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第26章


腔屎蟆⑺没剩匚桓叩孟湃耍堑木持酰偷扔谠谑だ募湍畋嗌狭说谝磺峦粒挥邪氲阈睿鑫幻壑冢嗖还郑椅蘼廴绾尾荒懿痪醯盟魅还盐丁!?br /> 回到刘长这边来。 
刘长到底是不是真心绝食,因为缺乏证据,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数以亿计的悬案之一。据现代科学证实,人不吃饭能熬半个月,但是连水也不喝,七天就肯定死翘翘。刘长如果打定了死的主意,自然连水也不会喝了。另外要注意一点,刘长坐的是辎车,而不是槛车。这为刘长的饿死也埋下了伏笔。 
辎车是一种有围屏,上下遮蔽严实的车辆。它的盖是蓬式的,坐在车厢里面,不能左顾右盼,外面的风景什么也看不到。而且,在刘长坐的辎车外面贴了封条,沿途县吏根本不敢打开封条给刘长递送食物。就这样一直走到了雍县(今山西凤翔南),雍县离长安现在将近两百公里,马车起码要走十几天。而且刘长流放的时间是十一月,北方寒冷刺骨,没有食物补充热量,谁也扛不住。所以等到雍县的县吏斗胆打开封条(大概闻到了尸体臭味),刘长早已呜乎哀哉。于是赶忙用快马邮传文书报告刘恒。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长的死完全是刘恒有意导致的。甚至史书上说刘长绝食而死,都是史官为刘恒机心的文饰。如果刘恒不想杀刘长的话,为什么要让他乘坐辎车,又为什么要在车外加封条呢?显然,刘恒的目的就是想饿死刘长。刘恒实际上是把刘长装在一个邮包里,盖上邮戳,想直接寄送到邛邮,无奈的是,邮包里装的并不是邮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这个邮包在路上不可避免地发臭了。 
话说刘长死掉的消息一传到长安,刘恒立刻悲哭起来。注意,千万不要以为刘恒这时良心发现,对弟弟的死很伤心。因为从他和宠臣袁盎的对话来看,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名声。袁盎之前也曾劝谏过刘恒:“陛下您素来骄惯淮南王,不给他派遣严厉的国相和太傅辅佐,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淮南王为人刚直,现在突然让他遭受如此凌辱,臣担心他遭遇雾露病死(自杀的委婉说法),而使陛下有杀弟之名,那可如何是好?” 
刘恒当然不会听袁盎的,他巴不得刘长快快死掉。当然,一旦刘长死了,自己悲哀的样子还是要摆出来的,否则怎么表现自己仁厚的胸怀呢?现在他对袁盎说:“我因为没有听你的话,搞得现在有杀弟的名声,真是后悔莫及啊,呜呜。” 
袁盎也不是傻瓜,见刘恒这么说,赶紧拍马屁说:“放心罢,陛下您有高世之名三,这件事不足够毁坏您的名声。” 
刘恒两眼放光,马上追问:“哪三条,快说快说。”袁盎说:“当年陛下为代王时,太后久病,卧床三年,陛下眼睛都没合过,衣带都没解过,汤药如果没有经过陛下亲口尝过,陛下不会把它献给太后。遥想春秋时的大孝子曾参,他不过是个泥腿子,他都力不能及啊,而陛下以诸侯王之尊做起来却轻而易举,这难道不伟大吗,此为其一;当年诸吕掌权,功臣专制,陛下从代国来长安,形势非常凶险,就算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都会脸色震恐,而陛下却浑若无事,这难道不光荣吗,此为其二;陛下来到长安,住在代国驻长安的办事处,群臣要陛下即皇帝位,陛下朝着西方谦让了三次,朝着南方又谦让了两次,古代有个泥腿子叫许由的,尧把天下让给他,他只谦让了一次就竖子成名了,陛下却让了五次,这难道不高尚吗,此为其三。何况陛下并不是真想杀淮南王,只不过沿路的官吏没有照顾好,让他饿死了。这跟陛下毫无关系,陛下有什么可以伤心的呢?” 
其实爰盎拍马的本事并不高,整段话完全是胡编乱造。他说的三条只有第一条确实可以证明文帝做得不错,其他两条则都是凑数。刘恒当时来长安固然有些勇气,但事前不但中尉宋昌给他分析过,说刘氏宗族强,大臣不敢造反,朝廷外不但有宗室诸侯王,朝廷内还有宗室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肯定没问题。之后刘恒还专门占卜,得到了吉卦。就算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派舅舅薄昭专门去长安和太尉周勃接洽,双方交换过意见,确认是真心拥戴他为皇帝,这才出发来到长安的。而且他一入未央宫,马上把郎中令和卫尉换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了京师的兵权,根本说不上有多么勇敢。至于第三条夸他谦让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着危险也要来长安当皇帝,还谦让什么?那不过是一种礼仪,或者说是姿态,不要说他老爸刘邦当初即位时也这样干过,就包括以后强迫汉、魏禅位的曹丕、司马炎哪个没来过这么一套?史书上说袁盎好“直谏”,种种情况分析,他其实是个惯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曾当过吴王刘濞的相,明明知道刘濞有造反迹象,但怕遭到刘濞暗害,偏偏报告长安说刘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显然是有问题的。晁错为皇室计虑,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却被袁盎这个伪善的家伙害死,真要令人长叹一声:“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但是刘恒听完袁盎这番巧佞之言后,马上破涕为笑,史书上写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笔法。他一听自己的名声不会受损,立刻就不悲伤了,可见他对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问袁盎下一步怎么办。袁盎说:“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饭的官吏斩了,以谢天下。再以列侯的礼节安葬淮南王。” 
刘恒拍拍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想到。”他吩咐手下,“你们赶快去办,越快越好。”于是那些沿途的县吏就成了刘恒的替罪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政治斗争的险恶! 
过了两年,刘恒又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全部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不过虽然如此,民间仍然流传儿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刘恒听到后,叹道:“难道天下百姓真的认为我贪图淮南王的土地而杀害弟弟吗?”又把城阳王迁徙到淮南,统治淮南原来的土地,表示汉朝并不想据有淮南。过了几年,刘恒干脆把刘长还活着的儿子又分别立为淮南王、恒山王和庐江王,搞得忠臣贾谊为此上书劝谏,说皇帝陛下不要因为爱好虚名而为后世留下祸患。因为淮南王的儿子一旦当了王,长大了之后一定会思量为父亲报仇,给天下带来动荡。但是刘恒不听。
第6章 法律权威不可忘
小章:第一集
摆平周勃、干掉刘长,充分证明了刘恒驾驭政权的手腕。但是这引起了他起先的宠臣贾谊的不满。 
贾谊凭什么要不满呢?难道因为刘恒为了抚慰周勃等人的情绪,而丢卒保车,把他贬到长沙当太傅?显然不是,我们知道贾谊是个忠心耿耿的家伙,就算刘恒要他死,他也会真心谢恩,不会有丝毫怨恨。他之所以对刘恒有意见,在于刘恒对文法吏的重用毁灭了他心中的政治理想。 
虽然贾谊出自汉朝第一代文法吏廷尉吴公门下,深得吴公赏识。但贾谊究竟和吴公不同,他不是纯粹的政客,而是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是讲究尊严的士大夫,是充满灿烂理想的文人,他的心灵和先秦贵族们息息相通。很显然,这样的人活在汉朝,是生错了时代。 
就在淮南王谋反发觉这一年,贾谊曾经被召回了长安,因为刘恒到底有些想他了。他风尘仆仆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刘恒坐在未央宫著名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很好,但同时也有点疑虑。因为祭祀完毕,他脑子里不免胡思乱想:如此煞有介事地搞祭典,到底有没有鬼神来享用祭品啊?正在这时,贾谊来了。刘恒当即想问问这位大汉最博学的小伙子有关鬼神的问题。 
忠臣贾谊立刻认认真真地给刘恒做了最详细的解答,这家伙的脑子简直像台电脑,口沫横飞,旁征博引,一直讲到半夜。刘恒没想到他这么能说,都听傻了,不知不觉身子往贾谊身边移去,生怕耳朵里漏掉了一个单词。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诗评论过这件事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责备文帝不明事理,问鬼神之事而忽略百姓疾苦。这真是腐儒之谈,要知道这世间除了政治之外,还有纯粹不计功利的学问,刘恒问问鬼神,想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有什么不对呢?我们祖国不就因为一直缺乏这种探究纯粹学问的精神才导致落后的吗? 
刘恒究竟是个很有自尊心的皇帝,虽然听得过瘾,但在贾谊走后,仍然目眩良久,怅然若失,叹道:“唉!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