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明》第924章


防于此,再往前,应该是没有什么战事可以观看了。
……
……
“本官北道兵使韩克诚,尔等既是上国边军,何故大张旗鼓至我边境?可速速退去!”
在郭宇等人面前是一个头戴乌纱帽,穿青袍,白袜黑靴的朝鲜官员,三十来岁的年纪,胡须尚且留的不长,面容十分的白净,身上的官袍和官靴都是一尘不染,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个讲究衣食起居的纨绔子弟出身。
郭宇等人在至此之前也下功夫了解过朝鲜这边的情形,知道朝鲜的军队还是以类似府兵制度存在,这样的兵制原本立意当然是极佳,农民忙时耕作,闲时操练,战时组队出征,唐朝就是用这样的制度成就立国百年时间的强大,但一旦开始了土地兼并,府兵制就肯定会开始败坏,然后彻底无用,比起募兵来,府兵制已经不大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象大明的卫所兵制一样,自然而然的就被九边的募兵制给淘汰了。
这也是明朝财政失衡的原因之一,朱元璋设计的财政制度是理想的小农经济下的状态,朝廷开销低,养兵不花钱,与民休息,这在国初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老朱能抑制兼并,压服开国的利益集团,不使利益集团做的太过份了,而其后兼并难以避免,卫所自然无用,其设计的财政体系当然不能适应,军费开支就成了沉甸甸的负担。
朝鲜因为长期的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只在咸镜道维持会宁和富宁五城用来防御女真,其越往内则军队越发无能,各道府兵几乎无用,这个小国估计真正能战的只有眼前这几千兵马,就算如此,眼前的朝鲜军队在辽阳军人眼中也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大帽破烂的居多,多半歪斜着戴在头上,身上的长袄军服也是破旧不堪,只有少量人束甲,而且多半是棉甲,只有骑在马上的将领才有真正的铁甲,百中无一,使用的武器则多半是弓箭,几乎没有任何的火器,连鸟铳三眼铳这样明军常用的火器,朝鲜这边也是鲜难看到。
所谓的五城防御,眼前的会宁城倒还算坚固,从防御角度来说也很不错,但城池十分狭小,城中的民居看着就十分低矮气闷,沿城四周有不少草房,也是歪斜破烂,十分的不成模样,天刚刚下过雨,城中的街道上污水横流,城外的土地泥泞不堪,到处是垃圾和熏人的怪味臭气,那些朝鲜人面目削瘦,两眼无神,在军队对峙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在地上翻捡垃圾,应该是城中的流民乞丐样的人物。
哪怕是几百年后的朝鲜,清军将领聂士成在朝鲜的记闻,也是和眼前的情形差不多。
这个国家,真是贫弱到了极处!
怪不得朝鲜在壬辰倭乱的暴发之初,八道国土两个月就丢了七道,王京汉城瞬间被破,这种国力和军队,怎么能挡的住二十万虎狼之师?
最叫郭宇等人诟病的就是朝鲜的两班制度。
朝鲜说是小中华,但中国的弊病就学的全,别的东西只是学了个皮毛,也就衣饰书法学的很象而已,象他们的官员不分文武,全部得出身一千多个家族的两班贵族子弟才能担任,如果出身只是中人,也就是贵族妾侍所生的庶子,就只能担任下层官职和吏职,如果是良人,就没有什么机会出仕,只能从事各种行业,如果是贱民,那就只能在地狱里挣扎了。
第八百九十七章 拒绝
两班子弟有单独的聚居区,有大量的土地奴婢,彼此婚姻相联,不能从事商业等各种行当,只能自小就研习儒学,为将来当官做准备。
品阶之家,一出生就决定了将来能做到什么样的官,低品家族能力再强,也不能为上职,上品之下的出身,哪怕是头猪也能身居高位。
这样的制度,其实就是和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一样的,可以说是人类各种制度中最差的一种,哪怕是皇帝独裁或是军政府,没准还能出个圣君或是强力有为的将领,而这种两班制度,只能一代一代的烂下去,彻底的逆淘汰而已。
中国已经弃之不用的糟粕,在朝鲜却是被顽固的继承了下来,一直到朝鲜被日本亡国,两班制度仍然继续存在,使这个国家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以朝鲜几百年和平发展的情形,在国力上弱到连几百人的皇宫卫队都养不起的地步,两班制度,实在就是罪魁祸首了。
眼前这韩克诚,身为一道兵使必定是两班出身,哪里能看的起纯粹的武夫,哪怕对面是明朝的精锐官兵,这韩某人仍然是一脸的傲气,下巴也是高高抬起的模样。
倒也不怪他这般模样,朝鲜向来是对明廷恭谨,二百多年下来,明朝对这个藩国也是十分信任,各种待遇都是在各藩国中拔尖的,回赐也十分丰厚,两国之间的使臣也是一年中有数次往还,朝鲜君臣也浸染了明朝的习气,轻武人而重文官,特别是能诗文的才会被敬重,象郭宇这种一身武将习气的黑大个儿,就算是明朝边将,韩克诚也不会将他放在眼里的。
第三猎骑兵千总部是奉命前来与朝鲜咸镜道沟通,希望双方展开一定层次的合作。当然不可能搞的太大,毕竟涉及到两国外交,另外还有军镇擅自与境外势力勾结的麻烦,是以这件事只能由郭宇这个千总一级来搞,必须将事情做的十分隐秘。
最终的目标当然就是给咸镜道提供一定的帮助,惟功记得壬辰倭乱时咸镜道还是给日军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小西行长被击退之后,北方蜂拥而起的朝鲜义军,主要来源就是民风彪悍的咸镜道为主。
如果能使咸镜道的力量变大一些,给日军制造更多的麻烦,未来明军在朝鲜打起来也可能会更加顺利一些。
整个日本侵朝战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就是壬辰倭乱,日军十个军团,加上水师和沿各岛和日本本岛的足轻守备部队,一共三十万人,直接侵入朝鲜领土的就有近二十万人,最先抵达汉城的是小西行长部,最先打到咸镜道的是第二军团的加藤清正部,在当时朝鲜除了有限的一点领土外,几乎全境沦丧。
咸镜道这里,会宁福宁五城也是瞬间丢失,官兵也是损失的干干净净,咸镜道的官兵还是沿森林山脉守备女真的有战争经验的军队,如果领兵者稍有才能,应该不至于失败的那么惨,如果军需物资再充足一些,也很有可能会守住几个城堡,给日军带来不小的麻烦。
加藤清正也是惟一一个领兵进入大明领土的日军将领,在攻下会宁五城后,加藤率五千精锐越过图门江,进入中国领土,后来李如松入朝,加藤才狼狈不堪的从密林里又跑了回去,若叫这厮继续往前,便是可以扫荡到建州女真地界的腹地了。
以惟功的记忆来说,加藤清正部是军纪最恶劣的一部,每克一城必定屠城,一杀便是数万人,第一次侵朝战事,日军是想速战速决,同时瓜分朝鲜和中国的领土,其余各部日军都没有此人杀掠那么凶残,他忧虑的是辽镇已经不如历史上的那般强盛,如果朝廷对辽阳有所防范,故意不用辽阳兵出征,李如松手头实力不足,如果战事不顺,加藤深入中国境内,可能会把他在女真地界所费的心血,一扫而空。
这种最上层的顾虑,郭宇等人自然无从知晓,他们接到的指令便是打通贡道,和咸镜道的朝鲜官员进行接触,最好是把彼此的关系建立起来,然后可以相机行事,对朝鲜咸镜道给予一些不那么显眼的帮助。
只是眼前这韩克诚的态度,实在是很难沟通啊。
“我等是剿灭女真,追至贵国境内,并非有意,还请韩大人见谅。”
这个理由,倒也十分过硬,以前也没有没有过。
韩克诚点点头,仍然傲气十足的道:“既然如此,我部下兵马并未发现女真活动的痕迹,还请郭千总率部下速速离开为宜。”
“韩大人,”郭宇十分诚恳的道:“女真在我大明和贵国边境活动,多穷凶极恶之徒,我们两方都负有守土安民之责,不如以后加强联络与合作,如何?”
“笑话,我国这边向来风平浪静,十分安静,有我会宁五城在,边境安如泰山。”
这韩克诚连连冷笑,汉语也说的十分顺畅。当时的朝鲜两班子弟,自幼学习儒学,同时学汉语,练习汉字,若非如此,根本看不懂朝廷的典章制度和任何的典籍,自然也没有办法当官。不过看这韩克诚的态度如此恶劣,根本就是油盐不进,一个正常的有智识的官员,自有做事的章程,明军远道而来,两边又确实可以合作剿灭那些在边境来回跑的野人女真,不说真正合作,最好保持良好关系也是应该的,这厮却是根本一口回绝,连考虑的余地也不留,果然是一个真正的拥有贵族血统的两班子弟啊。
郭宇碰了一鼻子灰,再坚持下去,这姓韩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