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夜唱》第700章


国史多仿之;他欲以编年为体;编一部史籍;供后世察问得失……”
独孤明记性还好;将叶畅的原话基本复述出来;元公路琢磨了好一会儿;然后道:“你这有《史记》么?”
“有;我令人取来。”
托活字印刷的福;如今书籍价格降了下来;而且造纸与印刷的工艺不断改良;所印的书籍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独孤明家中便收藏了各个版本的史记。仆人很快就抱了一堆书来;既有《史记》;也有旁人的注书;看着这些厚厚的书;元公路与独孤明相视苦笑。
“叶公有什么话;为何不直说;怎么要打这哑谜?”
二人还是放弃了翻书的计划;毕竟要翻这么多书;实在是有些困难。
在没有得到结果的情况下;元公路回到自己的家中;于书房中枯坐了会儿;他摇了摇头:自己不要去瞎操心了;从认识起;叶畅就不是需要别人为他操心的人。
打定主意不再主动;一切等着叶畅的安排;不过他的好奇心却被叶畅的哑谜所吸引;当下每日除了公务;便是抱着本史记看。
他优哉游哉;朝中的变动却是极大;首先是人事调整;李俅将一批与叶畅没有太多关系的官员;安排到了各个岗位之上;虽然现在还不是主官;但可想而知;用不了几年这些人将会取代亲近叶畅的那一批。不过这个动作并不显咄咄逼人;叶畅又跑到金粟山去为李隆基修泰陵去了;因此诸官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弹。
“看来叶畅去职;朝中这些人失了主心骨;果然成不了什么气候。”在一连串的人事任免完成之后;李俅召来元载;喜上眉梢地对他道:“今日朕始知天子之贵矣”
“陛下还勿自满;事情才刚刚开始。虽然陛下安插了不少人手;可是他们如今所居;都是无足轻重的职务;朝中重臣;真正站在陛下这边的还不多。”元载道:“陛下要真正掌控朝廷;宰相、尚书;都需出自陛下任命;各边镇镇将都应是陛下亲近之臣;唯有如此;江山方能永安”
“谈何容易;你不是劝朕不要太急么;若是太急;卫王那边不好交待。”
“人事任命可以不急;但有一事却非急不可……”
元载所急之事;乃是财权。叶畅虽然去职;可是朝廷的财权还控制在朝中重臣手中;李俅数次提出修葺宫殿、蓄养新军的拨款要求;都被重臣拒绝了。没有财权;就无法收拢更多的官员;故此;元载建议李俅;第一步先将矿山与工场的专营之利收归天子。
“卫王自草莽间而能名动天下;无非就是因为他能使同党致富;当初随他的那些市井无赖;如今都是一掷千金的豪客。而且逆亨之乱之后;长安城中的百姓都觉得将钱铸成银球藏于窖中乃是最蠢之举;倒不如去山中开矿或者在市里办工场;故此长安城里一小小办工场之民户;家财亦胜过微臣陛下欲收大权;先须收财权;若能控制住这个;则上自朝中高官;下至市井民户;都不得不仰赖陛下鼻息;如此大事济矣。”
李俅不禁点头;长安城中的富裕民户何止比元载富;比他这个天子;只怕家产也不少
以前长安就王元宝等寥寥数人豪富;天下闻名。可是现在;长安城中象王元宝一样富可敌国的民户;绝对超过二十家。他们不仅在外地开办矿山;就在长安城中;也办了不少工场;长安城内靠近城墙的永阳、昭行、大安等坊;原本是比较空旷;居民不多;现在却已经布满了工场;甚至于城外;靠近水流的地方;各式需要水力为动力的工坊;也是星罗密布。
去年的人口统计;长安城的人口数量;不仅从五年前的战火中恢复过来;还一举超过;达到了一百八十余万人;其中有不少;就是这些工场雇用的工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王土之上的财富;自然也该归天子。”元载又道。
他二人说这番话的地方;在李俅的御书房内;屋里只有他们两个;连服侍的小太监都被李俅打发出去了。听得元载这样说;李俅眼前一亮;目光不免闪烁。
李俅父亲李瑛死得早;他打小就交由伯父李琮所养;在那个时候;他的用度是比较紧的。身为皇孙;钱财上不乘手;让他对财富看得非常重。元载提出收拢财权;正合了他的心意。
这又不是卖官鬻爵;想来清议的反对不会那么大吧。
“不过……卫王为宰相时;对这些矿山工场都颇为优容;我这样做;会不会引起他的反对?”
“卫王如今正在督造泰陵;哪里有功夫管这闲事。而且;我有一策;便是有人将事情捅到他那儿去;他也必然不会反对”元载说到这个;突然笑了起来。
“何策?”李俅大感兴趣;向前倾着上身问。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陛下你看”
元载将一叠纸奉上;李俅接过来看;这叠纸不多;但上面却写着几桩工场中的惨事。
那些工场主们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压低工人的工薪;延长劳作的时间;减少危险的防护;这是难免会发生的事情。长安城、洛阳城;包括辽东;是叶畅眼皮底下;自有人管理监督;这等情形要好些;但那些稍远的矿山工场里;这等事情;就是叶畅也无法杜绝。
“竟然有这样的惨事?”李俅连看着这几个例子;不由拍案道:“好;好
他喊好;自然是因为这些例子;正给了他借口;可以将矿山工场专营之权收到自己手中来。
“虽然有这借口;但是陛下;此事不能由咱们捅出来;而须借助外力。”元载又道。
李俅深以为然;如果是他们在朝堂上抛出这些材料来;是人就会明白;他们其实是针对着财权去的。但借助谁的外力;这又需要仔细斟酌;到这个时候;李俅就有些遗憾;自己手中堪用的人实在太少。
“臣荐一人;可办此事。”元载道:“卢杞”
“卢杞?”李俅也听说过这个名字;对此人;他的印象是很不好的;因此他摇了摇头:“此人不宜为官;有没有别的人选?”
“他不需要为官;只需要办一家报。”元载笑道:“臣倾尽家当;给他凑了五万贯钱;只等陛下应允;他就要仿《民报》报一家报;然后第一期便推出这些材料;第一期免费放送;印个数万份;长安、洛阳;还有各道各郡;皆要送上;如此一来;声势便做大了;那时陛下不提此事;朝中自有人也会提及此事;陛下来个顺水推舟……便可事半功倍。”
李俅心中怦的一跳;不要官;只办报……明显是想请他这个天子行个方便;同时也向他寻求资助来了。
叶畅以杜甫所办的报纸为喉舌;他似乎也可以另择一家为喉舌;不说与叶畅唱对台戏;至少不让其独掌话语权
当然;和通过这样的手段收拢的财权相比;这只是附带的赠品了。
第507章 厉王之祸在咫尺
“叶公;叶公;你怎么还能在这里安若泰山?”
杜甫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头;看着坐在马扎上饮茶的叶畅;他勉力向前跑了几步;但终究是跑不动了。
叶畅原本背对着他;听得他声音;愕然回头:“子美;你怎么来了?”
“朝廷里出大事了;你怎么还在这儿安若泰山?”杜甫顿足;因为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好一会儿才把话说完整了。
“子美啊;这几年;看来你是书斋坐多了;锻炼得少了;才爬这样一座小山你便累成这模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想要多做事情;还得有好身体才成。”叶畅笑吟吟道。
杜甫给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好不容易顺过气;他焦躁地道:“我误信匪人;将你要我做的调查给了卢杞;不料卢杞竟然也得了资助;办了家报;第一期里所用的便是我给的资料;大肆攻讦百姓经营……你都知道?”
杜甫说的时候看着叶畅的脸色;发现叶畅的神情有些古怪;他顿时明白瞪着眼睛问道。
“我虽在泰陵;长安的事情;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这份新报纸甫一推出;便赠送了十万份;声势浩大;影响不小啊。”叶畅接口道:“朝中官员;有正直之士;看到其上所载;义愤填膺;上书朝廷;要求罢除矿山工场;根除其弊。”
“什么正直之士;若非食古不化之辈;就是别有用心之徒”杜甫愤怒地斥责道:“因噎废食;岂是正道世事如叶公所言;凡有所作为;必然有利有弊;兴办工矿之弊;岂如其利;而且叶公早就说过;对此等弊端;朝廷只需加强管理;便可控制。这几年因有工矿之利;百姓日子才好过些;他们就看不过去了”
“他们这样做;不就是加强管理么?”叶畅又悠悠地道。
他这态度;让杜甫几乎暴跳如雷;旋即杜甫明白:“这……这又是你在背后推波助澜?”
“那倒没有;只不过这几年工矿兴盛的同时;各种问题亦是沉渣泛起;确实该动手管一管。无论是我动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