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15章


依铮咽瞧1共豢埃忠帐胺考洌鐾矸梗匆路K职痔崆跋掳嗷氐郊宜担骸澳阏饷蠢郏诩依镄菹桑胰ソ雍⒆印!蔽宜担骸翱墒牵乙丫⒆铀岛昧巳ソ铀!彼职炙担骸拔姨婺阆蚝⒆咏馐停阕龊梅乖诩依锏茸盼颐前伞!焙⒆踊乩戳耍说轿业幕忱铮壹泵Φ狼福骸岸圆黄穑杪杳蝗ソ幽恪!焙⒆铀担骸懊还叵担慊乩淳秃茫 ?br /> 晚上睡觉时,我给他讲童话故事,他要听《红舞鞋》。讲完之后,孩子问我:“妈妈,什么叫‘不遵守诺言’?”
我说:“就是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
他说:“今天你就不遵守诺言了。”
“?”
孩子又说:“你说好去幼儿园接我,却又让爸爸去接了。”
我又一次真诚地向他道歉。他说:“没关系。你能回来我就高兴。”
我才明白为什么孩子非要听“红舞鞋”的故事,其实孩子很在意我违背诺言的事情,他在寻找适当的机会,选择我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他不会让是非对错的理论影响了我们重逢时的喜悦,但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启发:我们对待孩子的问题有时不够冷静,不能揣摩孩子的心理,不能体谅孩子的感受,不能理智地选择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不能适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
大人总是对的吗
父母出错时,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大人肯定不总是对的,他们也会出差错,也有缺点。
有些父母为了维护自己长辈、权威的形象,试图掩饰或否认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天长日久,一旦露出马脚,他会为自己找合理的借口开脱,如果自己扮演不好榜样的角色,还会找一个完美的典范来替代。这样做的理由是让孩子要向大人学习,听大人的话,向大人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孩子理应比父母更有“出息”。因此,父母做到的孩子要做到,父母想做但做不到的,孩子也应做到。
4~5岁(2)
我听说过一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父亲教训儿子说:“亚伯拉汉·林肯在你这个年龄已经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了,你看看自己的样子!”儿子理直气壮地说:“是呀,林肯在你这样的年纪已经是总统了。”父亲无言以对。
(。。)免费TXT小说下载
真诚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不扮演家长的角色,以真实的自己与孩子相处。不必装扮,不要虚伪,在孩子面前表现一个真真实实的、自自然然的自己,整个家庭的气氛将是轻松快乐的,亲子之间的关系将是平等、融洽的。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要首先做到。比如,你教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你就不能自己闯红灯,你教孩子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你就不能随地吐痰,你买菜的时候就不要使用不可回收的塑料袋。
我相信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宽容而且风趣的双亲,而不是完人。
为什么不听听我的意见
要培养出自主性强的孩子,就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我常听做父母的讲,孩子小的时候,吃喝拉撒睡都要照料,太累人,盼他快快长大;好不容易长大了,更让人操心,说什么也不听,还不如小时侯好管呐。
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大人都在为一个孩子的培养尽心尽力,时时处处都要为孩子着想,方方面面都要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真的像是把孩子养在“蜜罐”里。
一个5岁的孩子,喝水还要人不断提醒,如果孩子不喝,大人会软硬兼施。吃饭要人哄着,睡觉要人陪着,弹琴要人陪着。我问这些父母:总是这样,你们不累吗?他们说:“累呀,可是没办法,如果我们不提醒他喝水,他自己不知道喝,会生病的;如果不哄他,他就不好好吃饭;如果不陪他,他就不练。”等等很多很多的理由,似乎孩子就是离不了父母。大人不管、不陪,孩子就不知所措,大人陪得越多、管的越多,孩子自己就越没主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难怪有一位心理门诊医生,曾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父母多一半儿患有过度保护强迫症。”还有一位心理医生说:孩子得病,应该父母吃药。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讨论过,孩子天生具有自理自立的可能,我们只需给他们提供机会去发挥、锻炼这种能力,5岁的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我们只需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支持、鼓励和指导,不必事事代办。想要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1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父母只做参谋或助手。
2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哪怕你认为是荒唐的,只要无大的伤害,就让孩子去尝试吧。爱迪生自己孵小鸡的事情当时看来是荒唐的,他成名之后却被当成典故。
3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自己干,经过尝试错误,孩子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妈妈,让我帮你吧
你做家务时孩子经常帮倒忙,不要因此责怪他,也不要拒绝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要求,你应该很高兴地告诉他:好啊,妈妈正需要你的帮助。借此机会你可以告诉他,怎么样可以把韭菜择得更干净,怎么给土豆剥皮,怎么刷碗才不会弄湿衣服,怎么叠被子更快、更整齐。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很容易学习,孩子也有必要学习。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会体会到劳动的乐趣,理解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富有,我们都不要忘了教会孩子从平常生活中体会和创造乐趣的技能和心境。幸福和快乐对普通人来说应该来自日常生活。让孩子学习生存的技能和创造生活的乐趣,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应对挫折的能力。
4~5岁(3)
有些家长不重视这些生活琐事,认为孩子只要多学些书本知识,有特长就行,不做家务可以多腾出时间学习。也有家长嫌孩子帮倒忙,碍手碍脚的,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务,甚至有些孩子上了中学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我喜欢这样的一句话,“做人从常识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不认为教孩子背唐诗,算算术,弹钢琴比教孩子做家务更重要。有些父母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包装”孩子。
我该去特长班吗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的兴趣、期望不能强加于他。
有很多种特长可以培养,也有很多种特长班可以选择,该培养哪一种特长呢?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培养特长的要素是什么,我想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兴趣,然后是先天的素质,还有合适的方法等等,至少前两种重要因素都取决于孩子自身,后一种因素也要因人而异。父母和教师有责任让孩子了解他未知的领域,发现并开发孩子的潜能,为孩子创造机会,采取适宜的方法,督促孩子不断接受训练,孩子才会有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
孩子会演奏乐器,在音乐方面有较高的涵养,能以音乐自娱、娱人,修身养性,还可以以此谋生立身。孩子学习舞蹈,既可以作为终生职业,也可以只为求得优雅的姿态。孩子学习绘画,有可能为将来成为画家打基础,也可以只当成业余爱好,只为培养审美情趣。孩子学游泳,如果本身就具备良好的先天素质,孩子自己兴趣浓厚,又找到了一位好教练,再加上机遇,孩子也可能自此走上一条通向奥运冠军之路,或许孩子的训练与比赛无缘,只是为健身。
每一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培养一种特长,相当于在投资,金钱的、精力的、时间的投入是否值得?父母有很多梦想,有的是他们自己曾经有过,但没有条件实现的,他们会把热情和希望倾注于孩子身上。
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拥有这么多的机会,这么好的条件,可以有这么多的梦想,不至于让自己的天赋埋没,不至于让生命单调枯燥。可是另一方面,我也同情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小就要背负那么多的期望,当孩子刚刚懂得用动听的琴声来表达自己时,就要背上考级参赛的包袱?当孩子在水中嬉戏畅游时,为什么一定要用冠军的标准约束他?强制和逼迫怎能和意志力的培养画等号呢?我们刚刚有了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条件,为什么很快就忘记了孩子的天性?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们,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孩子,也不要让孩子过早担负你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