城,高举着兼济则达天下的旗号,各自为政。王朝的开国大帝‘枭夜’以无上神通,采天地元气,浇铸七座永恒圣塔组成通天大阵,对应苍穹北斗,有脚踏七星帝王之势,镇压群雄。随后又以分权制,采取分化安抚的手段令血戮王朝暂时
- 最新章:第341章
- 地府演义
- 作者:关庆坤第一回 韩擒虎挂帅出征 牛蛇并逊让先锋笔者小时自览《幼学琼林,有“韩擒虎、寇莱公,死后为地下阎罗王”之句,至今记忆犹新,颇有感触,因此,借韩擒虎死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演述一番阴间统一之事。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便有阴阳之分,上有天庭,下有地府,中有邦国。地府是管阴间鬼蜮之事,与阳间隔绝,其最高
- 最新章:第65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