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之美》第17章


阳召开的日本文学年会。于是我第一次见到久仰的李芒先生:满头银发,面色红润,身体魁伟,步履沉稳,一脸慈祥的微笑。在楼门口一见面就亲切地拉过我的手,一副喜不自胜的样子。说话声音不高,舒缓而浑厚,如空谷回音,很有感染力。神态温和自然,一点架子也没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长者之风。
此后每有和歌以至日本古典文学方面的活动,先生总是举荐我这个当时远在岭南的晚辈。大概是1991年在杭州西子湖畔举办和歌俳句“行吟会”的时候,有幸同先生住一个房间。记得最清楚的是,先生告诉我他翻译和歌俳句,往往一连几首写在小纸条上揣进衣袋,走路也好等车等人也好,随时随地掏出琢磨一番;同时把小开本宋词元曲放在案头枕旁甚至卫生间内,以便随手翻阅,用以激活灵感。并说这个办法意外有效。受此启发,后来我的枕旁便多了一本散文,睡前花几分钟看上一两页,用以不断打磨文学悟性和丰富词汇量。如果说自己在翻译上,尤其近年来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方面尚有一二可取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效法先生。
光阴荏苒。六年前借赴京开会之机,前往先生府上拜访。先生仍住在十几年前的宿舍里,客厅兼书房除了新铺的复合地板,谈不上什么装修。先生拿出作为外国名著丛书之一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万叶集选 》签名送给我。我捧在手上,顿时有一种沉甸甸热乎乎的感觉。心想这730多首古诗,不知又耗掉了老人多少时间和心血。我半开玩笑说译和歌经济效益怕也太低了吧,先生应道:“是啊,一天也就译三首五首吧。不过事情总得有人做。”
“事情总得有人做。”——至今这句话仍不时在我耳畔响起。可以说,老一辈学者那种不计功利的淡泊、谦虚和责任感,都体现在这句再普通不过又耐人寻味的话里了。
当时先生劝我在研究古典和歌方面再做点事情( 我已中断几年了 )。他说他原本准备写两部书:一部和歌史,一部和歌评论鉴赏方面的,但由于年纪大了,怕是难以如愿了。接着很认真地对我说:“如果你想做,我愿意把我搜集的所有资料提供给你。”我听了,心里很受震撼。搞学术研究的人,谁都晓得毕生搜集的资料意味着什么,而先生要无条件地提供给我,何况我又不是先生的受业弟子!
薄暮时分先生执意拉我去离他住所并不很近的一家餐馆吃火锅。那时先生腿脚已不大灵便了,走一会儿便要坐下揉一阵子腿,来回路上揉了好几回。告别时先生用依依不舍的眼神望着我,似乎还有许多话要对我说。后来每次想起那眼神,我都后悔自己为什么没多留一会儿倾听先生更多的教诲。
事情总得有人做:怀念李芒先生(2)
“事情总得有人做。”——想来这也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先生或许未能构筑自成一统的学术大厦,更多时间里只是在日本文学普及性评论译介和提携后学方面默默做着他认为总得有人做的事情,而这正是先生的人格光点和功劳所在。
北国十月,秋风萧瑟。远处,黄海洪波涌起;窗前,梧桐黄叶飘零。先生去了,去那边了,已去四年了。那边的树叶也会落吗?您身上的衣服够吗?
安息吧,李芒先生!这边有许多人在怀念您、感激您。您未做完的事,我、我们、我们的学生会接着做下去。毕竟,“事情总得有人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士不可以不弘毅
我搞点日本文学,又在日本住过几年,较为中意“和食”( 日本料理 )和“和室”。和食过于考究,自家捣鼓不来,而和室相对简单,遂在装修时弄出一间。安上木格纸窗,铺上榻榻米,基本大功告成。不用说,和室最大的视觉特点是家徒四壁。看得久了,难免有四壁萧然之感,暗想若有书法挂轴挂上去该有多妙。也巧,正想之间,就认识了宋文京先生。
当时文京北上京城任《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主编不久,打来电话说准备出村上春树专版,约我写点评论性文字。我心中暗喜,几乎初次见面就厚起脸皮讨人家的墨宝。文京慨然应允,在他刚刚装修完毕的新房的阁楼书房一张铺天盖地般的大写字台上一鼓作气,挥就三幅作品。一幅中堂,书杜甫的《 春日忆李白 》,一幅斗方,书日本诗圣松尾芭蕉的“蛙跃古池内, 野潴传清响”,一幅书房挂轴,书钦命四库全书总裁曹秀先句:“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署“辛巳季春海思楼”时,告曰新书房名为海思楼,在此乃初试锋芒,并说一天养成的精气神只能写三幅,多则神必散矣。我听了颇觉诧异,原以为写上一整天又有何妨。
裱装好后,我自然将芭蕉这首日本的“千古名句”挂于和室之内。坦率地说,起初我对这十个字很不以为然。行书,但绝无行云流水之势,反倒显得比楷书还滞重吃力,笔锋似乎沉得挪腾不动,且笔画犹豫不决,亦步亦趋,我心里苦笑:这怕就是所谓雅拙吧。但日复一日与之相对之间,我这纯粹的外行人也渐渐从中读出秦砖汉瓦的隐隐形迹和丝丝金石意味,进而觉得此种笔法同所书内容、所饰和室相得益彰。芭蕉此句以青蛙入水的一声清响点化出亘古无边的岑寂,是禅家境界的诗化,极具深意;而和室在某种意义也是“无一物”和“岑寂”的具现。试想,若书以循规蹈矩的正楷,未免失之于“板”,若书以龙飞凤舞的行草,未必不流于“滑”,而不“板”不“滑”者,可谓非此莫属。
记得前年笔者一个日本教授朋友来访,既是“和人”,饭后我便安排他在和室休息。他在这幅挂轴前默然凝视良久,叹曰“有‘涩味’,妙”!日语所说的“涩味”( しぶみ )主要用于艺术的鉴赏和品评,大意为古朴沉郁、 有底蕴有深义的含蓄的雅趣,同花哨、轻浮、时尚无缘。我在日本时,这位教授常特意开车带我跑很远的路去看画展,对艺术虽非专家,但十分喜爱,时有一家之言。听了他这句点评之后,再细细琢磨文京这幅书法,愈发觉得不同凡响,藏巧于拙,寓动于静,无心出之以有心,无我出之以有我,深得艺术三昧,庆幸脸皮厚自有脸皮厚的好处。同时让我触摸到了书法背后的东西。至少,如果不对这首俳句的意境以至和室的特点有所了解,很难想见笔###如此与之配合默契、浑融一体。
窃以为,时至今日,书法在本质上属孤独的艺术,即使同血缘最近的国画艺术相比,大众接受面也较窄。尤其对略带陌生感的个性的认同和内在情境的领悟,在圈外人中大概很难觅得知音。作者大多时候只能在这条天人之间若明若暗的通道里踽踽独行,用书法这种极难翻译的独特语言默默传达自己的心性和怀抱。然而文京从十几岁开始,二十几年间始终孜孜矻矻,乐此不疲。多才多艺的他尽管从事诸多职业,扮演诸多角色,熟悉诸多套路,但“书”始终是他生命的支点和内核。藏书,早已跻身齐鲁十家;著书,学艺之间游走自如;书评,洞幽抉微涉笔成趣;书法,独具面目自成一格。尤为可贵的是,与书形影不离却无半点迂腐的书生气。每每通过电视、报纸、讲座等媒体和形式直接吁诉大众,在学术、艺术和大众之间驾起雅俗并行的桥梁。为人豁达,机智风趣,亲切的笑容透出内在的坚韧。《 论语·泰伯 》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以弘毅之士称之,纵有不当,抑或近之。文京本人亦自谓“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扫儒生腐”,良有以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嫉妒日本(1)
(。。)免费TXT小说下载
或许我这人心态不正,很嫉妒人家日本。
十几年前来日本,我嫉妒日本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商品琳琅满目、街道整洁有序、男的西装笔挺、女的花枝招展,尤其嫉妒日立松下索尼等轻易不发神经的家用电器。这次来我不嫉妒这些了,不就高楼大厦么?别说上海,咱们青岛都有得吹的;商品琳琅满目?大部分还不是MADE IN CHINA!就连教授身上的西装没准都出自湖南打工妹之手;至于家用电器,俺们山东的海尔也摆到东京城来了!总之这些劳什子没什么好嫉妒的。
可是过不多久我又嫉妒起来了,这回嫉妒三样:气候、植物、环保。
中国我大概游了四分之三,在广州工作二十年,现在供职青岛。按理,广州青岛都算气候好的地方了。可是不说别的,雨就远远赶不上东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