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5章


邸薄?br />
刘备被曹操荐为豫州牧,屯小沛时,曹操曾兴兵进攻袁术,兵至豫州界上,刘备引兵来迎,二人在军营中相见后,刘备向曹操献上首级两颗,操惊问是何人首级,刘备答: “此韩暹、杨奉之首级也。”并告诉曹操: “吕布令二人权住沂都、琅邪两县,不意二人纵兵惊民,人人嗟怨。因此备……使关、张二弟杀之,尽降其众,今特来请罪。”(第十七回)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 刘备杀过许多人,为什么偏偏杀了韩暹、杨奉要献首级于曹操,表示请罪?第二,既然杀后请罪,大概总有不当杀之处,杀了不当杀的人,私下了结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让曹操知道?原来这里大有文章。李傕、郭汜在朝廷作乱后,汉献帝一度落入杨奉、韩暹之手,曹操确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针,保驾来朝,杨、韩与曹有隙而出走,在曹移都许昌的途中,二人攻曹失败而投袁术,又因袁术轻之而投吕布,为虎作伥。这就是说,杨奉、韩暹过去是曹操的仇敌,目下又是吕布的爪牙,刘备杀了杨、韩,是为了剪除吕布的爪牙,献首级于曹操,是为了取媚于曹,并在吕布追究时得到曹的保护。但刘备献首级的真实目的实在不好说出,于是只说他们“纵兵惊民,人人嗟怨”,献首级是来“请罪”,曹操当即表示: “君为国除害,正是大功,何言罪也!”并给刘备以厚奖。这样,刘备不多言语,恰到好处地达到了自己的多重目的。
刘备投靠曹操时,操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操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没有说出三个人,一是马腾;二是刘备;三是曹操。按说,马腾与韩遂曾结为兄弟,当时为西凉太守,兵强马壮,一提到韩遂必然会想到马腾。刘备为什么不提马腾呢?原来刘备当时已和董承、王子服、马腾等人私下结成了反曹联盟,有了患难关系,提出马腾,怕引起曹操注意马腾,挖出马腾,连带出自己。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第二十一回)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那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这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那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事实上,刘备当时学圃种菜,作韬晦之计,正是有意向曹操表明自己胸无大志,让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刘备曾献媚于曹操,为什么此时不指曹操为英雄呢?原来,曹操作了汉丞相后,朝廷大权在握,皇帝徒有虚名,虽则如此,曹却最忌别人议论自己有篡逆之心,刘备若指曹操为英雄,就等于指出曹不甘久居相位,这就会触痛曹操,必遭曹操嫉恨,这是刘备绝不愿干的。不提曹为英雄,等于向曹表明,刘备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职守的。
曹操打败袁绍后,刘备联络黄巾残部刘辟等从汝南进攻曹操许都,被曹分兵击败,时关羽、张飞、赵云均不在身边,刘备与刘辟引千余人逃跑,不想刘备被曹操大将张郃、高览前后拦截,两头无路。这时,刘备仰天大呼道: “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第三十一回)就欲拔剑自刎,刘辟慌了手脚,表示他将死战相救。刘辟前与高览交锋,却被高览砍死,刘备正要自战,亏得赵云冲阵而来,刺死高览,救了刘备。为什么没有刘辟时刘备准备自战,而刘辟在时刘备反要自杀?难道与刘辟合力作战不比自己一人自战更有把握么?原来,刘备要自杀是假,他本想让刘辟出战迎敌,怎奈刘辟不是自己部下,此话不好说出,同时也不知刘辟是否愿意为自己解救危难,于是他佯作自杀之状,请刘辟或逼刘辟出战。刘辟作为一员武将,若让刘备自刎于自己面前,实在太不光彩,于是表示拼死相救。刘备临阵没有让刘辟出战之言,却比任何言语的鼓动作用大得多。
顺便应提到,刘备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在他的性格中渗透着许多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人应该柔弱处下,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见《老子》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刘备在创江山的过程中,常常显得甘居人下,不与人争,而且动不动就泪如雨下;在和赵云、徐庶、孔明及张松等联络感情的时候流过泪;在鲁肃索要荆州的时候流过泪;甚至去东吴招亲时,在国太面前、在自己的夫人面前都多次流泪,他的眼泪常常十分奏效。他常常柔弱处下,但能以柔克刚。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
识人的境界
刘备识人较准,他既能看清一个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个人与自己的感情深度,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杰出领导人的高超之处。
' 。。'
刘备曾准确地指出过关、张二人各自的优缺点。他认为,关羽能体贴士卒,但在众将面前傲气太足;张飞能尊敬有才能的将官,但却经常酒后鞭挞士卒,并让这些士卒留在身边。他指出,这将是张飞的取祸之道(见《三国志·蜀书》)。刘备夺取汉中后,众将都估计会让张飞镇守,张飞本人也这样认为,大概正是考虑到张飞的上述弱点,刘备提拔年轻将领魏延为汉中太守,三军皆惊(同上书)。魏延成功地守住了汉中,而张飞果然因刘备所指出的缺点而被叛军杀害。
赵云在公孙瓒手下不甚得志,而刘备与之初次见面,就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分别时让赵云“屈身事之,相见有日”。这说明他十分看重赵云,而对数次推荐过他的公孙瓒,内心却是瞧不起的。在当阳长坂坡,刘备军队被曹操击溃,赵云只身单骑往曹兵方向奔去,许多将官都认为是赵云投曹操、图富贵去了,惟有刘备坚信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第四十一回)果然是赵云杀透重围,去救刘备儿子阿斗。
刘备临终前曾问孔明以为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认为马谡乃当世之英才,刘备则告诉他:“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第八十五回)后来孔明派马谡守街亭重地,马谡果然指挥失误,街亭失守,导致孔明全军溃退,误了出征大事。
刘备不仅有知人之明,而且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极限。他虽然认为“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第六十回)但当孔明问他“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时,他答道: “不如也。”(第三十九回)他认为自己“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第三十七回)。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才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聘请大贤辅佐,待之如师。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能力界限,能明白自己的能力界限要比妄自尊大高明得多。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
凭什么一身领袖之气——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省州市)人,曾为洛阳北部尉,后迁为顿丘令,黄巾起义时拜为骑都尉,立有战功。何进执掌朝政时,为典军校尉。董卓乱朝时,以骁骑校尉身份接近董卓,颇得信任,后谋刺董卓未遂,逃回家乡,招兵买马。组织军队后,他联络袁绍等十七路诸侯,发起讨董联盟,在诸侯中崭露头角。讨董联盟解体后,曹乘乱在山东一带扩充势力,曾因父仇攻徐州陶谦未克,回兵救兖州被吕布击败于濮阳,后设计于定陶击败吕布,平定了山东。在董卓之乱被平定后,其余党李傕、郭汜仍对朝廷构成威胁。皇帝降诏召曹操保驾。曹入朝后,接受董昭建议,移都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迁为丞相,曾先后打败袁术、吕布、袁绍等劲敌,并数次击溃刘备,招降刘琮。在攻取江南的赤壁大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后击败马超,并夺取张鲁的汉中,又复失汉中于刘备。一生征战南北,统一北方,军功卓著,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死后王位传于儿子曹丕。曹丕称帝后,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