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汉武帝》第6章


丰厚遗产的继承人
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的正月,这是一个阴冷昏暗的早晨,从景帝的后宫中传出嫔妃们的悲声,四十八岁的汉景帝因为生病,撒手告别了人间。他从三十二岁即皇帝位到四十八岁驾崩,一共在位十六年。“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扶立已在皇太子位置上等待了九年的刘彻登上皇帝的宝座,即后世人所称的汉武帝。
刘彻当时年仅十六岁。从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太子骤然间成为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刘彻不禁有些手足无措。失去父皇的悲哀和登上皇位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刘彻先将父亲的灵柩发葬到长安东北四十五里的阳陵。接着在高祖刘邦时所建的未央宫正殿里,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
刘彻在未央宫正殿的御座上端坐,接受群臣的祝拜。群臣的颂贺声使得刘彻真正感到了皇权的威力。
登上皇位之后,刘彻最不能忘的是帮助他夺储和继位成功的几位至亲。他的第一份诏书就是几张委任状。他先封母亲为皇太后,窦太后为太皇太后,封长公主刘嫖的女儿阿娇为皇后,入主中宫,实现了他小时候“金屋藏娇”的诺言。
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汉武帝又封自己的母舅田汀浒埠睢⑻锸の苎艉睢D俏桓矣诿跋盏耐庾婺戈岸环馕皆庖磺卸际钦飧龃蟮ǖ呐怂永疵挥邢氲焦模钦獯蚊跋盏淖畲笥摇?br />
汉武帝把这些人都封了一官半职之后,这才静下心来正视刘家几代人历经六七十年时间给他留下的这份遗产。
汉高祖刘邦从泗水亭长起家,趁着兵荒马乱,靠自己的胆识,拉起一支反秦的队伍。他交了不少的朋友,而且为人讲究义气,因而势力发展很快,最后在与项羽争夺全国大权时,以弱胜强一统天下,建立了汉帝国。
汉建国之初,正是多年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力薄弱。就连刘邦出门也找不到清一色的四匹马来拉车。那些官至丞相的大臣们上朝时也只能坐上牛拉的车子。平常百姓家的日子更加难过,家徒四壁,没有隔宿之粮。当时无论是国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贫困。
等到天下基本上平定下来之后。刘邦下令采取一些恢复农业的措施,对于不务农的商人则采取打击措施,不准他们穿绸缎做的衣服,不准他们乘坐车辆,并且加重了商人的负担,在社会上给商人低贱的地位。农民都回到土地上,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对于北方匈奴的侵扰,刘邦曾做过一次无力的反击,在白登山上被匈奴骑兵围了七天,幸好陈平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妻子)这才侥幸生还。为了不加重百姓负担,汉高祖忍辱负重,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节省精力发展国内经济,以图后报。
到吕后、惠帝时期,社会刚刚步入太平,仍对商人进行限制,规定不许工商业者及其子孙做官。官吏的薪俸和政府的开支仍向农民征收,但已减少了巧取豪夺的现象。地税一般保持在十五税一左右。农民减轻了负担,有了小块的土地,生活也日渐好起来。上自皇帝、下到诸侯,各人有各人的汤沐邑,这样各自收支平衡,不靠政府拨给经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到文景时期,继续实行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清静节俭,使全国的百姓免受过分的劳役之苦,以保证他们的耕作时间。如果不遇上大的水灾和旱灾,人民可以家家自足。无论城里还是乡村,官府的仓库里满满地装着粮食和钱财。长安城内国库中的钱堆放在一起,因为时间太长,用来穿钱的绳子都烂断了,铜钱散乱在一起,多得无法计算。粮仓里的粟米,一层一层向上堆,堆得太高,甚至有许多粮食从仓中流到露天之下,因而烂掉不能再吃。
这时候,就连平民百姓都能骑上自己的马匹在大街小巷中往来奔忙。田野里的马牛更是成群结队。要是有人骑着一匹雌马或者小马,人们都会瞧不起他,嫌他太寒酸,因而不愿跟他往来,就连看城门的小官吏也都能有好肉、好饭享用,可见当时天下之富。
官位不高的小官吏们,因为生活优裕,直到自己的孙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也不愿图谋升迁。有的人总是干一种官职,时间太长了,甚至把官名改变成了自己的姓。人们只记得他的官名,反而忘了他的姓名。有些看仓库的就从儿孙起改姓“仓”或者“库”。
衣食足,知礼节,文景时期人人自爱,把犯法看成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互相之间劝勉多做好事,不愿因为做坏事而受到朝廷的羞辱。每年官方处决的犯人只不过有几十个人,天下一片太平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也正是这个时候,法网太宽,浪费奢侈的风气又兴起来了。尤其是一些富人家更是挥霍无度。官员们也竞相展示豪华,他们住的宅子,穿的衣服,坐的车子,简直跟皇帝不相上下,这种僭越也没有得到限制。
汉武帝面对的就是他的先辈们给他留下来的丰富遗产。他总觉得国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完,粮食多得吃不完,而前几代人却又省吃俭用,清静无为,真是不可理解。同时他也对先辈们给他留下这么一大笔丰富的遗产而感到庆幸不已。
初登帝位的汉武帝是个热血少年,他有活力,有抱负,他想在先帝们为自己搭好的历史舞台上,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要用这笔丰富的遗产,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好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阴影中的少年皇帝
儒生们的喜与悲(1)
初登皇位时,汉武帝只有十六岁,尽管他自幼聪颖乖巧,但对于统治臣民却是毫无经验。当时朝中许多军国大事都是由他母亲王太后和舅舅武安侯田汀鲋鳌R蚨跆蠛吞锿‘是那时政权的实际主持者。而从最根本处控制这个新皇帝的还是汉武帝的老祖母窦太皇太后。
由于汉武帝的教师卫绾和王臧都是儒家学派,因此,汉武帝对儒学有一种偏爱,所以他即位之后,就着手组织了以儒者为宫廷和军政辅弼的高级领导层。他任用的丞相是教授自己儒学的卫绾,而且他所重用的武安侯田汀沧ê萌迨酢L锿‘志趣广泛,欲望很多,是个进取型的人物,这与汉武帝的性格极其相像。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六月,卫绾被免去丞相一职,回家养老去了。窦太皇太后的侄儿窦婴又复出,担任丞相。田汀环馕鞴苋拥奶荆晌绲牡谝缓湃宋铩?br />
窦婴和田汀仓酪忧咳寮胰宋镌诔⒐僭敝械谋壤谑墙吡ο蚝何涞弁萍鋈寮胰宋铩:何涞鄱杂诰司颂锿‘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诗经》方面的专家申公的学生赵绾被拜为御史大夫。汉武帝的另外一个老师王臧,这时也经窦婴和田汀耐萍觯H瘟死芍辛钜恢埃莆樟斯⒅械氖滓拔瘛?br />
受儒学教育的汉武帝掌握了政权,儒家人物相继担任重要职务,整个汉帝国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尊儒的趋势。全国各地的儒家学者欣喜若狂,他们一开始就从中感受到自身地位上升的趋势,因而大受鼓舞,各地儒生都活跃起来。
武帝上台伊始,在长安策问治国之道。董仲舒的对策最受汉武帝的推崇。与董仲舒同来的一百多位贤良文学,有儒家,也有法家、纵横家以及其他学派。这些人有些是以品德见优的称为贤良,别的是以文辞见长的称为文学。他们都不愿意放弃在这个新主子刚上任时好好表现的机会,都希望本门学派的思想,成为汉武帝治国的依据。
汉武帝在未央宫宣室招见这一次对策的第一名董仲舒。汉武帝问董仲舒:“朕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烦先生解释。从前三王五帝的时候,天下太平,到后来王道衰微,国家灭亡,这是不是天命如此呢?朕想取法上古,向尧舜看齐,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它们的祥兆又是什么呢?世界上的灾异变化为什么会出现?人的年岁有寿夭,天性有好坏,究竟是什么道理呢?还有,朕现在希望淳朴的风气在社会上畅流,法令能执行下去,刑罚减轻,奸佞改过。朕也希望百姓和乐,政治清明。如何修治整饬,从而达到雨露滋润,百谷丰登,享受天的保佑和鬼神的阴骘,洋溢着的德泽足以施及四海群生,但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
董仲舒对年轻的汉武帝能提出这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也是大感惊讶。好在他多年讲学研究,早巳形成了一套儒家治国的理论。而且这种问题又是他的擅长。董仲舒一一对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
董仲舒说:“陛下问到天命和情性,愚臣不易回答,但臣根据《春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