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650章


但对毕士安本人来说,一是获得了政绩,二也是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有了毕士安还不够,未来的事很多,宋朝这几年在军事上投入了很多钱帛,包括斥候,甚至收买了辽国数位高官,因此得到一些辽国的秘密情报。
消息刚送过来,所以才有了李沆那些话。
实际宋九对李沆敬佩,李沆对宋九也是万分敬佩,只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宋九是带着金手指的。
因此有了毕士安还不行,赵恒问谁可与卿同进?毕士安说道,准兼资忠义,能断大事,臣所不如。
赵恒担心地说:“朕闻寇准好刚使气,奈何?”
“准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故不为流俗所喜。今北方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
毕士安一句话便将寇准送到了中书。
寇准再度踏入中书。
不过他抬头看着上面,上面有两人,毕士安又是第二个吕端,然而还有一个人如同大山一般。
宋九看到寇准来了,笑了笑,然后递给他一本小册子。
“平仲你看,这是户部去年统计上来的户数。七百八十余万百姓,太宗晚年天下有多少百姓,仅是六年时光,天下增涨了多少百姓?两百余万户!当然,还有三司的收入,陈恕推荐你去了三司,你比我更清楚。但这些年发生了多少起战争?与辽国数次大会战,西北也略略有战事,以及巴蜀之乱。又有多少灾害,旱灾,蝗灾,黄河决堤,内涝,瘟疫流行。有这个政绩,何其不易。”
“之所以想说这个,有这个成绩,不仅因为陛下兢兢业业发起了咸平之治,以及诸位宰执与重臣的努力,还有一种气氛,如中书,实际各个宰相之间也有着矛盾,比如张齐贤与向敏中一向就不大和睦。可是国家在高速发展中,为什么?因此大家以国事为首任,而将恩怨放在脑后,团结一心地治理着这个国家。”
“昔日赵普相公推荐你,我也看好过你,太宗陛下器重你,为何,敢担当!敢担当才能做好事。但不能急躁……不为你的前途,再坏些又如何,还不是能身为一个大州的知州或知府。但延长你的政治生命,乃是为了国家。”
宋九这番话不可谓不语重心长。
然而不久寇准就对宋九不满了。
向敏中下,西府一直空缺着首相。
枢密副使也被什么同知枢密院事代替,当然,若是东西两府能合并倒也罢了,但宋九知道不是。
于是提出一个建议,每隔十天,若国家遇到了严重困难,那么是三到五天,东西两府宰执,三司重要的各部司使,两制草制官员,御史以上的言臣,全部于政事堂集中,由赵恒主持,商议国家军政财政务。以防各部司分权,彼此不熟悉,贻误政务。
毕竟政务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政务难道就不考虑军务与财务,军务就不考虑政务与财务?两制官员草写诏书,实地与言臣等于是一种监督机构,然而不知道军政财务,如何监督,难道非是盯着大臣们那点家务事吗?
这是对制度的完善。
赵恒同意。
然而宋九又推荐了一人回来,赵恒还同意了,那就是重新委任张齐贤与王继英同为枢密使。
寇准立即提出反对。
但他前面说出来,后面立即感到不对,因此有两道寒光让他浑身冷溲溲的,那就是宋九与赵恒的眼神。
ps:今天大停电……马上还有一更,最大**到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四章 开始了
话说去年望都之战后,“伟大的军事家兼文臣”冯拯同志突发奇想,建议扼险于制敌之冲,若于保州威虏间依徐鲍两河为阵,即可取胜。
于是赵恒同志再次加工,下了一道诏书。
令镇、定、高阳三路兵悉会定州,夹唐河为大阵,量寇远近,出军树栅,寇来,坚守勿逐,俟信宿寇疲,则鸣鼓挑战,勿离队伍,贵持重,而敌骑无以驰突也。又分兵出三路,以六千骑屯威虏军,魏能、白守素、张锐领之;五千骑屯保州,杨延朗、张延禧、李怀岊领之;五千骑屯北平寨,田敏、张凝、石延福领之,以当贼锋。始至,勿与斗,待其气衰,背城挑战,使其奔命不暇。若契丹南越保州与大军遇,则令威虏之师与延朗会,使其腹背受敌,乘便掩杀。若契丹不攻定州,纵轶南侵,则复会北平田敏合势入北界,邀其辎重,令雄、霸、破虏已来互为应援。又命孙全照、王德钧、裴自荣领兵八千屯宁边军,李重贵、赵守伦、张继旻领兵五千屯邢州,扼东西路,敌将遁,则令定州大军与三路骑兵会击之。
这就是所谓的定州大阵。
但居然宋九没有作声。
可能他成了东府宰相,在军务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吧。
萧小姐便看到了机会。
她还看到了许多机会,如河北的兵士战斗力状况,宋九提议,新兵有时候会操蛋的,别看几十万军队。若是有一部分贪生怕死的新兵逃跑,整个军队就可能被他们带得崩溃了。
因此招来的十几万新兵。要么送到西北,要么送到前线。
让他们提前感受到战场上的气氛。
这样一来。就要不停地重新编制,尽管宋九很小心地协助着西府,仍出现大量问题,看上去有些乱。
再加上几支劲旅一直调到西北去训练,看上去宋军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大。
望都一战,又给了萧燕燕更多的信心。
但也是被逼的,即便在历史上,宋仁宗被李元昊弄苦逼了,辽兴宗立即逼宋朝加码。提高岁币,即便宋神宗临终前还说了一句,谁得燕云即拜异姓王,连宋徽宗那样的主还要想收回燕云,不管做得对错。
史上辽国运气很好,有了西夏牵制着宋朝。
但现在没有了西夏,宋朝内治上,一个皇帝做得比一个皇帝厉害。若这时候不解决,往后去后人堕落。那就是宋朝的下饭小菜了。
因此在经过几年持续性试探后,总攻开始。
非是十万兵马,也非是史上的二十万铁骑,而是三十万铁骑。打着五十万大军的旗号,几乎举国之兵南下。
这个原因乃是因为现在的宋朝更强一点。
这才是国与国的战争。
……
前线急报源源不断送到京城,赵恒对大臣们说:“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
宋九微微一愣,不是说寇准强行将赵恒的龙车推到澶州的吗?
想到这里,再想到这几年赵恒小心翼翼地治理着这个国家,宋九有些苦笑。他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赵恒先说的,寇准可能随后才敢强行提议,让赵恒去澶州。但这个真相却有意被大家疏忽了,从而成全了寇准。
毕士安说道:“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即可,必若戎辂亲行,只能驻跸在澶渊遥控指挥,可澶渊城非广,久聚大军,深恐不易,况冬天还远,亲征一事,更望徐图。”
也就是他也是赞成亲征一派的,然而考虑到澶州城的实际情况,不赞成这时候就亲征。
寇准说道:“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延缓。”
王继英说道:“禁卫重兵,多在河北,所宜顺动以壮兵威,仍督诸路进军,临事得以裁制,但不能越过澶渊,陛下亲自进发更要谨重,尤宜缓图,若真的去了澶州,必不可久驻,以防不测。”
这时候去澶州非是为了鼓励士气,而是为了路程。
如威虏军到京城二十一程,顺安寨到京城十九程,北平寨到京城十九程,定州十八程。一程就是三十里路。
但将国家机构搬到澶州,那就节约了一半路程,前线消息能在最快时间送达朝廷,当然也能以更快速度做出决策。
不过王继英与毕士安所言也有道理,辽国来的可是三十万铁骑,若是赵恒去了澶州兵力少,必被辽国人所乘,来一个斩首行动,甚至还外搭几十名国家重臣,北宋完了。
因此必须有大量士兵保护,可是澶州城的实际情况,根本就办不到。
所以赵恒的提议作罢。
然而宋九与张齐贤对视一眼,到了这时候,赵恒还没有透露口风,大事可成了!
战斗先在破虏军打响。
不过先来的仅是一百来人,一个外国大和尚树蕃僧为帅,带着一百几十名辽军抢在前面来打草谷捞便宜的。
辽国信抑佛教,用和尚为一股小部队的主将倒也无不可。
然而你这个和尚信的是那门子佛教?难道佛祖教导你主动带着辽军去打宋朝无辜老百姓草谷的?
破虏军主将是魏能,当然这么多辽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