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好莱坞顶级导演》第9章


“上次还听帕特里斯说过你。”帕特里斯·夏侯是《玛戈皇后》的导演,这位法国导演的代表作有阿佳妮主演的《玛戈皇后》,曾获戛纳评审团大奖,他执导的《亲密》曾夺得柏林金熊奖。
“那时他和我说:‘美国出了一个女版的希区柯克。’”
“我惊呆了,要知道报纸上写你才二十出头。”
“你可真为女人争光。”无论在不在好莱坞,导演业也一直是男性统治的,能杀出一个克莱尔,伊莎贝拉觉得她更喜欢眼前的女孩了。
这么有礼貌,还这么有才华。
她对克莱尔露出一个明艳的笑容。
第15章 阿佳妮女士
克莱尔看着她的儿子凯恩,又看了看她,赞美:“他有和你一样灿若星辰的眼睛。”
伊莎贝拉听到她这么说,很开心。
这时宝宝却哭闹起来,伊莎贝拉听到他的声音,有些着急,从车里抱起他,对克莱尔说:“不好意思,他这个时候应该吃饭了。”
她从包里拿出泡好的温热的奶粉,在怀里找了一个让宝宝最舒适的位置,试了试温度,把奶嘴轻轻地塞进他的小嘴里。
宝宝安静下来,伸出肉肉的双手抱着奶瓶,闭着蓝眼睛,吮吸着奶嘴。
伊莎贝拉对她笑笑,有些抱歉:“他有吵到你么?”
克莱尔摇摇头,只看着眼前的人,感慨:“他可真是太小了。”抱在手里都怕掉下去。
伊莎贝拉看着她,笑笑:“孩子长得很快的。很快就能长到像我们这些大人一样。”
她看着怀里的小儿子,周围弥漫着母性的光辉。
不禁和对面的人感慨说道:“孩子是我幸福感的源泉。”
克莱尔深深地看着她,心中有微微的酸涩凝结。
她吸了吸气,顿了顿,说:“他有你这样的一位母亲,真好。”
早在几年前,吉恩病逝后,她成了一个孤儿。她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恶魔。
她不需要再伪装自己的性格,不需要迎合任何人,做一个带着“万人迷”面具的人。
逃去美国,这是她的选择。
如果没有夏洛特,她会一直困在自己营造的幻觉中里,成为一个快乐但可悲的人。
克莱尔闭上双眼,有些后怕,抛开脑中的思绪,她问眼前的女人:“那么阿佳妮女士,为什么选择息影呢?”
伊莎贝拉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接过任何电影了。克莱尔很喜欢这位法兰西玫瑰的电影。
她的选择,让无数喜爱她的人伤心不已。
伊莎贝拉听了,微闪目光,看着怀里的儿子:“我要留出时间照顾他。”这也是她对外宣称的理由。
其实这个原因只占一部分,她面对媒体坦然自若,但是在面前的人前,她却有些犹豫。
面对这个人的目光,让人不想隐瞒任何事情。她想。
伊莎贝拉收起奶瓶。
“我是想休息了。”
顿了顿,说:“我觉得我需要一段时间停下来享受生活。”
她出生在巴黎的贫民窟,她的童年物质生活匮乏,生活环境暴力频发,又因为是社会底层,遭受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这导致阿佳妮的性格敏感又易怒。
后来又因语言不通造成交流障碍,阿佳妮一度患上自闭症。
表演能让她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也能在演绎角色时毫无压力地歇斯底里,因此她爱上了表演。
但这也开始让她脱离生活。
伊莎贝拉笑了笑,吹着河边轻柔的暖风。她凝神看向地平线,尤其是那一双湛蓝澄澈的眼睛,宛如一汪海水,也灿若星辰。
克莱尔倚着椅背,看着眼前风华绝代的女人。
“由于阿佳妮对公众和传媒始终避谈私生活,很少接受传媒访问,并从1990年代起隐居瑞士,所以成为当代法国电影界最富神秘色彩的女演员之一。〃
有媒体这样评论阿佳妮。”
尽管她生活中尽最大努力降低曝光度,但她与丹尼尔·戴…刘易斯的一段不完满的感情时不时就会被人提起。
伊莎贝拉的头发被轻轻吹起。她的美不是寻常的清水莲花,也不是妖艳玫瑰。
似乎是这个特殊的地方,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阿佳妮的心里涌起。让她面对这个陌生但很有好感的女生有了一些倾诉的欲望。
她对克莱尔说,略微昂起头,迷人的眼睛微眯:“我似乎在等着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人。”
阿佳妮有些游离。
她低下头,把睡着的凯恩轻轻地放进车里。
克莱尔抿了抿嘴唇,背倚着座椅,和阿佳妮对视。
阿佳妮听到克莱尔慢慢回答她:
“或许有时以为自己,一直在等一个不可能的人。”
“其实只是在等一个可能的人。”
阿佳妮愣住了,似乎风停止,太阳消失,时间此刻仿佛停止了流动。
克莱尔等她有所动作时,
阿佳妮却伸出自己的手,捂住额头。
顾及睡着的凯恩,压抑着自己的大笑声。
但她抬起头来,眼角却有几乎不可见的晶莹水光。
她昂着头,红唇微抿,似乎在倔强地看着这个一语道破她的困境的人。
阿佳妮的美貌略带一丝肃杀之气,仿佛眼睛里藏着个妖魔,直叫人俯首称臣。
第16章 大组合
菲利普斯正好让她去法国找找灵感,给她放了假,于是她打算去法国一趟。毕竟,法国电影行业一直走在欧洲前列,同时,它也是电影艺术的发源地,这里诞生了太多的电影明珠和电影美人。
伊莎贝拉回到家里的一天后,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来自她刻意记住的邮箱号。这是来自那天塞纳河边的浪漫邂逅。
这显然是剧本。
她挑挑眉,看着标题…《弗里达》。她知道,弗里达是一位著名的女画家。
发信人的意图不言而喻,等伊莎贝拉看完之后,沉默了。
她站起身来,看了看身后躺在婴儿床中,静静睡着的小儿子,思绪却飘向遥远的美国。
伊莎贝拉走到阳台,看着远处,蓝色的眼睛仿佛能蕴着深海的光芒。
她想了很久,抱着手臂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直到天黑,花园里的温度降下来,房里传来凯恩的哭闹,才恍然回过神来。
她抱紧自己,侧过头,头发被风吹起,感受着夜晚的凉风,一种孤独感弥漫。
当天晚上,克莱尔收到了那位法国第一美人的回信。
只有短短一句话:“我的心神已经向你飞去。”
在颁奖的那天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对克莱尔的报道。
“今夜属于这个美丽的女孩。克莱尔·多里斯,翻版的丹尼尔·米瑞克。不,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纽约时报》
“克莱尔·多里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区柯克。”…英国《太阳报》
“即使克莱尔之后可能江郎才尽,她是现在影坛上最有潜力的新人导演。”…英国《泰晤士报》
这是一位知名的影评人阿尔弗雷德·布朗为泰晤士报撰稿的内容。
他措辞中肯,极大地肯定了来自英国的这位女导演。对她未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毕竟,克莱尔展现出来的能力已经碾压了这个圈子的很多颇有资历的导演了。
但这一片好评并不意味着没有质疑。
“谁是克莱尔幕后的推手?”一位影评人威尔·约翰逊愤怒地写下了这句话,作为这份稿件的标题。
“我绝不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岁女性所能拍出来的电影。我这保证这绝对不是性别歧视。”
“丹尼尔·米瑞克二十二岁如果拍出了《女巫布莱尔》,我一点都不会有质疑。毕竟这两者是不同的。”
“女巫布莱尔更多的是灵感。而非人是什么?这到底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和导演的天才大脑才能完成这绝妙的调度
“如果你告诉我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能解决这个难题,那么希区柯克到死都不会留下遗憾。”
“阴谋,巨大的阴谋!”
“是谁在克莱尔·多里斯背后策划了这些?”
他猜测是斯皮尔伯格是幕后推手。“这是南加大的阴谋。一个想着统治好莱坞的可怕组合。”
这样的话语发表出来,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他们也不相信克莱尔能做到这种事情。后生可畏,但可畏到这种程度就玄幻了。他们知道斯皮尔伯格和克莱尔的关系后,就有了更多的幻想空间。
但这样的声音总体不大,赞美的声音远远大过了这些质疑声。
毕竟,这些评论过多地掺杂了自己的主观臆断,不足为考。
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往往能从他们对待幼崽的态度上反映出来。这是不变的真理。这个社会欢迎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