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仍是以“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这个国家,重武功而轻文治,以至于制度无法
上轨道,改革也无法落实。90年后,这个中国史上空前的大帝国被明朝取代,中国
历史开始新的阶段——第三帝国。
在旅游尚未成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之前,马可·波罗就已成了超级的旅游者。
他前往中国既没有作买卖营利的打算,也缺乏传教士拯救众生的虔诚。只因好奇心
发动,就使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大井眼界。根据当日的标准看来,他所留下的一段
不平常纪录,已经牵涉到全世界的任何角落。纵是他轻易地接受传说,本人又喜欢
夸张,可是他以亲身经验道出,就自然地打动了其他人的兴致,而使他们也欣然欲
住了。他经常在书中提到:“你不亲眼看到无法置信”,这样不断地挑逗读者,也
使他们必须将想像力一再延伸,去欣赏远方异域的各种离奇古怪的事物。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他书中的一代伟人乃是忽必烈,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年轻的马可进出忽必
烈朝廷之际,元朝的水师正集结准备于公元1279年歼灭南宋的残余舰队。此战役结
束,“大可汗’成为全中国唯一的统治者,这是以前异族入主的事迹中所未有的。
从此元朝创业之主和威尼斯之来客彼此以礼相待,建立了一段互相慕好的关系。马
可波罗从此仕元,他承应了大可汗之各种差使,也向他提供有意义之情报。
马可·波罗称中国为Cathay;南方的中国人为“蛮子”(manzi)。北京则成了
“堪巴禄克”(Cambaluc),即蒙古人所谓可汗之大都(Khanbaliq)。中国人通称
杭州为“行在”,马可·波罗稍一调整则成Quinsay。
这位欧洲来访者视中国之纸币为一大奇闻。石绵则出自高山之间,可以捶碎分
裂“有如树木之纤维”,然后“用作布巾”。煤则为“一种石块,燃烧时有如木材”,
从山上采出,烧之生热。
从马可·波罗的纪录中,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观察忽必烈这个人。显然的,他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既有慧眼,也相当机警。其志在战胜攻取,可是却也真心有意
使他治下的人民在最基本的需要中得到满足。他多少将宗教当作一种工具看待。信
仰既可以利用作为他统治帝国的凝固力,以增进团结;也可以被反利用为一种颠覆
破坏的号召力,足以使之解体。所以他对各宗派的容忍,视其对自己施政方略的影
响而有差异。马可·波罗对忽必烈的开明专制具有好感;可是应当批评时他也从不
含糊。他有一次曾说:“很多心存不轨的人,经常有谋反的趋向。”在另一处他又
提出:“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的政体,因为他所派的地方政府首长多为鞑靼
人,尚有更多的色目人,他们视中国人如奴隶,使他们无法容忍。”读者自此也可
以看出,大可汗以遗传的权利凌驾于中国之上的办法没有成功,只好以征服的力量
来控制。于是他对本土之人不能信任,也只好将权力摆在鞑靼人、色目人和基督教
徒的手里。这些人附属于他皇室之中,忠于职守地对他服务,(其他的)外国人也
是如此。
蒙古大帝国
蒙古人能掌握到世界局势中的优越地位,在历史中可算独一无二。其人口只有
100万左右,他们的武功却使欧亚大陆几乎全在他们操纵之中,以至东西极端所幸存
的地方极为有限。由于家族间的团结,又有牧人的刻苦耐劳性格,于是蒙古人有极
优异的兵员。以前契丹之辽和女真之金已经将骑兵大兵团的战术充分发挥。可是成
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更将其扩张至极致而所向披靡。他们的部队极守纪律,并以风
驰电掣的速率行动,作战计划也周详完备。各骑士必要时可以倚赖他们牝马的乳汁
为生,支持上好几天,甚至几星期。心理作战被广泛利用,例如让难民经行于队伍
之前,散布谣言:如果被侵犯之城市胆敢抵抗,攻城之日就给以残忍的暴行和放纵
的破坏。被征服的民众中若有军事和技术才能的人经常尽量地拔用。公元1258年蒙
古人攻巴格达这个回教国时,有一中国将领参加,中国工兵1000人即操用攻城的炮
弩投掷燃烧弹。10年之后他进攻襄阳樊城时,忽必烈召用两个波斯工兵设计能投掷
150磅大石块的重炮弩。
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西夏时身故。他的帝国分作四部分:金帐汗国(Gold
en Horde)包括俄罗斯之大部疆域、莫斯科和基辅(Kiev)在内;波斯汗国所辖自
阿富汗边疆及于伊拉克边疆;另一汗国在两者之间而向东延伸,概括今日苏联中亚
地带与中国新疆,只有大可汗有权统辖以上三个汗国。他自己的领域北至蒙古沙漠
地带,南达中国海之海滨。当日这不过是一个憧憬中的远景,直到这世界上最伟大
的征服者死后50年,才成为事实。
根据成吉思汗的家法,大可汗由选举产生。忽必烈取得这地位并未经过这一程
序。他在公元1260年自称大可汗,在争夺名位时和他弟弟阿里不哥(Arik…Buga,元
人将此名译为阿里不哥有循儒家思想指斥其对兄长不忠顺之意)兵戎相见。获胜后,
他仍须对付中亚地区蒙古领袖所组织的联盟,他们是由从兄海都(Kaidu)率领,坚
称维持成吉思汗家法。迄至忽必烈在公元1294年逝世之日,两方冲突仍未停息。虽
说他本人征服南宋,可是也向西北用兵阻挡了游牧民族,使中国不受其蹂躏。只是
如此大可汗统领各汗国的权力也就名实俱亡了。在这方面忽必烈井不介意,他一心
专注于中国,企图垄断东亚。公元1271年,他在汉臣怂恿之下,创建了元朝。上章
已说及又八年,即1279年南宋的抵抗才全部摧毁,至此他才成为中国式天子。
远征日本
很多历史家一提到忽必烈,就想到他曾远征日本出师不利,因为这战役也产生
了日本“神风”的传说。元朝对日用兵两次。1274年的远征(当时南宋尚未完全灭
亡),朝鲜被用作跳板,联合舰队里利用了800艘大小船只,上载蒙古与朝鲜兵员2
5000人。在占领了沿岸几个小岛之后,他们在11月20日于九州博多湾登 陆。日本
军在完成防御工事之后等展援军的来临。当天战事胜负未决,是夜会风扫境;当蒙
古人决心后撤时秩序大乱,据朝鲜方面的纪录所载,淹没于海中者达13000人。
公元1281年的远征已在南宋覆亡之后,兵力增大数倍。北方的进攻部队有蒙古
和朝鲜部队40000人,船只900艘,仍循第一次路线前进;南方军由宋降将范文虎率
领,有大小船只3500艘,载兵10万,由浙江舟山岛起航。规模之大,是当时历史上
所仅有,这纪录直到最后才被打破。
也和第一次远征一样,沿海的岛屿,不费力地占领,部队在博多湾登陆成功。
只是在两次战役之间,日本人已在海滩一带构筑了一线石墙,阻碍蒙古骑兵的行动,
于是远征军少有进展。战斗自6月持续到7月,仍无决定性的突破。8月间又有台风来
临,船舶覆没数百艘。海陆军将领连范文虎在内率领巨舰逃脱,淹没的军士难以计
数。陆上残存部队则被日军在滩头拘捕集体斩首。今日国多湾的“元冠冢”即显示
了“神风”的裁判。朝鲜方面称,损失数在参加者半数以上而略强,中国与蒙古的
死亡人数无纪录。日本方面的记载指出:蒙古轻骑兵不能发生力量,而中国军则装
备低劣,士气消沉。
日本人两次将忽必烈的来使斩首,又两次使其远征惨败,忽必烈极度的愤怒,
于是准备第三次远征,维持其声望。各项准备在二次失败之后不久开始进行,造船
的工作及于全中国沿海,北至朝鲜半岛,中经渤海湾及今日中国之东北,商船也被
征用,供应物品则大量地屯集,海上水手全被召募,甚至海盗囚犯也被宥免而予以
官职以便往日本戴罪图功。公元1285年由长江下游运往朝鲜之米100万石,表示大军
的出动在即,可是1286年初,一道出人意表之外的语令,将所有的准备全部放弃。
《元史》称“帝以日本孤远岛夷,重困民力,罢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阙,仍散所顾
民船。”虽说所称符合情理,可是如此声张又自承以前之错误和目下弱点,忽必烈
发出这种指令时不能没有道义上的勇气。
蒙古武功的极致
从历史的眼光看来,蒙古人的挫败证明了在现代科技发展之前,极难使一陆上
强国同时也成为海?
小说推荐
- 中国大历史020
-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前言 中国的长期革命,近百年来有了重大的发展。继自强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今后中国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高低层机构中建立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体发展走向合理化 严格说来
- 最新章:第7章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作者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而以内部
- 最新章:第62章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中国大历史[美: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
- 最新章:第59章
-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全
- 作者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而以内部
- 最新章:第62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作者:方丽萍】1.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不仅通过逐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条件。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是肥沃的地方,住在
- 最新章:第49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 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绵远流长,波涛汹涌。其间,有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是黄帝,黄帝不仅通过涿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
- 最新章:第21章
-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 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 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因此,研究大国崛 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发展,是有益的。先从国家与 财富的关系谈起
- 最新章:第11章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雷 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
- 最新章: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