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第352章


设计院的意见是目前的高度是设计方案中最完美的高度,再升高车体会严重影响车体轮廓大小,加大被发现概率,有个别极端的设计师甚至认为机枪塔都是一种拙劣的设计。”
张学武点了点头,铁骑中型主战坦克是第十战区进攻中的利刃,防御中的坚盾,调查报告直接调查了几个参战幸存的车组成员和试验连队的幸存者,让研究院的几个专家进入铁骑进行了一次高烈度模拟对抗赛,事后研究院最终决定对设计进行调整,车体升高十二公分,为了不改动防弹角度,坦克高度是往下挖掘空间。
所以前方一体倾斜装甲角度尺寸不变,在车体正前方的迎面车体下方再焊接了一片四十五度角内倾的装甲板,从最不容易中弹的底部加高了十公分的车体高度,悬挂调节后向下安装了降低了八公分,为了加强车体首下的防御力,车体前方多加了一片围裙式的附加可拆卸装甲护裙,经过测试其对高爆穿甲弹非常有效,对普通穿甲弹也要比较好的削弱作用,总装车间在最后总装的时候还对底盘装甲进行了加厚,防备曰军的加重反坦克地雷对车辆的损伤。
看过全部资料之后,张学武提出应该在车体内部重要部位多加了一层二毫米厚度的软姓钢板,车体前部装甲的内壁和炮塔正前方内壁,还多加了一层三毫米厚度的金属编织物防崩落夹层,坦克炮塔尾部结构改动了一下,将T54原设计原型炮塔进行了改动,将炮塔后部加长,这样可以完美的解决一百零五毫米新型坦克主炮后座距离太长的问题,俯视射角不够的问题也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俯角加大了三度,为了增强炮塔后部防护力,在炮塔后部焊接了一个装甲吊兰,里面可以放杂物也可以插加附加装甲片。
以至于动力方面张学武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但是设计院则建议以B2…v12柴油机去掉二个气缸,用V10结构的发动机加了德国提供的机械增压器技术,获得了比原始V12发动机还要高一百八十马力的效果,而且柴油机体积大大缩小减轻,以横置代替传统铁骑的纵向布置。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八章 战略较量
设计院在动力舱和战斗舱的隔层部位加了一个二公分厚度的隔舱内灌入式灭火剂的混合物夹层,经过测试可以有效降低坦克战斗舱内部的热辐射和机械震动噪音,在动力舱起火后成员也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而且设计院还对铁骑中型主战坦克的负重悬挂进行了调整,准备修改原始均匀布置的五对负重轮,以心设计的前三对紧密靠前,尾部再稀疏的方式布置二对靠后的负重轮,在车体三分之二的位置留下一个空隙。
这个简单的改动,能在不影响生产线的情况下,完美的解决了部队反映的前置二对负重轮磨损太重,而后面三对负重轮悬挂太硬的问题,在发动机舱内又布置了二台半自动灭火器,成员可以手动灭火,也可以在舱内温度超过一百二十度的情况下熔断低温合金的灭火器喷洒口塞子,使得车体内部即便是起火也能保全成员安全。
还有一点设计院准备取消驾驶员位置的航向机枪,增加正前方整体的防御力,这一点部队意见不大,因为这挺机枪在战斗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且,驾驶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艹作这挺机枪进行战斗,并且还将铁骑中型主战坦克改为四人艹作,取消副驾驶位置,供弹手有更大的空间进行艹作。
不过当张学武看到新样车简易图纸后顿时目瞪口呆,这种跨越也太离谱了?不算火炮威力的话这款车战斗力已经超远过了五十年代的T54坦克了,负重轮结构已经是用了T62的布置方式,整个战车已经改变得让高飞认不出模样,不过新式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还在测试之中,具体的列装时间还不能确定,而且要将数量如此众多的铁骑坦克由部队调回厂家进行改造,部队训练形成战斗力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铁骑改坦克的战斗力可以说能够傲视二战期间的任何一款主战坦克,即便是遇到了T54也是战即能胜,苏俄人在坦克上面可以说将要走一条错误的道路,但是俄国人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德国人如同强劲的暴风一般,如果希特勒的闪电战不能击倒俄国人,那么最终被对方反手击倒的最后还是德国人,只不过在过程中俄国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已。
而且,历史已经发生了难以预测的巨变,曰本人在与张学武的两次交战中不但没能解决热河、察哈尔、绥远的张学武主力部队,反而张学武还占据了山海关威逼平津,曰本关东军主力与华北曰军的主力已经退入东北,曰军驻守朝鲜的五个师团又三个读力混成旅团也开始将兵力向安东集中,准备在必要的时刻随时增援关东军。
梅津美次郎不同于历任的关东军司令官,尤其是他的参谋长石原莞尔更是曰本军界少有具有战略眼光的将领,尤其两次对张学武作战的失败,让梅津美次郎意识到如果不切断张学武的外援,并且加强军备的话,帝国陆军根本不可能战胜张学武,张学武的四座要塞城市对于关东军来说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一般的存在。
而且,梅津美次郎与石原莞尔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帝国的军械一向是全面倾向海军方面,陆军与海军的主要矛盾更多的集中在原本不多的资源分配方面,而帝国陆军武器装备一直未有太大的更新换代的主要原因是曰本陆军一直以来将中'***'队作为对手,连尖头步枪子弹都不能国产,对付一支部队有二十多种万国牌古董枪械的中'***'队,三八式步枪、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等步兵轻武器已经算是武装到了牙齿。
所以,在淞沪大战之时,如果脱离了舰炮与航空部队的火力支援范围,尤其在没有充分的炮火支持下,帝国陆军的常备师团遭遇中国中央军的德械师,就会遭到重创,与其交战占不到半分的便宜,多亏中'***'的德械师并没有多少,如果真的让中国政斧完成了六十个师的德械部队的换装训练,恐怕帝国陆军就真的不是中国陆军的对手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没有人钱购买太多的战机和重炮。
不过连续两次在热河与张学武交战的巨大损失,让梅津美次郎与石原莞尔都意识到了,张学武的建军思想是以欧洲军事强国为范本,其青年军新编师一级的各团的编制均超过一万五千人,轻武器火力则是德军标准步兵师的二倍,野炮与重炮火力是德军标准步兵师的三点五倍,而帝国一个师团的火力则与德军的一个标准步兵师相等,而张学武总是习惯集中二到三个师的兵力还要临时加强野战重炮兵旅,张学武的虎贲、荣誉一师都是二个极为特殊的编制存在,二个所谓的师在满编情况下有足足三万五千余人,有读力的坦克团和重炮团,甚至配属了二个以上的机动火箭炮团,尤其是这种机动火箭炮团简直成为了帝国陆军的噩梦,铺天盖地的火箭弹能够在短短二分钟之内将一个步兵联队防御的阵地打成火海。
梅津美次郎曾经建议帝国也列装这种可怕的武器,因为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情报,这种火箭炮的技术点非常容易解决,唯一的问题是一个团的这种火箭炮部队的一轮齐射就要发射一千多枚火箭弹,而这种非常巨大的消耗,则是连使用装备冲锋枪都感觉浪费的帝国陆军所承受不起的。
而且,在战术层面上张学武的战车部队都是成团、成师的投入战斗的,一向以中'***'队为对手的帝国陆军根本无法适应张学武的战术。
梅津美次郎站在地图旁边独自抽着香烟,他是裕仁天皇临危授命的关东军司令官,大曰本帝国的敌人不止是中国,更有在其后面支持中国的那只红色黑手,不斩断这支黑手就根本没有可能彻底的解决张学武的第十战区,如果不解决张学武的第十战区,华北乃至华中都只能遥望,而且基本到手的满洲也岌岌可危。
等了好一会,姗姗来迟的石原莞尔有些燥热的用手解开了领扣,梅津美次郎深深的吸口气道:“锦州方面进度如何?”
石原莞尔喝了一口凉茶无奈的摇了摇头道:“情况非常不乐观,从前沿机场起飞的第十战区的猎隼式战斗机加挂油箱能够在锦州上空滞留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他们的猎鹰攻击机和BF…109F与BF…109K战斗机加挂了一种新式的武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几十甚至上百枚的火箭弹,而且还是加装了白磷弹头的特种弹,我军五列重型装甲列车被全部击毁,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