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第4章


屁啊,造反,当然就是想当皇帝罗。” 
写到这里,我觉得挺佩服英布的。他没有像韩信、彭越那样婆婆妈妈,想反又犹豫不决,最终束手就擒,宗族夷灭。虽然英布也失败了,但究竟让刘邦付出了代价。刘邦就在这次接战中挨了英布军队的流矢,伤口一直没能痊愈,在第二年,也终于呜乎哀哉。反观韩信、彭越二人的猥琐,其间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英布说了那句话,意味着政治磋商已经黔驴技穷,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于是打罢,不过英布的军队虽然精锐,却仍架不住刘邦的人马众多,接战不利,最后率领亲信数百骑向南逃奔,在鄡阳(古县,已沉入鄱阳湖底)的兹乡被长沙王吴臣所诱杀。每当读到这段史书时,我都会不自禁的慨然想,在那个鄱阳湖边贫瘠而偏僻的小县里,走投无路的英布是怎样咽下他最后一口气的?他被诱杀的具体情节是怎样?鄡阳的风景美吗?凡此总总,都足以让人遐想,也许某日,我会把它铺衍为一个动人的小说。它虽然未必有项羽的垓下那么悲壮,却也许更苍凉婉转。 
至此,刘邦的三个眼中钉全部拔除,剩下的两个异姓王还有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但他们都不太重要。 
卢绾虽然也是异姓,刘邦对他倒是挺放心的。因为卢家在秦朝时就和刘家是要好的邻居,卢绾和刘邦还是同日出生,从小又在一起玩,是割头换颈的哥们。后来刘邦派他率兵击灭燕王臧荼,就暗示群臣,推荐卢绾封为燕王。 
卢绾本来对汉朝忠心耿耿,陈豨造反的时候,刘邦亲自坐镇邯郸镇压,卢绾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发兵合击陈豨。陈豨派使者去匈奴求救,卢绾也派使臣张胜去匈奴,告诉匈奴陈豨已经兵破,匈奴最好不要插手。张胜到了匈奴后,碰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不计旧怨,语重心长地给张胜洗脑:“靠,你们怎么这么傻啊?燕国之所以能生存至今,全在于诸侯们屡次造反,兵祸连年不绝。而你们燕王却急着要击灭陈豨,真是愚不可及。你想想,陈豨一死,下一个不就轮到燕国了吗。你还不如让燕王不要急着打陈豨,和匈奴连和。陈豨不亡,燕国就能长存;就算汉朝仍不放过你们,你们还有匈奴可以依靠呢。” 
张胜被臧衍说动了,就和匈奴缔结密约,要匈奴假装进攻燕国。这时吕后已经杀了韩信、彭越,英布也已经举旗造反,卢绾见匈奴攻燕,以为张胜背叛自己,将张胜一家全部逮捕,并上报了长安,请求将张胜族诛。等张胜赶回来把其中曲折一说,卢绾醍醐灌顶,后悔不及,知道自己错怪了张胜,但是事情已经向中央报告了,怎么收场呢?于是一边打报告给中央说错怪了张胜,和匈奴勾结的是其他人;一边又派人和陈豨勾勾搭搭,采取一边打一边互抛媚眼的政策,当然那种打都是表演性质的,不伤皮肉。就像当年张学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攻打陕北红军,实际上和红军明打暗和的情况一样。 
可惜汉朝那边是来真的,樊哙的军队如风卷残云一般将陈豨打得望风可逃,陈豨逃到哪,樊哙就追到哪。陈豨最后没有办法,无可奈何地献上了自己的首级,才把樊哙打发了。接着,陈豨的降将招供,自己这边曾经和卢绾有一腿,刘邦这才发现真相,命令樊哙率兵继续进攻卢绾。卢绾兵力不敌,仓惶逃到匈奴,在长城下驻扎,派人刺探刘邦的病情。希望等到刘邦病好后再当面谢罪,可刘邦中了英布一箭后,伤势发作,没有耐心等他,很快就一命呜呼了。卢绾深知吕后的歹毒,知道刘邦一死,自己再也没有指望,干脆带领残兵败将逃入匈奴,改持匈奴护照。 
燕国一灭,从此,大汉消除了异姓篡位的威胁,除了江南弱小的长沙王外,其余的都封给了刘氏宗室,为刘氏以后四百年的统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2章 君臣相互妥协忙
小章:第一集
汉十二年(前195)夏四月甲辰(25日),刘邦带着征战英布时留下的箭伤,抱憾地死在长安的长乐宫中。五月丙寅(17日),太子刘盈即位。 
这时大汉的天下表面上还算稳固,其实仍蕴藏着极大的危险不安。刘邦生前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在他死前的五个月,也就是他征讨英布回师的路上,经过他的老家沛县,把家乡父老都召集在一起饮酒为欢,酒筵上虽然充满衣锦还乡的自豪和得意,但忽的想起时光如电,自己垂垂已老,而国家动荡,前途未卜,不由得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当即慷慨起舞,唱出了那首闻名后世的《大风歌》(史书上一般称为“三侯之章”,因为诗中有三个“兮”字,而“兮”和“侯”古音又很相近,可以通用):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咏言,歌咏志。抒发真情才是好诗,刘邦虽然没多少文化(他能当上亭长,按照秦朝选拔小吏的标准,文化也不能算太低),但因为唱这首歌的时候动了真情,竟然流传千古,三句大白话盖过了古今无数才高学赡的文人,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刘邦这时是多么盼望能有勇士忠诚无私地帮他守卫这份来之不易的巨大产业啊! 
显然在以后的日子里,刘邦脑中一直萦绕着这个悲观念头,在他死前的一个月,他又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诏书,声称:“我起兵十二年来,凡是跟从我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都受封为王、列侯、关内侯,跟随我入蜀汉定三秦的人,都世世免除徭役,我对天下的贤士大夫可以说是没有负心了。如果你们当中将来仍有对不起我而起兵造反的,希望天下人都来讨伐他。” 
这道诏书说得冠冕堂皇,但我们听在耳朵里也就罢了,不必放在心上。刘邦他对得起谁啊,功劳最大的三个诸侯王被他杀了,还好意思说“吾于天下贤士大夫,可谓无负矣”吗?但他仍要这么说,只是为了安慰自己。他其实心里挺惴惴不安的,每个帝王都会犯孔子说的那种“既得之,又患失之”的毛病,刘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对他抱着同情的理解。毕竟,我们和他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小章:第二集
和刘邦怀着同样担心的是吕后,虽然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最可怕的潜在敌人已经及时清洗掉了,但是朝中这么多功臣骁将,就一定靠得住吗?当然,这些功臣骁将很大一部分曾经和刘邦是老乡,关系密切,韩信他们三个人则是半路投靠刘邦的,和刘邦的关系没有那么铁。而且,功臣们仅仅是列侯,没有反抗朝廷的实力。不过,究竟他们人数众多,造反的潜在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刘邦的成功,是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布衣的成功,和以前所有王公诸侯乃至皇帝血管里都流着世袭的高贵血液截然不同。不管史家怎么粉饰刘邦也是出自尧帝的贵族血统,恐怕刘邦自己也认为那是一个鬼话,骗不了人的。既然刘邦这个泥腿子都能当皇帝,其他的功臣如周勃等就不能当吗? 
吕后越想越怕,日夜和她的幸臣审食其密切商量对策。审食其也是沛县人,早在刘邦和项羽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就被安排侍侯吕后,汉二年,还曾经和刘邦的老爸、吕后一道被项羽的人马捉住过,和吕后可谓是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过了两年,楚、汉谈和,他们才一道被项羽放回。以后,审食其在破项羽的战斗中有功,被封为辟阳侯。他和吕后还可能有点不明不白的私情,我们知道,这世上男女情人之间,有时比和爹妈还亲,审食其也就自然成为吕后最可靠的亲信,可以说是达到了“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衾死同穴”的水准。 
此刻,吕后对审食其说:“老审啊,朝廷那些将军我不放心啊,你想想,当年他们和先帝一样都是平民百姓,后来对先帝称臣,心理未必心甘情愿啊,如今先帝驾崩,他们岂肯臣事少主?我看啊,干脆发兵把他们全部杀个干净,否则我儿子的皇位坐不稳当啊。” 
利益一致,审食其自然唯唯称是。于是他们密不发丧,准备调动军队,血洗长安。 
但是隔墙有耳,他们的谈话却被一个叫无名氏的家伙听去了(史书上没有登记姓名),这家伙立刻转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曲周侯郦商。 
郦商也是楚汉战争中久经考验的战将,以赫赫的战功在大汉开国功臣表上排名第六,相当于我党的十大元帅之一,吕后要血溅长安,搞大清洗,他能无动于衷吗?汉代京师的军队分为两支:南军和北军。按照传统的说法,南军是由卫尉掌管的,这个说法不一定对。但是卫尉掌握的是宫内屯兵,是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