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三千里》第20章


日军弓箭手和长矛手在祖承训骑兵的攻击下,无法排成队列迎击跟进的查大受军,眼睁睁看着明军生力军扑了过来,就在这时从后方冲出一支170人的骑兵,这是加藤光泰最后的预备队,双方骑兵高速对冲,仿佛两座浪峰涌向一处,刹那间两军撞在一处,刀光闪闪,血肉横飞,红了眼地互相格斗。 
在夕阳还没有完全没入西方的时候,明月已经从东方升起,雪飘纷纷,月白风清,日月光辉交替照亮着这片人间杀戮战场。 
查大受和祖承训都是武将出身,这个时候不管不顾地亲自挥刀上阵,加藤光泰见查大受所到之处锐不可挡,乱军中忙引着百余名亲兵直扑过来,查大受身边也聚着不少亲兵,看日军来得凶猛,那肯示弱,各举刀剑疯狂对战,数千人在迎曙驿摆开战场,翻翻滚滚,斗了个昏天暗地。 
正不知输赢,听得明军阵中号角长鸣,鼓声响过,又杀出一队兵来,却是朝鲜防御史高彦伯忍不住了,率500朝鲜骑兵赶来增援。在明军骑兵的奋力冲杀下,日军的抵抗这时已经显得非常吃力。 
见明军又有生力兵团加入,加藤光泰心知不妙,不敢再恋战,连忙传令向王京方向撤退。仗着军纪严明和训练有素,日本军咬着牙苦战,且战且退,总算没有形成溃败之势。 
查大受杀得性起,率队猛攻,辗转追杀出四五里地,杀得敌人横尸遍野。正在这时,高彦伯从后拍马赶到,拉住查大受道:“查将军,穷寇莫追啊!你看前方那座土坡叫做砺山岘,看着没?那坡后好像有旌旗飘动,这里离王京太近了,小心有倭寇的伏兵!”查大受猛然警醒,顺着高彦伯手指的方面看去,果然望见八九里外的那处土坡左近烟尘滚滚,隐隐有马嘶人喊之声传来。 
祖承训这时也拍马赶到,三人一商议,按查大受的意思还要再追杀一阵,可是经历过平壤败阵的祖承训这回学乖了,认为敌人强大的铁炮队还没有出现,贸然出击,恐怕会落入敌人预先布置好的火枪阵中,既然取胜,不如就地结营扎寨,等后续部队赶到时再继续前进。 
听他这么一说,查大受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停止追击。这一仗,阵斩日军670人,伤者无数,并缴获大量弓刀箭矢,明军阵亡320人,伤100多人,可谓全胜。 
明军胜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了骑兵的冲击作用,参战的2000多人都是骑兵,而且战法娴熟,以集团冲锋的方式快速而有效地突破了日军阵地。加藤光泰虽然也是名将,可是他所经历的日本战国时代的战斗多为步骑兵混战,只有在非常大的合战中才可能遇到几千人的骑兵冲锋;况且日军渡海而来,战马输送不易,他凭着先入为主的老经验,且无火枪助阵,在异国军队陌生的战法面前吃了大亏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着砺山岘方向鼓声大作,在阳光照耀下,无数雪亮的矛尖从地平线上渐渐升起,随着鼓点越敲越密,日军大阵也开始渐露峥嵘。一队队步骑兵密密麻麻地像蚂蚁一样从土坡背后转了过来,开始向明鲜联军阵地前进。看样子没有5000人,也有三四千人之多。 
刚刚打了胜仗的联军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危局面前颇有些措手不及。高彦伯道:“倭兵众多,我军体力还没有恢复,不利急战啊。左走两里有个去处叫碧蹄驿,那里地势颇高,正可我军扎下营盘与倭寇对阵。” 
“甚好!”查大受点点头,命全军起营,快速向碧蹄馆方向移动。 
来到碧蹄馆,查大受居高临下地回头观望敌阵,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好家伙,绕过砺山岘向明军方向前进的日军络绎不绝,已经出现在平原上的差不多快有7000人了,可是仍有队伍不断地从坡后转过,竟是日军大队人马来袭!已方只有3000人不到,这可如何是好? 
正文 第十二章 背水一战
得到搜索营急报,拖后20里的日军第三军团主力7000人加快了行军步伐,终于在加藤部队行将崩溃之际赶到了战场。至此,日军以接近9000人的兵力对阵明军3000人,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怎么样,有信心顶住吗?”查大受皱着眉头问道。“顶不住也得顶啊。”祖承训和高彦伯互相看了一眼,苦笑着回答。 
“哈哈,看来倭贼这次来得可真不少啊,正好让咱们杀个痛快。”查大受表面上满不在乎,心里却同样暗暗叫苦。李大帅只是让自己搜索敌情、探勘沿途地势,以便于拟定作战计划,可是自己一念之差竟然轻敌冒进,孤军强突到敌人重兵守卫的王京城附近。现在后悔已经没用了,面对强敌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想到这儿他反而冷静下来,吩咐高彦伯,趁日军尚未合围之际,派熟悉路径的朝鲜兵快马兼程往坡州求援。高彦伯赶紧照办,不一刻,300朝鲜骑兵掩护20名同伴借着夜色,打马扬鞭从日军包围圈的缺口处突了出去。 
月光渐渐明朗,明军依着坡势,四面掘了壕堑,排下鹿岩、拦马桩、箭刺。车兵营指挥使王问将70辆战车结成环阵,车兵营是明军中独有的兵种,主要装备偏厢车,性能以防御为主,外形和当时民间的大车相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民间大车的车箱两侧各有箱板,而这种战车只有八片可以折叠,外面嵌着铁皮的硬木屏风,平时放在车辕上,作战时打开竖在临敌一侧,所以称之为“偏厢车”(还有一种战车叫正厢车,是俞大猷所创,利于进攻,但似乎并没有成为明军主流装备)。 
每辆偏厢战车上装载着“佛朗机”轻炮两门,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欧洲式的火器只能算做大口径的火枪而不能算做炮(在后续章节也把它称之为佛郎机铳)。它以青铜或铸铁铸成,长度自三尺至七尺不等,口径则小于两寸,从炮口装入铅弹。因为助推的火药是以子铳方式预先填装的,所以可以连发,通常这种火炮以及辅助火炮的火铳都在战车的屏风后发射铅弹,屏风上开有射击孔。除了佛郎机铳,每车另备鸟铳、三眼铳若干。 
布好车阵,近3000名联军一半手持藤牌弓刀伏在其中,另一半拽马拉缰,随时准备听令冲出去厮杀。偏厢车上的士兵每5人守一门炮,有点火摺的、开炮的、装弹的、放铳的,各司其职,严阵以待。 
这时头戴水牛角肋立形盔、身着黑革缝缀铠甲、披天蓝色阵羽织的日军第三军团主将黑田长政,正手持千里镜不断地向明军阵地窥探,心中兴奋异常,暗忖真是太好了,明军最多不过3000来人,我军以众击寡,取胜不是问题。 
小早川的部队还在向南进发,如果得知这里有明军被围,定会回师助阵的。嘿,我可得加把劲啊,歼灭明军的头功可不能落在这个老家伙的身上。黑田长政心里想着,振奋起精神,指挥日军布成鱼鳞阵向前压了过来。 
这鱼鳞阵属于武田八阵之一,据说是由日本战国时代最伟大的统帅武田信玄所创:大将旗立于阵形中后部,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是“集中兵力、中央突破”,非常适合己方兵力占优时使用。(注:其实这套阵法是中国诸葛八卦阵的演变,传到日本,到了武田信玄的手里稍加改动,就成了他的专利了?) 
黑田长政虽然年轻,但却是日本内战时的老将,排兵布阵审时度势,在他的指挥下,日军铁炮队、弓箭队、旗本武士部队、长矛队、忍兵队、骑兵队分为几十个方阵,举着黑田家“藤巴”军旗缓缓向前,看看离联军阵营约有三五百步距离,黑田长政站起身来军扇连挥。前方骁将看得分明,一声令下,率步兵方阵如蝗虫似地向敌阵狂冲。 
三个方阵1000多人眨眼间已经冲到联军阵前,甚至可以看到从偏厢车缝隙中露出的明军面孔了。可是虽然近在咫尺,这股强大的突击力量还是不得不在层层的障碍物前停顿了下来。日军士兵吼叫着奋力劈荆斩桩,后续人马抬来长梯木板,要在壕堑上架出攻击的通道,弓箭手拼命放箭,箭幕像寒鸦投林一样落入营盘里,联军将士头顶藤牌遮挡,仍有不少被箭射中,痛苦地倒在血泊里挣扎。 
“把倭贼打下去啊,不能让他们冲上来!”查大受厉声呼喊着。车兵指挥使王问急忙下令:“开火!”车兵营的500士兵早就瞄准半天了,不等他这个“火”字喊完,余音已经淹没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击发声中。 
火舌从战车射击孔中不断喷出,刺鼻的火药味和四起的硝烟弥漫着整个土坡。在猛烈的炮火打击下,正在劈荆开路的日军步兵割草垛子一样纷纷倒地。可是日军悍勇异常,前面仆倒了,后面的踩着同伴的尸体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