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作者:刘庆》第11章


(今武昌),阻止长江上游陈军东下增援;杨广军出六合(今属江苏),贺若弼军出广陵(今扬州),韩擒虎军出庐江(今合肥),蕲州刺史王世积军出蕲春(今湖北蕲春),青州总管燕荣军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此5路由杨广直接指挥,指向陈都建康(今南京)。12月,隋各路大军集结于长江北岸。陈朝统治者对隋军即要渡江南进的形势熟视无睹,疏于戒备。隋师大兵压境,沿江守军相继告急,但陈叔宝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照常纵酒赋诗,寻欢作乐。同时因春节即临,命令镇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两个儿子率战舰回到建康,导致江防更加薄弱。位于长江上游的隋军首先发起进攻。杨俊率水陆军10余万进屯汉口,陈将周罗■率兵数万据江夏与之相持。杨素率水师沿三峡东下,刘仁恩率军由江陵西进,两军配合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后又攻破西陵峡口岐亭和延洲(今湖北宜都西北)等要点,击败陈将吕忠肃,继续顺江而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见势不妙,率军从公安东撤,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589年大年初一,长江下游隋军利用陈军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贺若弼从广陵率军南渡;韩擒虎率军由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夜渡,袭占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接着,杨广也率大军进屯六合南之桃叶山。陈叔宝此时始觉事态严重,下诏调兵抵御。隋军渡江后积极向前推行。贺若弼军于6日占领京口后,以一部进至曲阿(今江苏丹阳),牵制吴州(今苏州)的陈军,主力西进;韩擒虎军于7日攻占姑孰(今安徽当涂)后,沿江直下,与贺若弼钳击建康。17日,贺若弼进据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之东。韩擒虎与总管杜彦合军2万进屯新林(今南京西南),同时隋行军总管宇文述也率军3万渡江,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在此期间,在两翼配合隋军主力进攻建康的王世积军,大败陈将纪瑱于蕲口(今湖北蕲春西南);燕荣军沿海南下,入太湖,拟攻吴州。时陈军在建康附近尚10余万人,陈叔宝弃险不守,也不采纳部将有关建议。20日,仓促下令诸军出战,在白土冈一带摆成南北长20里的阵势,但缺乏统一指挥,首尾难以相顾。贺若弼率8000甲士与陈军初战不利,后奋力攻陈军薄弱部位,陈军一部败退,随即全军瓦解。同日,韩擒虎自新林进至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陈镇东大将军任忠投降,引韩擒虎经朱雀门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当日夜,贺若弼也从北掖门进城。22日,杨广入建康后,命陈叔宝以手书诏谕上游陈军投降。2月,陈朝所属州郡悉数归隋。至此,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长期分裂的局面。隋王朝之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西晋末年以后,中国南北长期陷于分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统一成为时代的要求。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发展经济,因而比内部分裂的突厥政权和腐败的陈王朝,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雄厚,军事上较为强大,加上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准备,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实现了南北的统一。2。隋朝对外战争(1)隋文帝远征高丽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3国。其中,高丽实力最强。高丽又称高句丽,据传为汉元帝时扶余人朱蒙所建,以高为氏。东晋时,高丽入据辽东,奚、契丹、靺鞨等族均受其控制。北周时,高丽统治者高汤曾遣使朝贡。被武帝封为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朝建立后,改封高汤为高丽王。隋灭陈后,高汤害怕隋以兵力相加,遂“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高汤死后,其子高元继位。598年2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万余人进攻辽西郡,被隋地方军击退。隋文帝接到奏报后,任命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左仆射高颍为长史,周罗■为水军总管,率30万水陆大军分路进攻。6月,隋文帝下诏黜高丽王官爵,汉王杨谅部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后,正值大雨连绵,洪水泛滥,粮运不继,军中乏食,后又遇疾疫流行,因此无功而返。水路由周罗■指挥,自东莱(今山东掖县)横渡黄海,进攻平壤,途中遇大风袭击,船只大半沉没,只得回师。隋军这次远征高丽,以失利告终。但高元慑于隋的声势,遣使谢罪。文帝便顺水推舟,宣布班师回朝。(2)隋炀帝三征高丽604年7月,晋王杨广弑父自立,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期间,统治残暴,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好大喜功。为了显示武力,不断发起对外战争。607年,隋炀帝巡幸突厥启民可汗牙帐时,高丽使臣也在其所。隋炀帝于是下诏让高丽国王来朝。高丽国王甚惧,迟迟不敢奉诏。隋炀帝对此怀恨在心,积极准备进攻高丽。首先,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以利转输军需。610年2月,下诏征讨高丽。集结军队,征发物资,以东莱和涿郡为水陆进攻基地,下令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全国各地的步兵,不分远近,都要到涿郡集中。成百万的农民被征调来从事后勤保障,民间的牛马车船也大量被征用。612年1月,各地兵将云集涿郡。隋炀帝不顾臣下谏阻,亲率24路大军共113。38万从涿郡出发,号称200万人征讨高丽。分海陆两路进击,企图会师平壤,一举灭亡高丽。3月14日,隋陆路军至辽水(今辽河)西岸布阵,高丽军阻水拒守。3月19日,隋炀帝指挥军队渡辽水发动进攻,高丽军自东岸迎击,隋军不能登岸,伤亡惨重。4月,隋军架设浮桥成功,陆续通过辽水,歼灭对岸高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丽军在辽东城顽强防守,隋军久攻不下。6月11日,隋炀帝亲临辽东城,一面严令诸军继续攻城,一面令宇文述等9军共30万人,自怀远(今辽宁黑山)渡辽水向鸭绿江挺进,与水军协同进攻平壤。6月底,大将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自东莱出发,“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至浿水(今平壤大同江)”,与高丽军遭遇,首战告捷,接着进抵平壤。副将周法尚建议等陆上诸军抵达后合兵进攻,但来护儿不听,企图乘势攻夺平壤,指挥4万精兵攻城。高丽兵佯败,引来护儿进入空城,然后伏兵四出,击败隋军,逃回海中船上的只有数千人。宇文述等陆上9军抵达鸭绿江西岸时,粮已用尽,宇文述欲还师,于仲文等则坚持继续前进。高丽将领乙支文德见隋军缺粮,决定进一步疲敌以拖垮隋军,每战即退。宇文述一日7捷,轻军直入,进抵距平壤仅30里处扎营。乙支文德遣使诈降,声称隋军若肯班师,愿将高元送往长安谢罪。宇文述等因将士饥疲已极,平壤城又险固难拔,答允还师。高丽军乘隋军后撤,从四面抄袭,隋军且战且退。7月24日,半渡萨水(今清川江)时,高丽军猛击隋后军,担任后卫的隋将辛世雄战死,于是诸军皆溃,失去控制,一昼夜狂奔450里,高丽军乘胜追击。宇文述等退至辽东城时,仅剩下2700人,军需储备丧失殆尽。这时,辽东城亦未攻下,隋杨帝遂于8月25日下令撤退。屯驻于平壤南面海上的来护儿得知陆上败讯,也率军撤回。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丽,就这样以失败告终。隋炀帝不甘心此次兵败,于613年1月留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守东都洛阳,又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准备发起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战争。3月,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再度率军亲征。4月27日,隋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一面派宇文述、杨义臣、王仁恭率部直趋平壤,一面命诸军猛攻辽东城。隋军使用飞楼橦、云梯等攻城器械,从四面围攻辽东城,昼夜不息长达20余天。但由于高丽守军顽强防守,隋军强攻未能奏效。6月,隋炀帝见辽东城久攻难拔,命做布囊100余万个,里面装满泥土,欲筑一道高与城齐的所谓“鱼梁大道”,登而攻城。同时又作八轮楼车,高出城墙,夹鱼梁大道,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已告完成,辽东城破已经在望的时候,突然传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发动兵变的恶噩。隋炀帝见后院起火,无心再征高丽,遂于6月28日午夜密令诸将还师。隋军慌忙撤退,遗弃的军资堆积如山。趋向平壤的王仁恭部正在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击败数万高丽兵,接到隋炀帝诏书兵也立即班师。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又是无功而返。隋炀帝在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