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黄仲碧低估了我的影响力。
我并不是个高调的人,但执政几十年,我已经在共和国的所有地方,都打上了我的印迹。对民众而言,“董正朝”三个字就代表着“安定、富裕和强大的国家”。我放弃了成为皇帝的机会,却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也许有很多人不喜欢我,却没有人不尊重我。我在国内的声望,无与伦比。
如果说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们会说“胡扯!”。但说到振兴中华,国人无不以为我居功至伟。
我有自知之明,总是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这也成了广为人知的优点,为世人所景仰。
从某种意义上看,黄仲碧的行为,类似于手持长枪向风车冲锋的唐吉科德,他在期望过高,情急之下,失去了平常心。
事情就是这个样子,我胜利了,他失败了,一切理所当然。
其实,我还有个更直接的办法——就是每天报道前线军人的死伤,来向国会施加压力。那样的话,国会是坚持不了多久的。然大量的报道军队的伤亡,会打击士气,影响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故不取之。
7月29日,我正式得到授权,把云爆弹的使用权握在手中。
不过,霍东阁已经用不上云爆弹了。西方集团军已经突破乌拉尔防线,向斯大林格勒的侧后翼进军。
PS:实在不好意思,晚了这么久,让大家久等了.我本来是觉得云爆弹过于失去平衡了,想限制一下.否则,一路轰到喀山去,就太扯了.我本想简单扼要,用个几百字一笔带过,但大家反响强烈,我不得不多写几笔,以便能让人接受.笔力有限,总觉得黄仲碧这里有点硬,写到现在,才勉强说的过去.总觉得,黄仲碧应该还有些后招,谁有什么建议,欢迎指教.
一句话,云爆弹不用是不合理的,但对城市使用一定会引发反弹.连平几座城市后,这样的声音,也还是会出现.
正文 第136章[全]
7月11日,中苏战争爆发的消息,震惊世界。
罗斯福闻此恶讯,大失所望,却又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尽管知道,将中国参战时间拖过今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想到一旦如是,中国参战的可能就大为下降。罗斯福在私下里,还是怀着一丝憧憬的。
德军虽攻势不断,一个接着一个。但师久无功,列宁格勒战而未胜,莫斯科悬而未决,斯大林格勒久战不下,明眼人早知其势为强弩之末。以德国的战争潜力看,德军已将其发挥到了极至,正处于颠峰,过了这一时期,德过只会越来越弱。
苏联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很多重要的工业区被占领,大片富饶的领土沦陷,数以百万计的红军战死/受伤/被俘。如果一直继续下去,苏联将为美英才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并大幅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而苏联也同样会变的虚弱。
现在,这一切都化为泡影了。中国对苏联宣战以后,最乐观的人也不再对苏联抱有信心了。人们隐隐约约怀有的期望,只是源于苏联红军过去一年里曾创造的奇迹。
罗斯福是个现实的人,事已至此,还不如考虑一下苏联还能争取到多少时间。增加对苏联援助的物资,也是出于同种考虑。
中苏方战争一开始,苏联就要求美英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并提供更多物资。罗斯福与丘吉尔满口答应,鼓励斯大林继续英勇奋战,努力创造新的奇迹。
美英的打算并不是敷衍塞责,罗斯福早在与丘吉尔的通信中,明确提出,要抓紧时间,赶在苏德战争结束之前,开辟第二战场。当然,美英没有选择大规模登陆欧洲,而是把主战场放在了非洲。
在两人看来,苏联的失败就是个时间问题。如果不趁此机会进攻,德军主力从苏联战场调回后,就没有机会登陆了。没有人以为盟国会失败,但消除了后顾之忧的德国,也不是可以轻易战胜的。
而且,盟国还面临着日本的挑战。印度形势危急,英国已经竭尽所能支援印度,但局势不容乐观。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稍微好一点儿,日军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印度,美国的压力自会小一些儿。
怎么考虑,罗斯福与丘吉尔也觉得,战争的前景扑朔迷离,关键取决于中国的立场,但中国的态度更是模糊不清。
中国正在对德国和日本提供燃油、钢铁、粮食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同时也在为美国建造商船,提供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各种物资。
中国的商船通行于世界,满载着商品的商船从中国出发,一路畅通无阻,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抵达美国的商船,通常会把船舶与货物一起卖给美国。美国重新喷漆后,换个船名,就开赴大西洋了。稍后,一艘新从中国造船厂出发的商船,再次踏上旅程。
看到现在的中国,人们都会想到欧战时期的美国,但罗斯福与丘吉尔默契地没有提到这件事。一样默契的还有中苏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事实上,美、英两国与苏联已经结成同盟,却都没有对中国宣战。
对于中国发战争财的行径,罗斯福表示了强烈的唾弃,丘吉尔则在唾弃中交织了羡慕和嫉妒。然,两人并没有必要公开发表其言论的想法,那没有意义。有心思还是思考如何把中国拉到盟国一边吧!
英国就算了,中英关系之恶劣,有口皆碑。中美的合作,还有几分可能。但中美与中日之间,实在不好说,哪一个会笑到最后。
因此,盟国表现出更多的克制。
一般地说,英国首相丘吉尔会大声疾呼,严厉谴责中国发战争财的罪恶行径,却只把谴责停留在嘴上,在实际行动上保持了克制。中国商船在苏伊士运河通行无阻,就是最佳的证明。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表现的极为友好,在中国订购了大批急需物资,并努力从中国争取贷款。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也是传统的老把戏了。
中国方面也很爽快,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但由于欧战美国参战的教训,中国提供的钱物,都要求以黄金结算,或者以中元结算。不大愿意接受各国货币,接受货币,也会压低币值,并把部分换成实物。比如说,购买土地、矿藏、房屋等资产,及文物、古董、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此时的价格不高,还容易获得。
相对来说,美元、德国马克更易为人接纳,英镑接受度就低不少,多会在英镑区兑换成实物,运回国内。卢布则信誉全无,分文不值。日元比英镑待遇稍好,却强点儿不多。这是因为日本国内的市场狭小,物产贫乏,在占领区又实行很恶劣的殖民统治,没有建立起完善贸易体系。
7月14日,云爆弹爆炸,罗斯福立即与丘吉尔进行了通话。当时两人都以为是原子弹,一致认为苏联没救了。那一天,罗斯福与丘吉尔都很震惊,只说了说原子弹的研究进展,决定加大投入,尽快使之用于实战,就结束了通话。
几天后,两人获得了更详细的消息,也镇静下来了。
两人一致同意,今后两年是盟国最危险的时候,美国要对中国更友好,英国也要停止对中国的批评,要保持更大的克制。短期内,中国无意参与欧洲和太平洋上的战事。从地域来看,中国唯一会与两国产生冲突的,只有印度地区和中东。
罗斯福建议丘吉尔保持最大限度的忍耐,千万不要刺激中国人,要全力避免与中国人的冲突。
丘吉尔勉强答应了。
两人又商谈了关于苏联的援助物资,是继续提供,还是断绝物资。丘吉尔建议,继续保持援助,只要中国没有发出战争威胁。
罗斯福赞同这一想法,他也认为“断绝对苏联的物资援助”是短视的做法,但要求态度上要保持克制,避免激怒中国。丘吉尔没有反对。
而罗斯福准备尽快开始“火炬”行动——登陆非洲,力争在德军从苏联撤军之前,占领北非。丘吉尔很是赞同——把非洲作为主要战场,总比希特勒向英国本土进军强。
关于“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两人没有达成一致,决定随后再说。
此外,丘吉尔还提议,罗斯福主动与中国联系,积极发挥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避免云爆弹的外流——这个可能很小,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至于美英合作,尽快采取措施,从中国取得云爆弹技术,这是题中之意,毋须商谈。两国都有不少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学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自然要发动起来。相信不会有人拒绝为祖国服务的,实际上,的确如此。
日本在得到云爆弹的消息后,举国哗然,觉得日本竟在这么重要的武器上落后了,真是不可接受。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
小说推荐
-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 作品: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高芾 内容简介 正文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
- 最新章:-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第15章
- 中国近代史
- 蒋廷黻(﹏(﹏ 蒋廷黻,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九六五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在故乡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七岁时负芨远游,先后肆业于美国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返国,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中年后始到国民政府供职,还政后又
- 最新章:第19章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第一部分 序章第2节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具有各自的传统与文化。三国的人民作为近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友好相处。但有时也发生争斗和战争。在19世纪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以前,三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三国的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存在国
- 最新章:第14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2-历史的底稿
-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第38章
- 5890-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发表,比较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第38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1-历史的坏脾气
- 《历史的坏脾气》堪称去年畅销书市场上的“黑马,作者张鸣继续“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写就《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即从帝制崩溃到现代中国初立这一段,是中国历史上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岁月。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和清理,是今日知识分子关注的课题之一 在书中,作者以其一贯的风趣,把晚清到民国有争议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挨个
- 最新章:历史的坏脾气-第41章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
- 最新章:第210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 编著 内容简介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
- 最新章:第219章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作者:荡寇入关与出关楔子雨亭是一个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中国的文科其实也很轻松,至少在雨亭看来是这样的。当别人都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他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书,他只是觉得背书太累了,不如看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自己也没多大压力。老天还是不长眼,高考中居然获得了
- 最新章:第1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