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思想是站在有为的层面上设言施教,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化解社会矛盾,但这是主观片面的。在阶级社会里,仁义与否只能以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因 此,仁义必然会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精神工具,仁义的本质就是吃人。“绝仁弃义”,是对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的彻底否定。
“巧”,这里是机巧、欺诈的意思。“利”,是利己主义。以利己主义的人生观来指导人生,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不择手段的强盗、惯偷自然出现。“绝巧弃利”是对个人名利思想的彻底否定。
以上三句,指出要想“民利百信”、“民复孝慈”、“盗贼无有”,就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属:归属、归结。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三种具体方式,但是,只用文字来说明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社会法律是神圣的, 是在全民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是合乎客观规律的,不允许有任何私意的加工和雕刻,否则就失去了自然性。合乎客观规律的法则是自然法、无为法,否则就是人为 法、有为法。
“见素抱朴”,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见素抱朴”对应于“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是说要弃绝唯心的仁义说教,解除统治阶级的精神枷锁,用“不言之教”取代言教。“绝学无忧”对应于“绝仁弃义”。
“少私寡欲”,是说要少些个人主义思想,多些集体主义思想,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少私寡欲”对应于“绝巧弃利”。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本章是政治论。第一部分指出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第二部分指明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策略。第三部分则指明了治国的具体措施。
附:本章由通行本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合并而成。另外,“绝学无忧”一句,有的版本放在本章的最后,有的则作为下一章的首句,感觉都不合适,故作调整,放在“少私寡欲”前面,和上文“绝仁弃义”相对。
18章 圣凡有别
{小}{说}{网}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这是说,无道 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皮毛的小礼小节,而这些礼节所规定的也只能是表面现象,根本改变不了人们内在的心灵。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 现象,但是还必须学,必须做。不知“礼”就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须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
“懂礼”的人,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你“懂礼”、“知善”, 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你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管它 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 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 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熙熙:欢乐、高兴的样子。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
众人熙熙,是欢乐于名利,他们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吃了帝王赏赐的大肉——乐于利;又象是陪伴着帝王在春天里 登台观景一样——乐于名。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于外,而我独守 于内,像一只小船,停泊在心灵的港湾,没有远航的征兆。又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遨游于宇宙,像是找不到归宿——沉浸于大道之境,是 最美好的精神归宿;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独处于心灵的家园,像是连自身也遗忘了——观赏妙景,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我是多么的愚昧呀,总是和大道混为一 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俗人:功利主义者。昭昭:明白一切的样子。察察:对于名利斤斤计较、精于算计。
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俗人都精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 朴。内心深沉得像大海一样,遨游于宇宙若无止境——心怀高远,自由无待。众人都有人生的目的,唯独我与众不同,个性孤僻,以致于被众人看不惯——众人皆求 “有”,我独求“无”。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性是不为众人所理解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只有我与众人不同,众人皆以“有”为贵,而我以“无”为贵。孔子说:“民以食为天”,贵在以有形养有形。而老子却强调以“无”为本,以无形养有形。这 是老子完全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道家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炁补。”由此可见炁的重要性。“食母”,即“食炁”,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环节也即辟谷 服气术。《黄庭经》说:“神仙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炁。”由此看来,这里的“母”就是炁。不仅如此,也只有蓄养真 气,才能开启大道之门,这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源泉。
本章是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昭昭”、“察察”于外在的名利,而应该以反朴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
19章 智慧的源泉
,小,说"网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瞳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 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他的目光就显得越深邃、睿智、慈善。这是总言德与道的关系。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从道的物质性方面来讲,其存在形式是不停地旋转运动的。“恍惚”二字皆从“心字旁”(),表明它属于心灵的直观。恍,从“光”,表现为微观粒子的运行 具有光波性。惚,从“忽”,表现为光波运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含粒子性。“惟恍惟惚”,大概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如果从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运动的。光波即物质波。象:镜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从光波的角度看,运动的光
小说推荐
- 道德经
- 作者:老子道德经注释前 言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
- 最新章:第34章
- 穿入异世的道德经
- 简介: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题下道德经一篇就此飘然而去两千五百年后一青年顾一凌穿越至天玄大陆附身在一丹田破碎的少年身上于仙墟之中获得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一本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之旅你修阴阳我修道德经你找机缘我修道德经你嗑丹药我修道德经你作弊开挂我还是修道德经一生万物圣魔亘古不恒大道至简万变不出
- 最新章:第113章
-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老子《道德经》分类释译老子《道德经》分类释译 前言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
- 最新章:第64章
- 论语和道德经的同居日常
- 文案书灵界《论语》和《道德经》是逼格十足的大佬21世纪,孔论和李道却摇身一变,成了啥都不懂的小可怜为了重拾尊严,跟上时代的脚步,享受现代的便利,两人决定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数月后孔论换上一身潮牌,短发墨镜,模仿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低头看手机,结果技艺不精来了个平地摔李道犯懒,把自己原来的那身古装改了改,
- 最新章:第77章
-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 ,前 言 生小 说+网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
- 最新章:第37章
-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
- 梦的解析 作者:弗洛伊德[全书完]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代表作 它能通过对梦的分析 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让我们对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人不一定要让别人全面的认识你 但自己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真实的需要 此书能帮助你 开始看此书时可能会经常做梦 但不是恶梦.弗氏原序(第一版)第01章 一九
- 最新章:第115章
- 佛经解说
- —白云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点气难平。人我盛,日认长无明。地狱尽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时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说明佛教的经沦,浩如烟海,文理艰深难懂,
- 最新章:第204章
- 诗经解读
- 《诗经解读》作者:孙良申【完结】出 版 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701ISBN:9787221084972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 诗歌词曲前言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
- 最新章:第52章
- 金刚经讲解
- 作者:慧律法师这部《金刚经讲解》是根据台湾慧律大法师于文殊讲堂的讲经录像转录整理而来,标题名称是编者所加,为便弘扬故《金刚经讲解》的转录工作是由一方师兄一人担当,一方师兄把大量的业余时间奉献在逐字逐句敲字记录的工作上的这种热情另人敬佩,在此特别感谢。后期校订工作则由虚空之风君力担大任,把经典原文、大
- 最新章:第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