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娇(网络版)》第134章


一刻之后,他终于停止了动静,僵倒在了地上。
虚无中,仿佛有人幽幽一声,“母亲。。。。。。”
那一双眼仍是睁着的,仿佛活着一般,微光粼粼。
最后一刻,他是想起了无缘的生母,还是,那已成疯癫的养母?
这个问题,已然无解。
。。。
第二日正是新世子与正妃接受朝贺之日,却也无人敢把这等凶信报上,到了第三日上,才报道了朱炎那里。
朱炎的身躯在这一瞬僵直了,半晌,他都没有言语。
随即,他吩咐将之妥善安葬,并厚赐安抚他的正妃。
这场波澜,不轻不重的,在三五日间便滑了过去,朱瑞这个名字,再无人在宫中提起。
疏真与朱闻停了,也惟有一声叹息。
未过几日,一桩棘手之事又来了。
已是拖了又拖的朝觐,终于还是快到日子了。
。。。
百年桐木造就的车驾,行进得很是平稳。疏真微微揭开纱帘,但见车驾外围,皆立满兵勇,人影憧憧,华旌蔽日。
她所乘的车驾虽然并不崭新,却是燮国最为尊贵的一座:翠盖八宝,华碧附车,珠坠檐角,高穆中显出大气。
再前进一日,大约就能到京城了。她如此想着,放下了帘幕,坠角的明珠光华映入眼中,暖暖的并不刺目。
明珠的光芒,让她不禁想起大婚那一夜,缠枝莲纹的大红纱帐顶端,那镶嵌的硕大一颗。两人平躺下来,彼此仿佛融化在一起,明珠光芒照亮彼此,含笑的眼,温暖的唇……
她眨了眨眼,从那旖旎幻象中抽身,面上浮现一层嫣红,很快便平静下来,抽出手边的文书,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
京城将到,一些消息也络绎传了过来……这次朝觐,诸侯竟是全员到齐,除了燮国,再没有哪家是派世子来作代表的。
这次朝觐,原本在年前就该成行,朝廷冠冕堂皇的说法,是顾及边境不宁,这才暂缓了几个月。至于真实原因……疏真含笑,摸了摸胸前吊坠。
这次朝觐本该由燮王前来,但他在朱闻登位仪式之后.便立刻启程,去了东面离宫休养。他走得如此匆忙,以至于,疏真根本没来得及跟他照面。
到最后,都没正经唤他一声“父王”……
疏真微微苦笑——她也很难想象,自己喊他父王的情景——光是这么想,就觉得浑身都不自在。
朱炎还带走了幽禁中的萧淑容,以及年纪尚小的朱闵。
萧淑容受了刺激,虽然不如王后那般疯得厉害,却是神志恍惚,从此得了失语之症。
她听朱闻转述朱炎的话:她跟了我这些年了,虽然后来变成如此恶态,但归根结底,是我种下的因。
经过这一场,他似乎有些灰心,心肠也软了些。
朱闵小小年纪,虽然有些懵懂,但忽逢这些巨变,倒也在一夜之间懂事了不少,不哭不闹,跟着父王去了离宫。
这样也好,远离王城这个是非之地,对他和旁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疏真觉得自己虽然不算什么良善人士,倒也不屑对这半大孩子动什么手脚,朱闻对这个幼弟虽无恶意,平素也没什么感情,朱炎愿意带在身边亲自教养,是再好不过了。
朱炎走得匆忙,这朝觐的重任就落到新王身上。但朝廷封号一日没下来,朱闻在礼法上就仍是世子,好在历次朝见也有世子代老父而来的,但在他正要启程时,偏偏边境又起了事端。
自萧策返回朝中,居延倒是安稳了不少,但狄人却开始四散出击,不与大军硬碰,只是不断滋扰过往客商和庶民。
燮国本来就是大而偏僻之国,要是任由着这么闹腾,只怕商贾就要绝迹了。朱闻断然决定,不能任由他们猖狂,于是连夜去了自己原先的大营。
想到这里,疏真不禁苦笑起来……这父子二人都跑得挺快,只剩下自己无可奈何,只好赶鸭子上架,来京城进行这所谓的“朝觐”。
第二百三十九章 发难
女子以一国之尊的身份来朝觐,虽然罕见,但也并非没有前例。百年前吴国陷入百越沼泽之战,就是由当时的王后亲往京城,在天子面前陈说利害,巾帼智勇让在座国君都黯然失色。
这世上之事,真是奇妙啊……原本是自己高坐殿中,接受诸国的朝见,如今,却换了自己车马辘辘,赶赴京城。
疏真心下感叹,车外有人禀报:礼监司前来迎接的人到了。
在驿馆休息几日后,终于到了正日清晨。
这日天气晴朗,脉脉金光照入天阙,一时鼓乐肃穆,国君们冠冕齐整,依次而入。但见御苑大殿之前,有铜鹤振翅,口中缕缕烟云,氤氲馥郁之下,更有檐庭如宇,高可齐天,九重御座,森然威严。
疏真走在最后,珠冠璎珞垂下,几乎将整个面庞都遮住——但女子在这种场合抛头露面,终究是惊世骇俗之事,所以她可以感觉到,四周有形无形的目光,不屑、揣测、讥讽、忌恨、惊奇,都一一投射在自己身上。
疏真并不为所动,跟随着队伍平稳而行。
殿上至高处,年仅十岁的天子正襟而坐,一如记忆中一般早慧沉静。
他仪态端穆广雅,容貌也是无可挑剔,只是因为刚生下就受了颠簸冻饿,在军中又受了些风寒,从小便有不足之症,显得有些消瘦。
疏真看了一眼,便垂目看向脚下。
一年多没见,她心中也是波澜微动,却还是控制住了自己。
就在低头的一刹那,她灵敏地感觉到,透过御座后方的珠帘,有一道闪着恶意光芒的眼神向自己扫来。
那目光居高临下,冰冷而据傲,其中的敌意宛如蛇信一般。
疏真微微一笑,仍是专心倾听,并不看那个方向。
那眼光越发放肆,在她身上逡巡不去,如果目光能化为利箭,疏真相信自己一定被戳成了筛子。
诏令由礼部尚书读完后,天子亲自回礼,并加以勉励,虽然尚显稚嫩,却也言之有物。
一番古仪冗长繁琐,直到过午,才算完成,各国献上贡物与表章后,又一一告退。
疏真离开太和殿的那一瞬,感觉到侧边的帷幕后,有另一道目光正牢牢盯着她。
回眸望时,那人已旋即放下帷幕。
但哪怕只有那瞬间的匆匆一瞥,不用辨认,便已确认无疑了。
她与他之间,实在是太过熟悉了。
。。。
晚间的盛宴亦是遵循古礼,长案锦席分列两边,每席跽坐两人,菜肴亦是以千年前的周礼规定而作,并无五彩繁华的珍馐与佐料。
清蒸鹿肉,烤炙拼盘,蕨菜汤,紫菜糍团……这些材料虽然清淡简陋,御厨却尽力做出了好滋味,众国君虽然心中并不喜爱这种古法风味,但一路劳顿,却也进了不少。
疏真一直在默然进食,任凭打量揣测的目光在她身畔盘旋不去,更有越演越烈之势,诸国君虽然不好公开议论,眼神中却也满是揣测、惊奇,甚至是算计。
疏真奉然自若,没有丝毫不自在——这件事哪怕传得满城风雨,只要朝廷和自己都不承认,旁人也很难上前质问。况且真要被揭穿,再怎么说,朝廷丢的脸面比她更大。至于燮国……她微微耸肩,无奈笑着想道:燮国宫廷中这连番好戏:孝子谋父,爱妃杀君,王后的麒儿是个假货……估计已经传得满天下都在议论了。
这也没什么好羞惭的,燮国在世族名门眼中,虽然强大,却也不过是不懂礼教的蛮子国度,他们若是要嘲笑,就笑个够好了。
疏真想到此处,发觉自己经过这一番奇遇起落,居然已是宠辱不惊了。
这些虚名,不过浮云而已……她微微一笑,觉得自己有些破罐子破摔,洒脱得有些过分了,一边在心下检讨,一边却取过一瓶梅花酿,倒入青瓷盏中,一饮而尽。
还是这个味道啊……她微醺地眯起眼,神态之间好似颇为享受沉迷。
以前她正襟危坐,即使是在珠帘之后,也要仪态端华,其实她很喜爱这上古菜式和酒水的风味。
这次吃个痛快也无妨……疏真如此想着,正准备大快朵颐,没承想有人却存心不想让她吃得这么欢乐——
“世子妃好似很喜欢今日席上的膳食……”珠帘之后,女音响起,虽然一派优雅,却隐约听出风雨欲来的压逼。
疏真几乎想笑了——自己不去招惹她,她居然主动挑事来着。她抬起头,只见四周诸王都张目看向自己,目光熠熠满是兴趣,也有人盯着那重重珠帘,好似要戳出一个洞,看清楚那后面的真容,来印证传闻中的惊天秘辛。
见她沉吟未答,珠帘之后那人以为她羞愧词穷,越发来了兴趣,银铃般的笑声传来,显得分外刻意,“今日众贤在座,世子妃倒是丝毫没有畏生羞怯之态!”她装腔作势,究竟想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