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周郎周郎》第83章


孙绍生了一副和孙策极为相似的凤目,漆黑的瞳仁晶亮,一张嘴,露出一块缺了半截的门牙,然而才说一句话,仿佛又意识到了门牙的问题,唇角一抿,立刻紧紧掩住,只瞪了一双凤眼看她。
李睦横了周瑜一眼,眼神之中俱是当场拆穿的幸灾乐祸,仿佛这被拆穿的人根本就不是她。
“咳……”周瑜抱着孙绍轻咳了一声,神情有些尴尬,“阿绍,二叔……”
“阿绍,我来问你,他是谁?”不等周瑜一句准备糊弄小孩子的话说出来,李睦率先开口,凑到孙绍面前,一指周瑜,眨了眨眼。
孙绍歪了歪脑袋看她,反身往周瑜的怀里缩了缩,口中闷闷地答道:“是周郎……”
“那……周郎与你父亲是何关系?”
是何关系?
周瑜眉头一皱,怎么觉得李睦这话听着如此奇怪……
孙绍又盯着李睦看了一会儿,小短手臂紧紧地环着周瑜的脖颈:“周郎与我父乃总角之交,亲如兄弟……”
“那周郎说我是你二叔,你怎说我不是二叔呢?”李睦再接再厉,又朝孙绍眨了眨眼。
“嗯?”六岁的小娃再聪明,也被李睦一口一个二叔绕得有些晕了,故作老成学着大人的模样皱起眉,却把整张胖乎乎的脸都一同皱了起来,就像个包子顶上的褶儿。
李睦忍不住在这包子褶上摸了一把:“你二叔叫什么?”
“孙权!”这个小包子记得清楚,回答得口齿清晰,声音响亮。
不想李睦立刻露出了个“就等你这一句”的笑容,转而朝周瑜一扬下巴,又调转手指,往自己面前一指:“来,叫一个听听。”
到了这时候,周瑜自然也明白了她的意图,只是——如此欺负孙策的儿子——真的好么?
见周瑜迟疑,李睦眉梢一挑,摆出一副“那我不管了,随你怎么圆”的神情来,周瑜只得无奈地摇头,将孙绍放下地来,压一压衣摆,理一理衣袖,双手平举,一个长揖:“权公子。”
李睦这才满意地笑出来,然而朝站在地上显然被周瑜这突然一礼给吓到了的孩子一摊手。
孙绍完全糊涂了。
看看周瑜,又看看李睦。
面前这个人……
李睦蹲下身来,凑到他面前,再指一指周瑜,轻声细语地继续哄骗小孩子:“公瑾唤我权公子,那阿绍该叫我什么?”
孙绍一双凤目瞪得老大,露了风的门牙一闪即逝,想了许久,又抬头看了看扶着额头苦笑连连的周瑜,又犹豫了许久,才终于迟迟疑疑地轻声说出两个字:“二叔……”
“哎!”李睦立马应了一声,随即哈哈大笑,在孙绍的脑袋上揉了揉,手腕一翻,变戏法似地摸出个小戟模样的木雕来,塞到他手里,“十八般兵器,哪一天你集齐了,二叔带你上阵杀敌!”
***
毫无负疚感地骗了个小娃娃,李睦甩甩衣袖,离开的身影显得格外潇洒。而孙绍在寻阳就这么一直呆到过了秋天,孙策还是没有来。
倒是张仲景随着去请的兵士带了个小童到了寻阳城。
诊了脉,开了药,也施了针。可不知是不是天气越冷的关系,孙权的伤势时好时坏,好时能扶着墙走两步,坏时依旧昏沉得人事不省,而多半时候还是病怏怏的窝在榻上,畏寒又虚弱。
转眼就入了冬,寻阳的冬天算不得太冷,却也有零星的雪花堆积在飞檐树杈上。李睦前世是南方人,最经不得冷,每每到了冬天就窝在房中最好成天都不动弹,她可以背包走遍山山水水,可若是遇上北面极寒之地,那是再美的盛景也要等开了春,入了夏才肯踏足。
因而这来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头一个冬天,她原已经做好了冻得成日里不离床榻和火盆的准备,却欣喜地发觉其实只要没有那股子直钻骨髓的阴湿冰寒之意,看见雪花飘并不意味着霜寒冰冻。
更妙的是,在这个时代,除非生死大仇,除非在终年严寒多过春暖的辽东,一般而言,冬季都是歇战的。
这也就意味着寻阳城里的琐事,都可以扔给周瑜了!
温一壶酒,再架起铜盆置一席烧烤,猫着过冬的野味最是膘肥时,火舌一舔,滴下的油嘶嘶作响,撒一把细盐,合着夏秋存下的果浆,酒香与肉香串在一起,再加上些微果香,看外面白雪菲菲,简直静谧无加,惬意无比。
李睦趁着这段难得的闲适时光,终于酿出了蒸馏酒。只不过蒸馏时器具不太好找,只能让工匠将锅釜开口,上口为入,不断加入现有的酿造酒,加热后的酒蒸汽再用这个时节的井水当成冷凝,从下口而出。碍于技术有限,蒸馏后的原酒其实度数也不高,但三瓮并一瓮的比率,最终的入口入喉已有冲烈的热辣辣之感,一口下腹,浑身顿时生出些许暖意,最适合这种季节。
周瑜坐在案前一点点整理着李睦留下来的上计,看她执盏一小口一小口,喝得连眼睛都眯起来,只能摇头,起身抢过她面前的铜樽:“以三瓮并一瓮,故平日饮三盏,今日只得一盏。”
“这酒你尝过么?”李睦呼出一口微醺的酒气,看他点头,随即一手撑住小几,整个人都凑过去,“好喝么?”
“酒香浓郁,入喉若刀,颇似男儿血气勇烈。”
“那若是以此酒劳军,凡阵前有功勋者,奋勇不退者,逢危不乱者皆可得此酒,比之金银布帛的犒赏如何?”
满身酒气的女子眯着眼,板着手指一个个算,“平日军中犒赏所耗,比之这寻常的三瓮酒,又当如何?”
周瑜久在军中自然知晓,孙策目前羽翼未丰,军中论功行赏,不外乎是金银布帛和女人,直到近日名正言顺坐实了太守一职,方才封出他这个建威将军的头衔。而对于尚无家室的低级将官而言,金银布帛到头来多半还是用来换酒。若是直接用这烈酒作赏,军中自是乐意,只是……
见周瑜微微皱眉,李睦仿似猜到了他的顾虑,狡黠地一笑,“莫说酿酒费粮,我可不曾说要自己酿酒!”
“各地世族豪门,军行一处,我不问他们要粮征粮,要些酒犒劳军队,总不成问题吧。”
要粮和要酒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时代的世族大多打的是左右逢源的主意,向这个军阀示好,又向那家诸侯效力。
而粮草作为基本的军需,一旦向这家出粮,除非铁了心地站队,否则也就意味着也要向那家也提供相应的粮草,才能取得其中的平衡。
故而往往各地世族对征粮极度反感,不敢不给,却又不敢多给,惹急了还能群集联合直接把城外的敌人给放进来,将城中军阀扫地出门。
而要酒却是不同了,以酒劳军,总不会还有人去算酿成这一瓮酒耗费了多少粮食,亦或是这家送了酒,那家也要酒!
偏偏李睦就算起了这一茬。要酒而不要粮,还要三瓮并一瓮的蒸,无疑就是将整支军队的犒赏成本就转嫁到了当地的世族身上。折合粮草算下了……怎么都只多不少!
不想李睦竟是打着这个主意,周瑜朗声大笑,也倒一盏酒豪迈地朝她一敬,仰头饮下:“阿睦若是为官,可当那秩中两千石的殿前司农,专掌租税钱谷盐铁,位列九卿。”
李睦许是喝得有点多,听他这句奉承说得刻意,又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话,不禁一撇嘴,不及细想就应得飞快:“阿睦若是为妇,定当家中钱粮算尽,让你做个最穷酸的将军,请不起人饮酒,无钱眠花宿柳……”
“你说什么!”周瑜猛地将酒盏往几上一扣,双目之中,粲然若辉。
☆、第七十章
“我说……”许是喝多了酒反应有些迟钝,李睦原无察觉,此时才突然醒悟过来她话里的含义,怔了一怔,好像方才喝下去的酒一下子都涌了上来,脸颊猛地烫起来。
嫁娶一事,在宣城外周瑜就话赶话地提过一次,只是李睦的反应令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再提第二次。这看似柔柔弱弱,单薄地一阵风就能吹倒的女子却好似刀枪不入,他习惯了战场上纵横睥睨,却不得不承认在她面前,他全无对策。
原还不知道第二次开口要如何准备说辞,难得李睦竟然自己先开了口,就像是久攻不下的坚城终于开了一线城门,善战若他,怎能错过!
见李睦颊边嫣红一片,抢过了酒樽扭了头不看他,周瑜不由朗声而笑,眉眼之间,飞扬若阳光铺洒,霍地站起身来,乘胜追击:“你以殿前司农之才为我算一家之钱粮,我岂不是……”
可惜他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外面的亲兵打断:“禀权公子,外面有客来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