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说》第20章


农村这个市场总是被迫承担着一些特殊的使命。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承担着消化库存、拉动内需的重任,而新农村建设实施后,很多地方政府禁止农民自建住房,而是购买政府统一建造的房屋。这实际上让农民承担了吸纳超发货币的使命,或者说,住房货币化向农村延伸了。
劣质品之害
现在,重回家电下乡这个话题。
家电下乡消耗掉的不仅仅是农民原本脆弱的购买力,同时,也有商家和有关部门的信誉。在家电下乡过程中,一些不良商家乘机把积压商品、过时淘汰的商品甚至翻新的商品或者〃山寨〃产品卖给农民,有的商家则提高售价,农民买到的补贴价格远高于城市。
不妨看一则《广州日报》刊发的报道:2009年12月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家电下乡产品维修比例高达12。6%,相当于每8件家 电下乡产品中就有1件出现过维修。〃这意味着什么呢?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向媒体透露,行业内的维修率,空调产品大概是0。75%,冰箱1。08%,洗衣 机0。59%,如果家电下乡的产品维修率达到12。6%,〃那就反映出家电下乡的产品质量是有问题的,是非常不合理的〃。该报还举了一个具体例子:秦小姐 8月份购买了一台家电下乡的冰箱,〃但使用不到两个月,就出现冷藏室结冰的现象〃。令秦小姐更为气愤的是,维修人员两次上门维修都是匆忙走过场,〃根本无 心帮你修〃,〃最后投诉到监管部门才真正修好〃。
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是非常艰辛、非常淳朴的,一些不良商家的不诚信做法,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是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毕竟,农民尤其贫困地区的农民挣点钱实在太难了!
欺骗的结果是农民用脚投票。陕西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12月16日至1月4日20天时间内,陕西省〃家电下乡〃共卖出370台家电,平均一天只能卖掉不到20台家电产品。别说陕西全省,即便是按照西安市的设想,几百台的起点都太低了。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骨子里都有消费的欲望和动力,消费从来都是不需要外力去拉的。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消费,根源在于他必须用储蓄来应对社会保障缺位的风险!
中国要想真正拉动内需,必须改变目前的财富分配格局,走民富路线,增加民众的收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庞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要启动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也必须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起系统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前提。
同时,也必须让农民有利益诉求渠道,拥有更畅通的发言权。
农民话语权的缺失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今各种强势利益集团崛起,弱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甚至,在他们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也很难通过高成本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更多的是走上充满艰辛的上访之路,期待上级给予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
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到2010年,两者的差距为3。23∶1。
1993年后,为何会突然成为一个影响农民收入变化的分水岭?
仅从利益诉求渠道这个因素来说,是因为这一年之后,农民的话语权被弱化了。以农民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为例: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占代表比例为 29。4%,第七届时还占23%,到第八届(从1993年起)时降为9。4%,第九届降到8%,第十届为8。4%。我国农民的收入变化与其在人大代表中所 占比例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趋同性!
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降低,使得农民的话语权呈现出明显的弱势。尤其是在我国民主政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强势的声音更容易对相关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第二部分 第38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1)
数据表明,恰恰是从1993年以后,我国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仅1995年一年国产尿素价格就比上年上涨50%,农药上涨18%,农膜上涨31%, 而农业产品价格上涨的比例却非常之低。农工产品的〃剪刀差〃迅速扩大,到1994年时,已经达到670亿元,如果算上农业和乡镇企业上缴的税收,数额更 大。
从表面上来看,农民只是生产资料涨价的承受者,而从实质上来看,则是农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承担成本,即通过损耗农民的利益来维持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倘若 农民在相关政策讨论的过程中,能有足够的利益诉求渠道,由于政策倾向性导致的〃剪刀差〃问题还能存在那么多年吗?有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村的发展 会有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但是,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快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所吞噬。而且,同样由于农民话语权太弱的缘故,这些问题迟迟 得不到解决。
农民话语权的削弱,也影响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相关数据表明,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平均至少在15年以上。由于公共投入不足,农 村居民要付出更大的负担。比如教育,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全国教育投入的1/4,导致农村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医疗方面的差异更为明 显。尽管我国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但是,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一度不足城市的1/6,因病陷于贫困或生病无钱治疗的状况在经济落后地区非常普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政治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农民参政能力的提升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当然,人大的作用对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并没有如此重大。我写出这一点只是希望抛砖引玉,希望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关注〃三农〃问题,为弱势者呼吁。从古到今,这何尝不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尽的义务和应遵守的本分呢?
强拉内需的风险
当恫吓式消费拉起内需,更重要的是,庞大的信贷投放、政府高价卖地和征收税费取得的收入,让政府手中积累起了用于大规模投资的资本。
中国由此解开了一个死局,但因此种下的隐患并不比之前少。诚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所言,由结构失衡引起的经济危机远未结束,由政府 花钱、银行放贷支撑起来的强劲复苏恐怕很难持续,因为政府不可能这样持续花钱,银行也不可能永远这样放贷。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居民消费长期被忽视, 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中国经济中长期复苏也无法实现。
但是,人往往更容易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忘记其他所有的一切——哪怕面对的只是感觉中的胜利,而非实质性的或长久性的胜利。
政府投资扩大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负债大幅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由于不透明,游离于监管和公众视野之外,构成一个巨大的无底洞,这种隐患是当下很多 人所难以理解的。当中国的债务与美国的庞大债务在节点上形成某种联系,就意味着狙击点的形成。中国将为此付出代价。
那么,美国是如何救市的呢?如果对这种区别非常了解,那么,未来趋势的发展,在您心目中,就会变得渐渐明了。
第三节
美国救市三部曲(上):自保
上面两节,对中国的政策逻辑思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看其引领经济复苏的思路和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只有了解这一大前提,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本人所阐述的趋势的因果关系。
良性医治,复苏经济的三大选择
人生病医治,有中西医的区别。中医一般疗效慢,但副作用小、除根。西医中的一些疗法,比如打抗生素,疗效快,但很多时候治标不治本,而且,副作用大。因 此,在西方不少国家,对抗生素的管理比枪支弹药都严,而在中国,抗生素是医生最喜欢用的,效果立竿见影,特容易显出医生的〃水平〃。但抗生素使用的泛滥, 不仅导致很多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而且埋下了一系列损害人类健康的祸端。
第二部分 第39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12)
做经济,与此对比何其相像!
从前面的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