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第201章


援日本,这么一来,也会牵扯中国的注意力。
然而,美日战争也会牵扯美国的精力。到时候,美国还会不会对德国宣战,就是个问题了。美国一定不愿意两面受敌的。不过,美国就算不对德国宣战,也会全力以赴支援英国,并大力拉拢苏联。德国也不得不防备美国参战,苏德战争可能就遥遥无期了。
即使不能如意,苏联那时的战略形势也会大有好转,怎么也比现在两面受敌,还孤立无援强上许多。至少苏德战争爆发,美国也会积极支援苏联的。
……
思虑再三,斯大林觉得,怎么也不会比现在差,就下令批准了“雪计划”——全力推动美日提前开战。
同时,斯大林也注意到美国援助物资的运输问题,指望中国是极不可靠的。斯大林在世界地图上比划了半天,西伯利亚铁路是不用想了,由中国控制;波罗的海也一样,欧洲控制在德国手里……想来想去,也只有在北冰洋上作文章了。摩尔曼斯克距离边境太近,一旦开战能不能守住,不是很有把握;还需要几个备用的。
在40年中,苏联着重改善了摩尔曼斯克至莫斯科的铁路交通,扩建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新建了纳里扬马尔港口,并修缮了两地通往莫斯科的铁路。这些措施,在后来苏联的抗战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众所周知,苏联的间谍工作极为出色。我记忆里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苏联间谍成为英国反间谍部门苏联处的处长。
说到了这里,就顺便说一下苏联间谍在中国的情况。
在整个三十年代里,苏联间谍也是除日本间谍外,最令中国头痛的对手。40年中国破获了苏联在华最重要的间谍网。
5月,一个德国记者理查德·佐尔格引起了统计局的警惕。
统计局因抓捕金壁辉,又名爱新觉罗·显纾,即川岛芳子,而名声大振。但人们仍然不喜欢这个部门,对统计局心怀恶意的人常讽刺说,“他们对任何人都怀有警觉”。
理查德·佐尔格是著名记者,与鲁迅等人交往很深,是一位精通中国事务的专家,地地道道的中国通,在德国和中国都有着巨大影响。作为一位记者,理查德·佐尔格常周旋于大使馆的社交圈子和记者联谊会之中,是德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的非正式助手。
佐尔格的被捕,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这一次,统计局赢了。
统计局的证据并不很确凿,然佐尔格的名胜太响,以至于我也听说过此人的名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我才听说佐尔格被捕的消息。当时,我还惊讶他怎么跑到中国来了。但考虑到中苏关系,这也不希奇。不管怎么说,抓住佐尔格了,就不会再放跑他。
佐尔格被很快证明是苏联间谍,他交代了。
理查德·佐尔格的危害很大,他为苏联明确提供了中国与德国之间的非正式条约,即进攻苏联的约定,也提供了德国外长访华等重要情报。并通过其它渠道,探听到中国国防军的编制、武器装备、驻地,以及军事工业的情报。
三年后,理查德·佐尔格被判死刑。
在美国政府里,苏联布置了几百名间谍——估计中国政府里也不会少多少,其中最重要的是亨利·迪克斯特·怀特——美国“新政”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之一,也是“雪计划”的关键人物。
很快,执行“雪计划”的命令,就传递到了美国,开始实施。。
苏联希望扩大战争,把美国拉下水。德国的想法却截然不同。希特勒希望把战事限制在欧洲,而不是世界大战,把美国也卷入其中,那对德国没好处。
在不列颠空战进行时,希特勒还曾亲笔写信给罗斯福,阐述他这一想法。美国驻德大使回国后,把该信交给了国务院一位官员,但这封信就此无影无踪了,罗斯福并没有收到信。
希特勒的这种想法应该是真实的。德国占领了整个欧洲,也是需要时间加以消化吸收的。三年五载之内,希特勒是无意对外扩张了。即便完成了稳固,德国也会把扩张方向选在非洲和中东地区。
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德国并没有放在心上。鞭长莫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德日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利益不存在了,同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在对苏联的作战上,中国完全取代了日本的地位。德日两国都盛行法西斯主义,36年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只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实际上的共同利益,并不是很大。
不过,日本的“北进”,即进攻中国,无法实施,扩张的希望便只有“南进”了。
到40年9月份,日本已经在“南进”中取得实效,占领了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也已胸有成竹。日本继续“南进”,面对的就是英国了。这样一来,两国又有了共同的敌人。
但如何应对英国,德日之间一开始,就是存在分歧的。
德国人希望通过日本立即进攻新加坡,作为迫使英国求和的一种手段。但是,德国强烈要求,日本不能对美国动手。如果美国参战的话,多半也会对德国宣战,美国的主要利益在欧洲。而德国是要竭力避免与美国交战的。
里宾特洛甫在富歇尔对大岛说,“一定要以闪电的速度,如果可能的话,做到在不宣战的和平气氛中”去占领新加坡。他说,这样将使英国丧失战斗力,并阻止美国参战。
然而,日本人确信,他们不能对新加坡发动进攻,否则就会同美国交战。再说,日本不对英国宣战,还有什么利益可言。日本只有对英国宣战,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占领新加坡、缅甸和马来西亚,乃至与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大岛就回答说,日本认为,为了谨慎起见,一定要预计到,不仅将同英国打仗,还有同美国交战的可能性。根据判断,光靠从海上去攻打新加坡是极其困难的,一定也要从陆上去进攻。日本的作战计划包括占领妈来西亚,必要时,还需要占领菲律宾,这一战役必须同欧洲战争的进展协调起来。
可是,对英国宣战,美国必然会参战,这就不符合德国的利益了,里宾特洛甫怎么也不会同意。
于是,德国和日本反复磋商,也没有达成协议,《三国公约》就没有鸟。
老实说,德国更愿意与中国签署一个正式盟约,结成三国同盟,但我断然予以拒绝。
意大利战斗力只能拖后腿不说,还与英国勾勾搭搭的,我才不会与之结盟呢!
更重要的是,中立立场对中国来说,更有利可图。中国只与德国达成非正式协议,约定如果德国对苏联开战,中国会在适当时候,配合德国,加入对苏作战。
里宾特洛甫对“在适当时候”有疑问,也有不满。唐绍仪告诉他,只有德国打到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中国才会对苏宣战。德国得到苏联的欧洲部分,中国只得到苏联的亚洲部分,德国自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
当然,中国会施加压力,尽可能避免苏联红军东方军团回国参战。
这些都是闲话了。
德国没有与日本达成协议,也不是很在意。德国与日本达成协议,唯一的目的就是,迫使英国快速投降,以避免把美国牵扯进战争。如果日本非要把美国牵扯进来,那条约的签署,并不符合德国的利益,也就没有意义了。
希特勒已经在计划对苏战争了,有了中国的承诺,德国还是很有把握消灭苏联的。进攻苏联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苏联漫长的国土,使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即使中国不直接参战,光提供物资补给,也就解决大问题了。希特勒对德军的战斗力,满怀信心。
到时候,德国解决了后顾之忧,美国再加入也为时已晚了。就算战争长期化,德国也不会失败的。
日本与法国的交涉,步履维艰。间中,中国还插了一杠子,要求在印度支那,取得与日本同样的经济特权。日本是想断然拒绝的,但他不能。好说歹说,给中国以超出各国,仅次于日本的优惠待遇,这才罢了。
而日本与德国没有达成协议,也多少有不利影响。
因此,日本与法国维希政府的交涉,一直等到拖延到41年1月,使用了最后通牒,才勉强完成。从此以后,日本获得了在印支任意行动的权利。日本很快就利用这种权利,切实地掌控了印支全境。
日本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吃独食”,不肯与人分享利益,总想自己独吞。
所以,自日本占领了印支地区以后,中国在这里的经济特权就流于形式了。日本采取各种手段,限制所有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不得不几次提出抗议,日本才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