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吡?0余里后,王振忽然担心众多士兵经过家乡时会踏坏其庄稼,就紧急命令大军调转方向,改道宣府。
也先得知英宗退兵,率军火速追击。明军先西后东,迂回反复,耽搁了不少时间,很快被也先军追上。明军前锋迎战,军心动荡,数将战死,只能且战且退。十三日,英宗退到土木堡,距明军重镇怀来城仅20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暂停行进,夜间驻扎堡上。兵部尚书邝野屡奏进驻怀来,派人断后,王振勃然大怒,喝斥:“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邝野慷慨激昂答曰:“为国为民,死何惧哉?”王振气急败坏,将邝野轰出门外。大军遂驻扎土木堡,瓦剌军迅即包围整个土木堡。
十四日清晨,瓦剌军四面合围,准备困死明军。土木堡地势较高,明军掘地二丈仍不见水,军士饥渴难耐,人心惶惶。堡南15里外有河,已被瓦剌军占据。朱祁镇心知不能坐以待毙,派使讲和,也先假意答应,佯装后退,王振不知是计,下令军士将营帐移到河边。士兵争先恐后,乱作一团,也先乘机挥师猛攻,明军弃甲曳兵,四处逃窜,霎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乱军之中,英国公张辅、尚书邝野、王佐、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等五十余位高官战死。英宗见突围无望,扈驾诸臣死逃殆尽,索性盘膝面向东南而坐,静待敌兵。瓦剌军冲到跟前,见此人神态服饰不同于他人,送交瓦剌军指挥赛利王。赛利王也疑惑不能断,经也先辨认,方知是明朝皇帝。此前,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中见王振抱头鼠窜,大喝:“我为天下诛此奸贼!”用铁锤一锤击死王振,奋力杀敌十余人,英勇殉身。此一战,明军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www。。
于谦案 二(3)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于谦案 三(1)
英宗被俘的消息是被逃回的伤兵残卒逐渐带到北京的。开始时很多人根本不信,后来见伤兵越来越多,才确信英宗已经被俘。京师大震。朝廷众官一片恐慌,聚集在殿廷上嚎啕大哭。皇太后和留守的郕王朱祁钰急召大臣朝议。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营救英宗心切,密令取出宫中大量金银珠宝,用八匹马车拉着,由太监送到居庸关的瓦剌营中。
也先留下赎金,却不放英宗。当时,瓦剌内部对如何处置英宗也产生了争论,有的人主张将英宗就地斩首以泄大恨,有的主张俘虏明朝一国之君,奇货可居,可以向明朝要挟。也先则主张趁明朝国内无主,大举进兵,一举击溃明朝。他说服诸将,将英宗押到其弟伯颜帖木儿营中看押,自己准备率军进攻明朝首都北京。
在北京,人们忧心的不仅仅是英宗的安全问题,有识之士更担忧北京乃至大明王朝的存亡。历史上,皇帝亲征被围的也不是没有,如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围困雁门山整整一月,但这两次都不至于对国家存亡造成太大威胁,一是其军队的精锐尚在,二是其首都长安距前线上千里,敌人难以瞬息攻到。然而此次英宗被俘却非同以往,其一,英宗所率50万大军是明朝军队的全部精锐,京师只留有老兵残将,没有什么战斗力;其二,明朝的首都北京距长城仅一步之遥,敌军奔袭一夜即可兵临城下。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就是想抵制蒙古兵的进攻,北京存亡关系国家存亡。北京一旦不保,明朝将轰然倒塌,即便不亡国,也至少失去一半江山。
此时,从土木堡逃回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极力渲染瓦剌军的强悍凶残。京师此时老弱病残士兵不足10万,兵器盔甲也严重缺乏。恐惧气息笼罩整个北京,不少大户开始将家产南迁。京城一片混乱。
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年仅3岁,根本不可能预政。十八日朝议时,翰林院侍讲徐珵进言道:“吾夜观天象,天命南移。京师疲卒羸马不足十万,何以抵挡?愚意不若南迁。”此言一出,群臣大哗。兵部右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厉声斥责:“倡议南迁者当斩!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动大事去矣。北宋南渡,可为殷鉴!请速召勤王兵,誓死固守。”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不少大臣的赞赏,以于谦为首,商辂、王竑、彭时、吴宁等主战派占了上风。朱祁钰、皇太后诏告天下,由郕王朱祁钰监国,立朱祁镇长子见深为太子,令于谦负责京师战守兵事。
于谦随即着手备战,奏请将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直隶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府运粮军全部调入京师。因当时官仓在通州,一旦为敌军侵夺,后果不堪设想,群臣多提议焚毁。于谦命文武京官预支9个月的俸粮,军士预支半年饷粮,均从通州领取,又征民夫带车从通州运粮进京,运粮超过20石纳入京仓者赏官给银。这些布置使北京民心逐渐安定。
于谦又奏请清除王振余党,明正其罪,以雪民愤,表明朝廷的立场和态度。二十一日,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二十三日,朱祁钰登临午门代理朝政,群臣纷纷弹劾王振恃权作威,倾危宗社,罪应灭族。王振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叱责群臣:“王振已死,说他甚么?”一语激怒群臣,给事中王竑上前抓住马顺,怒道:“汝私媚王振,倚势作威,今尚敢来多嘴?”群臣怒不可遏,一拥而上,登时将马顺打死在廷堂之上。群臣又向郕王索要宦官王贵、王长随,朱祁钰命人将二人从宫中轰出,众人你一拳我一脚,二人当场毙命。不一会儿,有人又把王振的侄子王山捆来,众人争相唾骂,朝班大乱。朱祁钰见状要起身离开,于谦上前拦住郕王,要郕王宣谕:“马顺等罪当死,其他众人不论。”诸臣方才逐渐安定。于谦这才发现自己的朝服袍袖在混乱中被撕成了碎条。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叹道:“朝廷幸赖有公,若如我辈,虽多何益?”随后,郕王下令将王山凌迟处死,抄王振的家,将王振家族无论老幼,尽行斩首。从其家中抄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座,珊瑚树六七十株,其他珍玩不计其数。王振阉党被扫除殆尽。
于谦案 三(2)
随后,于谦又任命将领:封杨洪为昌平伯,与罗亨信、朱谦等镇守宣府;荐举陈镒安抚京畿内外军民,罗通守居庸关,曹泰守紫荆关。因石亨先前战败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知其晓畅军略,很有军事才能,令其总领京营兵。与此同时,于谦又加紧锻造兵器,押运粮草,充实军储。
土木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在边疆各城池勒索要挟。二十一日,瓦剌军到大同城下,让人拿英宗驾牌请守城士兵迎驾。大同总兵官刘安和参将郭登信以为真,出城朝拜英宗。瓦剌军趁机掠城,明军大败。也先又矫英宗诏,命大同守军送库银2万两方才退军。刘安搜罗仓库,取出银两,送到也先营中。也先纠缠三天方挟英宗退出塞外。于谦闻报,严叱刘安,下令各边镇“自今瓦剌奉驾至,不得轻出”,同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这一策略粉碎了也先利用英宗讹诈的阴谋,坚定了边将抗战的信心,使明由被动转为主动。
为断绝也先的念头,二十九日,以于谦为首的抗战派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以定民心。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郕王于九月初六日登极,是为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九月初,也先以愿进其妹与英宗结亲为由,表示要与明朝和好。于谦通谕各边镇:“也先诡诈百端,今尚在关外扎营,假以结亲为由,遣使来京,觇我虚实……假以送驾为名,得开门迎接,我欲出兵拒抗,彼则指驾为辞。”严令兵士不得擅自开城迎驾。
随后,于谦着力整顿京畿内外及边塞军务,派郭登佩征西前将军印镇守大同。郭登率兵民悉心备战,誓与众将同死,大同边防得以加强。于谦又招募民壮,以国家存亡大义激励兵将,将士兵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涨。
十月初一日,也先挟持英宗,绕过大同重镇,大举入寇,旋即攻破紫荆关,直逼京师。明代宗大惊,诏告各地宗室诸王入京勤王,命于谦提督各路兵马,守备京师。于谦调动诸将分领官军22万人,列阵于京师九门:武清伯石亨守德胜门、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都指挥李瑞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守阜成门。此时,诸将对如何拒敌意见不一,成山侯王通主张在京外挖筑
小说推荐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序 阎老师邀请做《序,深为诚惶诚恐。小辈不才,与阎老师合作并成忘年交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前言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
- 最新章:第33章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 前言 皇帝是古时对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是寻常人。从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围绕着皇帝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礼仪规范,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物都有特殊的称呼:皇帝说话就是圣旨,命令称诏、制,出行为“幸,居处叫宫廷、禁中,葬所称为陵,死叫“驾崩,自称为“朕,臣民要称呼“陛下”或者“圣上…国家法律
- 最新章:第33章
-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 图书简介 大妃阿巴亥 孝庄文皇后 董鄂妃 孝圣皇后 孝贤皇后 乌喇那拉氏 香妃 慈安皇太后 慈禧太后 孝哲皇后 孝定皇后 珍妃 大妃阿巴亥 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 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创建了后金政权,登上了汗位,却并未建立后妃制度“但循国俗”称福晋(前期多称福金,意同。当时正妻称大福晋,妾称小福晋
- 最新章:第2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