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蒲公英》第64章


氩澈#扔谑且痪偾卸狭饲鼗实骸⒑骸⒂诤吞旖虼蠊粮鄣暮I贤ǖ馈熬笆挚植馈?br />
陆海军都迫切需要夺取长山岛,可这时候,国民政府却难以预料苏联军队可能采取的干预行动将会达到什么“烈度”。海军不敢贸然派舰队进行试探,只好把出击庙岛群岛(当时叫“长山八岛”)的差事交给陆军——因为此时的陆军恰好具备了进攻长山岛的条件。
47年9月,国民党军对胶东半岛发起了“九月攻势”。范汉杰指挥整8师(李弥)、整9师(王凌云)、整25师(黄百韬)、整45师(陈金诚)、整54师(阙汉骞)和整64师(黄国梁)部攻城掠地,压迫着华野“东兵团”连连后退。
从常理上看,国民党“胶东兵团”下辖六个整编师二十个旅,人马二十万;而共产党的“东兵团”有四个纵队十四个师,兵力十五万,如果再加上民兵和地方部队,人数并不少,而且华野背靠着长期建设的老根据地,民众基础深厚、物资储备丰富,实施内线防御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才是,可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月下来,日照、平度、掖城、龙口、莱阳、招远、诸城、蓬莱……全部失守,几乎日丢一城,最后连烟台和威海都丢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8月底9月初的时候,陈毅和粟裕带领华野总部、6纵和特纵去鲁西与“陈唐叶陶”部队组建“西兵团”,把 2纵(韦国清)、7纵(成钧)、9纵(许世友、聂凤智)和新组建的13纵(周志坚)留在根据地,合成了“东兵团”。陈粟临走时委派许世友和谭震林担任“东兵团”的负责人,但这项匆忙的人事安排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许和谭当时并不在一起,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带领9纵和13纵在胶济铁路以北、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带着2纵和7纵在胶济铁路以南,而且两个人一位是八路军一位是新四军,共事的时间比较短,相互配合不够默契。
俩人还没有见面,国军就发起了进攻。于是乎,谭政委在路南、许司令在路北,各自提出一套作战方案、都要求对方向自己靠拢,而这时,华野总部(陈毅、粟裕)支持许世友,华东局(饶漱石、黎玉)支持谭震林,四大机关电报来电报去的,最后闹到了陕北的中央军委。还没等大家把事情扯清楚,国民党军就已经切断了胶济线,把谭和许分隔开来了。
这个局势实在不妙——本来,当初“七月分兵”的设想是外线分兵、内线集中,结果两个月打下来,该分兵的“陈唐叶陶”损失惨重、不得不在外线会师,而该集中的根据地内线却被敌人截断、陷入了分散抵抗的困难境地——结局和计划正好弄了个颠倒,让人措手不及。
形势严峻,好在“东兵团”的各路将领都是打游击的高手,对付围剿颇有心得。各纵队在国军的追击下一边撤退一边反击,虽然丢掉了地盘、部队并没有被打散,但这样一来,却终于让国民党军打到了海边、有了进攻庙岛群岛的机会。
47年9月23日,整8师166旅的498团攻占蓬莱县城,随即向庙岛群岛发动试探性进攻。
整编第8师是抗战时期的何绍周第8军,此时下辖42旅、103旅、166旅和独立旅。这四个旅中,42旅(就是“荣一师”)和103旅(就是蔡智诚当过喷火兵的103师)属于远征军部队,美式装备、战斗力比较强,而“独立旅”是李弥到山东以后收编的伪军杂牌,国防部的名册上并没有他们的编号,属于整8师的“私营武装”,力量很弱。
166旅在整8师中排行老三,它原本为166师,底子是由河南民团改编而成的部队。这个师的前任师长名叫王之宇(河南人),是陈赓的黄埔同班同学,曾经是个共产党员、当过贺龙教导团(团长侯镜如)的营长、还参加过南昌起义,46年的时候不知道犯了什么事被蒋委员长通缉拿办、跑到苏州躲了起来,师长的位置就被黄淑(黄埔三期生,后任第九军军长,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接替了。
166旅的实力一般,但498团的团长刘君立(在淮海战役中阵亡)却是个十分能打的角色——9月18日,498团在招远的道头镇钻进了许世友布下的“口袋”,激烈的巷战中,解放军都爬上了498团团部的房顶,刘君立却还在报话机里喊:“没问题,我可以坚持”。结果是打了两天,华野部队愣是没能吃掉这只“煮熟的鸭子”。
这场战斗,华野的参战部队是9纵和13纵,主攻道头镇的是9纵26师(张郅秀)的三个团、25师(聂凤智)的73团,以及13纵37师(高锐)的三个团,并且还使用了榴弹炮部队——也就是说,498团是在以一敌七的情况下守住了阵地,这刘君立还真不愧 “有朝气、有办法”(李弥的评价)。
据华野27军军史记载,道头战斗“毙敌3000多”,可马甲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儿悬——166旅498团统共也不到三千人,就是全死光了也凑不足这个数。依马甲个人的猜测,498团是否受到了“重创”都难说,因为道头镇战斗之后,他们不仅仍然有能力单独攻占蓬莱县城,并且还可以分出兵力去进攻长山八岛。
498团攻占庙岛群岛的行动出人预料地顺利。
按理说,共产党对长山岛地区还是比较重视的,在抗战时期就建立了“长山岛特区工委”,抗战胜利后又增设了“长山人民武装指挥部”、“长山武装大队”,土改之后还组建了“子弟兵团”,岛上的武装力量超过两千、物资储备也很充分(仅麦子就有几十万公斤)——可是,47年10月2日,刘君立只派了一个营(不到500人)在长山岛进行试探性登陆,“长山岛特区工委”闻讯立刻实施“战略转移”,工委机关的一千多干部全都跑到大连去了、21个党支部也撤了个精光,庙岛群岛顿时变得空空荡荡。
498团在长山岛观察了几天,既没有遇到抵抗、也没发现苏联人有什么反应,胆子顿时壮了,刘君立带着五百人马连续出动,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占领了整个庙岛群岛——平摊下来,每个岛上的驻军还不到一个排。
一个月以后,国民党海军终于确定苏联人先前的狠话不过是虚张声势,于是就正式接管了庙岛群岛,并且在岛上设立了一个海军巡防处——这就是northerst兄所说的“长山岛后来还是被国军占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由来。
很明显,华野胶东军区是主动放弃长山岛的,并且也确如northerst兄所言:共军方面在失去了长山岛这个重要“中转站”以及烟台这个重要港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海上交通”的畅通。没了大港口、还有小港口……
但是,海上交通没有中断并不能说明长山岛的的价值不高。事实上,长山八岛的丢失对海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庙岛列岛是辽南到山东的捷径,失去长山岛之后,海上运输就只能中转山东的荣城湾(龙须岛、俚岛、诸岛),这些港口的位置都在山东半岛的东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共产党的运输船队从大连出发之后必须先向东进入朝鲜海域,再回头转向山东,不仅路途远、时间长、风险大,而且还需要装扮成外国船只——虽然历经艰辛完成了任务,但比起先前的途径还是困难了许多,而且说出来也不大好听。
换个角度想,如果长山岛依然控制在共产党的手里,不仅解放军的海运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国民党军在增援天津和东北的时候也将遇到极大的困难。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辽沈战役战役时长山八岛上有华野的炮台,那葫芦岛以北的“塔山阻击战”就不太可能发生、营口的国民党军也将无路可逃;如果平津战役时能封锁住这个平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大沽口就会变成一个“死港”,解放天津也会容易得多……当然,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
长山岛是在“九月攻势”时被国民党军夺占的,但这个“九月攻势”到底算是谁打赢了却有点儿不大好说。
47年9、10月份的战场的态势大概是这样:在胶东,国民党二十个旅攻击华野“东兵团”,接连获胜;在大别山,国民党二十个旅追击刘邓大军,兵力明显不足;在豫皖苏,国军的八个旅对付陈毅粟裕的“西兵团”,实力最弱的整57师(段茂霖部)在沙土集战役中被歼灭、实力最强的整11师在土山集战役中击败了共军,双方打了个平手……而就在这时,共产党的陈赓兵团又从豫西一路杀将过来,“徐州陆总”实在找不到部队去堵这个缺口,只得从“胶东兵团”的头上抽兵。
于是,从11月起,整25师(黄百韬)奉调返回徐州、整9师(王凌云)受命增援东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