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宾特洛甫访华,也是为了确保战争在冬季来临前结束。否则的话,事情就不妙了,拿破仑是前车之鉴。
唐绍仪婉言拒绝了里宾特洛甫的要求,声称,不符合约定。
随后,里宾特洛甫与唐绍仪就约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按照唐绍仪的说法,密约规定德国攻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中国才出兵的。
里宾特洛甫怒极反笑,如果德国攻克了两地,苏联失去了主要工业区和石油供给,就已经战胜苏联了,谁还需要中国参战。
唐绍仪争论中,也觉得这个条件不是很适合,但约定就是约定。
里宾特洛甫竭力争取,唐绍仪允诺,德军只有包围两地,或者说德军只要进攻到两地——指两个城市,中国才可以出兵。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分出胜负,不占据绝对优势的话,中国就不会参战。
德国缺乏石油,对中国进攻高加索,也存在反对的声音——如果中国攻克搞加索后,不肯撤军,德国怎么办?加之,德军的“台风”行动进展顺利,事情也就先放下了。
九月初,希特勒宣称,“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
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斯大林是决心把莫斯科打成一片废墟了——在清洗过后,苏联已经没有第二个声音,斯大林不肯投降,战争就还会继续。
德军苦战连连,一直战斗到十月中旬,雨季来临,也未曾将莫斯科攻克。
这下子,德国人不由得急了。里宾特洛甫再次秘密访华,强烈要求中国出兵。
唐绍仪的立场坚定,不肯妥协。称冬季与苏联人作战,不是合适的时间。中国军队大部分都生活在热带和温带,不适应苏联的冬季。
里宾特洛甫啼笑皆非,早就要求中国出兵,你不肯,现在又这么说。
而且,唐绍仪强调,中国国防军的冬季作战装备和给养,还没有准备妥善。
几经磋商,唐绍仪也只答应在哈萨克边境地区,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此时出兵的。
如果德军连苏联都一战而下的话,我很难想象,希特勒的自信心会膨胀到什么地步。德国一直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不仅经济实力大增,兵力也已经超过了八百万。百战百胜的军队是很可怕的。
苏德战争结束后,可就是中国与德国交界了。那中国需要保留多少军队,'奇‘书‘网‘整。理提。供'才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这实在是个问题。
德国有八千万人口,军队只招收青年男子,八百多万人,再算上之前的损耗,几乎已把所有青年男子都招入了军中,如果德军有较大损失的话,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
相比之下,苏联人口只有一亿五千万,但讲究男女平等,一律都招入军中,从战争潜力看,是德国的四倍。
因此,我自不会在此时参与战争。既要引导孤立主义者,以扩军备战,又要压制军队和国会的好战势力,使之不要暴走。这真是个麻烦事。
十一月份,嘲笑中国谨小慎微的希特勒吃到了苦头。从来没有想过在冬季作战的德国人,连防寒的被服都没有准备。德军被大批大批的冻伤,前线已经停止进攻,而把仓库改建成营房。但没有取暖设施的仓库,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德军久战不下,又逢此打击,身穿单衣在寒冬里作战,士气十分低落。
古德里安报告说,部队开始发现“严重冻伤病员”。13日,气温降到零下8度,“越来越觉得缺少冬衣了。枪炮和人一样受到了严寒影响。由于坦克履带防滑用的尖铁没有运到,一路冰雪,行动困难。天冷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由于天气太冷,机关枪打不响。结果人心惶惶……”
相比之下,困守在莫斯科的苏联人,虽然也缺乏燃料,却要比德军要强上许多。但莫斯科里缺乏粮食,经过两个月的围城以后,莫斯科正在变成第二个列宁格勒——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用墙壁纸加工的面粉充饥,莫斯科河就是生命线。运来了大批的给养和兵员。也运走大批的居民和设备。但其运力远不足以满足众多人的生存。
莫斯科41年的冬天,前所未有的悲惨,城里的苏联人大量的饿死,城外的德军成批的冻死。
10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国防军为了检验新编部队训练情况,决定在十一月中下旬,在哈萨克地区,举行各兵种联合军事演习。
随后,国防军演习部队开始源源不断的开赴哈萨克。
美英等国一致对中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严重关注”,认为违反了中立立场。
中国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再次宣布,此次演习选择哈萨克,是由于哈萨克的地势广阔平坦,适合演习需要,请苏联放心,中国会严守中立立场的。
问题在于,斯大林怎么也放心不下。废话,放在谁身上,也不会放心,放心的是傻子。
苏联受此影响,被迫向边境地区增兵。斯大林气的要吐血,每向边境增派一名士兵,就要少向莫斯科派一名士兵。
但不派又不行,中国国防军在哈的驻军很快就超过一百万了,如果苏联没有举措的话,中国真打过去。一切就全完了。苏联就算是虚张声势,也不得不向边境派出援军。哪怕全是新兵,那也得派。但一派兵,就要有物资,就要有装备,就要消耗运力……
这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反攻计划。
PS:俺今天更了六千字,也算是纪录了...
正文 第128章[全]
11月中旬,德军投入所有兵力,开始了最后的进攻。德国人冒着零下20℃的严寒,疯狂进攻,并迅速取得成效。
19日德军第一次在莫斯科市区,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德军进入莫斯科以后,最注意搜索的战利品,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也不是其它贵重物品,而是最普通的御寒衣物和燃料。
这时候,德国人也顾不得,那衣物是男女老少的衣着,只顾往身上裹。对零下20℃穿单衣作战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衣物更重要的。很快德军的衣着就向难民化发展,花花绿绿,穿什么的都有,德军不得不下令,要求将军装穿在外面。
缴获虽然是杯水车薪,仅仅满足了部分德军的需要,却极大的激发了德军进攻的热情。“前进一步生”,就是德军的真实写照。
苏联人迅速发现了问题,他们把多余的衣物运往后方,或就地销毁。总之,就是不让德军得到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
同时,苏联人拼死的战斗,寸步不让,生死不是个问题。莫斯科守军的半数都是本地人,后面就是家人,残暴的德国鬼子竟把死人剥个精光——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老毛子也玩命了,“战死在阵地上”、“后退一步是家人”是最流行的宣传,此口号深入人心。
战斗更加激烈了。在莫斯科有房子——虽然破点儿,有衣服——虽然乱点儿,谁也没有退路。在寒冬里,被赶出莫斯科的人必死无疑。
12月1日,德军的一支小部队离克里姆林宫仅500米。
然而,持续不断的大风雪,积雪封锁了铁路线,阻断了后勤给养运输和部队调动。德军多数人没有冬衣,很多人连御寒的房屋也没有,燃料供应也糟糕透顶,机枪打不响,大炮打不准,坦克开动前,需要烤半个小时的火……
12月初,莫斯科气温降低到零下40℃,
12月13日,苏军勉强凑够了兵力,从莫斯科南、北两翼展开反攻。
尽管德军的作战意志极为坚决,但持续激烈的战斗、大风雪、严寒耗尽了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苏军击溃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把他们赶出了莫斯科。苏军兵力不足,朱可夫就集中兵力,打击敌军一部,取得了不小战果。
'注':要我在这里搞明白地形,设计个合理的战役,真真是为难我了,大家将就看吧,有好的意见,可以给我发短信,也可以在书评区留言。
牵一发而动全身。苏军的兵力不足,推迟了进攻的时间,又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德国人就获得了喘息之机。对德军来讲,最大的问题在于补给。德国没有为寒冬作战作战准备,缺乏御寒的被服,也没有能在大雪中运往前线的手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产棉大国,问题出现以后,德国人也只好找上门来,并要求从中国购买运输机。
我真是坠落了,资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绞索。我不是个资本家,但在德国人开出五倍的价钱,要求现货供应的时候,我还是批准了从空军调拨现役运输机的方案。
小说推荐
-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 作品: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高芾 内容简介 正文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皇上到圆明园喽”窗外这么一喊,二秃子爬起来就收拾家什,出门直奔西苑。不单是他这个卖烤白薯的,整个海淀镇,卖煎饼果子的,卖糖葫芦的,卖切糕的,卖羊头肉的…全都奔西苑而去。干吗?出皇差?皇上有御膳房,不吃烤白薯。二秃子
- 最新章:-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第15章
- 中国近代史
- 蒋廷黻(﹏(﹏ 蒋廷黻,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九六五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在故乡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七岁时负芨远游,先后肆业于美国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返国,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中年后始到国民政府供职,还政后又
- 最新章:第19章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第一部分 序章第2节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三国的相互关系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具有各自的传统与文化。三国的人民作为近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友好相处。但有时也发生争斗和战争。在19世纪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以前,三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三国的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存在国
- 最新章:第14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2-历史的底稿
-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第38章
- 5890-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 作为一个教书匠,读书写字,本是自家的功课,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习惯。每天如果不看几页文字,几天不写上几个字,心里就空得慌。据说,古代有写了文字,不求人知而藏之名山的,近人也有宣称,写东西只为自娱自乐,根本不想发表的。不过我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境界,除了曾经写过的情书和偶尔写过的日记之外,写了就想发表,比较
- 最新章:历史的底稿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第38章
- 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1-历史的坏脾气
- 《历史的坏脾气》堪称去年畅销书市场上的“黑马,作者张鸣继续“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写就《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即从帝制崩溃到现代中国初立这一段,是中国历史上危机与生机并存的岁月。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和清理,是今日知识分子关注的课题之一 在书中,作者以其一贯的风趣,把晚清到民国有争议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挨个
- 最新章:历史的坏脾气-第41章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
- 最新章:第210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刘勇 编著 内容简介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
- 最新章:第219章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作者:荡寇入关与出关楔子雨亭是一个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中国的文科其实也很轻松,至少在雨亭看来是这样的。当别人都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他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书,他只是觉得背书太累了,不如看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自己也没多大压力。老天还是不长眼,高考中居然获得了
- 最新章:第1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