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局面,作比较深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出产粮食的大地区,内部的交往
深,需要外界的接触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握。这种说法,有它
的优点。从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两个国家看来,和东晋在淝水一战足以击退来犯
之优势敌军的事迹看来,经济枢纽区域好像确有其事。可是这和晋朝一度统一的情
形对证,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缘政治里有阻碍统一的因素,仍可以军事行动克服。
以后晋朝的内战更使这个说法文不对题。当时战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国都附近,南方
照理应当鞭长莫及,此刻却反而平静无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
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
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
的管制。当时汉朝提倡孝与廉(不仅是做官的廉洁,而且是在对人处世时对财物一
体谦让),显见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种组织与
结构极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坏。读者此时必须体会到,在农村之中应付税的户数极
难隐匿,可是户内所领土地亩数和人口的口数包括雇工和奴工,则可以出入。如果
实际上户数减少,税收必随着短绌。以后政府所能供应的服务,有如济贫、地方自
卫和水利等等,也必为之减缩。并且地方士绅力量的伸张亦必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性
格。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
带有一种修正性质。从以上各长所述,可知后汉地方政府的凌夷,巳产生各种不稳
状况。
当曹家取汉而代之和司马家取魏而代之的关头,立即崩溃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可是其基本原因并未排除。当日不平稳的局势可自各种诏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
三诏令”(曹操为丞相时所颁发)求才,内中称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国用兵
之术,即算不仁不孝仍当拨用(地方士绅通常以仁义自居)。晋朝则颁布占田法,
企图限制各家室拥用土地数额。两种方案都在企图脱离士绅的羁绊。可是魏去晋来,
两方都没有达到重建中央集权体系的目的,当日华北表面的平静,全靠强而有力的
创业之主暂时压制,始能一时维持原状,他们一不在位,宫廷里稍有纠纷,即引起
地方上各种无从管制之因素乘机蠢动。皇子之称王者更将事体扩大,以致武装冲突
绵延各州,历时16年(公元291一306年)。其作战无秩序,阵容纷乱,无确切之目
标,凡此均显示社会组织已大规模的全面崩坏。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
在这16年的后段,有了所谓蛮夷戎狄的投入,这也需要一段解释。首先参加的
是刘渊,他是汉人和匈奴混血。他在公元304年于长城之内起事,20天之内即聚众5
万。刘渊曾任晋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导匈奴人众。这背景使
他容易号召国防线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马早已编入边军之内。其他异民族分
子,包括汉人家中佃农和奴工,较刘渊迟12年称帝的石勒,年轻时即被贩为奴。整
个游牧民族的部落入寇也起于此时。可是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
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
夷人主动的汹涌而入主中国则与事实相左。
可是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在内战时,其影响非不严重。当骚扰普遍化
时,各处村落组织自卫武力,筑坞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黄巾叛变时开始,及至公元
4世纪,已构成华北的普通现象。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北边有设防的村落三
百余,包括“胡、晋”人口十余万户。公元400年前后,关中有堡壁3000所,他们推
戴统主,相率结盟。其下层基本组织或许只有少数村落,可是一个大单位能包括10
万户,胡汉人口混杂在内。有力之宗族为这种地方自卫组织骨干,他们拥有精兵,
显然有贵族的气派。假使这种趋势任之发展,新型封建可在中国出现,中国此后几
百年的历史也可能与日本之中古史相类似。只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执行流动的战术,
作战时又有大部队参与,终使局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这期间内,主要的战斗通常牵涉到25万人以上,步兵与骑兵的比率不少于3比
l。因为需要人员,当日胡人君临的短命朝代,经常侵凌地方土绅所组织的自卫团体:
或者派遣监督取得其行政权,或者指令其盟主强索人员与补给。两种方式同样的侵
犯其地方自治的权益。
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各人自我约束、
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作基础,
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manorialism),而这出路也被阻绝。
且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
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中央集权也无法恢复。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
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强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
日,中国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在传统史家笔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可说是空前绝后。然而与其
说这是皇室品质恶化的结果,毋宁说是反映了这时代国家体制的脆弱。面对如此长
期的动乱不安,历来做为社会纲纪的儒家思想,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求;而新近传
入的佛教,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深深影
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
大多数的中国人相信宇宙经常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要是当中有何差错,一
定有负咎的人在。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期间,其坏人则为曹操。即钱穆先生——可
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也仍然没有宽恕曹
操的篡窃。其理由不难理解:在君主专制时代,自然法规总是由上至下的通行,如
果君主称自己承昊天之明命,即只有他能表彰宇宙至高的道德与智慧。但事实上,
下层的详情无法得知。而在广大的国土内,很多相冲突的利害也不见得可以调和。
可是皇帝有了御殿里龙椅上的神秘色彩,就成为一个说话算数的仲裁者,他所期待
于读书明理之百官的,不过是一种带强迫的信仰,要是他们都保持着自我抑制和对
人谦让的信条,那么不怕任何冲突不得解决,也没有技术上的困难不能排除。曹操
的罪过,不仅在于他以粗蛮的办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井且在于他公开道说,有意
凿穿众所公信的神话。据说他曾称:“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所称文王
即为西伯,他虽拥有广大的地区仍继续向商君称臣,待他的儿子武王才正式取商而
代之。当曹操于公元220年去世时,他的儿子曹丕也不再耽搁,立即贯彻父志宣布魏
朝的成立,而强迫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礼,于是天命有了正式的接收交代。
45年之后司马家如法炮制。司马昭有了皇帝的权威而无其名目,儿子司马炎则取魏
而代之,国号为晋。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内称:“国家本是精神产物。”从实际眼光看来,我
们今日甚难接受这样的说法。可是他所提倡的宗旨大意:任何政权都需要若干理论
上基础,则不容辩驳。中国古代因为技术上的困难,在管理千百万生灵的时候不得
不假借遗传的帝统,代表社会价值的总和,有它的道理。曹操口中所说、手下所做
都像马基雅弗利,怪不得他要承受千古的唾骂了。在中国的戏曲里,曹操的面谱全
部涂白,状如墙壁,以显示其谲诈,只有眼角稍沾墨笔,表现着他机警应变的能力。
从脸谱论人物
中国的戏曲始于唐,而取得市井间娱乐的地位则于宋,其衍变而为今日之“京
剧”,至少距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又已一千年。虽如此,今日曹操及其同时期人
物仍为舞台上最被经常排出之角色。在这群人物之中最为人钦仰的乃是关羽,他是
一个带兵的将领,面谱上特具枣红色。在真实生活里,关羽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
周?
小说推荐
- 中国大历史020
-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前言 中国的长期革命,近百年来有了重大的发展。继自强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今后中国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高低层机构中建立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体发展走向合理化 严格说来
- 最新章:第7章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作者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而以内部
- 最新章:第62章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中国大历史[美: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
- 最新章:第59章
-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全
- 作者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而以内部
- 最新章:第62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作者:方丽萍】1.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不仅通过逐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条件。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是肥沃的地方,住在
- 最新章:第49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 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绵远流长,波涛汹涌。其间,有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是黄帝,黄帝不仅通过涿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
- 最新章:第21章
-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 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 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因此,研究大国崛 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发展,是有益的。先从国家与 财富的关系谈起
- 最新章:第11章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雷 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
- 最新章: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