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第12章


还有人说:“魏公子不仅统帅魏国军队,这次还统帅五国军队,各诸侯都知道有魏国公子无忌,哪里知道有魏国的国王!”甚至还有人说:”如果魏公子趁此时机自立为王;各诸侯国都畏惧魏公子,一定会帮助他夺权的!”
秦为了使这些谣言广为传播,多次派人去魏国活动,还假装问在秦国的魏国使者魏无忌何时当上魏王了,可喜可贺!魏王每天几乎都听到这样的话,起初不俼后来越传越多,越传风声越大,使得他也信以为真了。于是大怒,下令免去信陵君将军的职务。
信陵君内心非常痛苦,有口难辩,他伤透了心,无意再找魏王申辩,也没有用行动取得魏王的信任。于是称病不朝,整日在家中与宾客饮酒,与妻妾厮混,花天酒地,自暴自弃。这样的生活过了四年,身体也搞垮了。后来在一次痛饮之后,醉酒身亡。
信陵君没有败在战场上,却被吕不韦设计的离间计击中,实在可悲!信陵君之死,扫除了秦国东进的一大障碍,对秦国而言是件好事,吕不韦主政后的所作所为,说明他是个搞政治的好手。
第五讲 嬴政登基 “仲父”辅政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登基仅3年的庄襄王(异人)死,年仅35岁。异人是吕不韦手中的“奇货”,吕不韦正是利用他,搞政治交易,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从政的目标。
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就是说,嬴政刚当秦王,年龄小,国家大事委托大臣处理。具体讲就是由吕不韦主持。
吕不韦除了担任相外,还有个称号叫“仲父”。仲父这个称号究竟是谁起的目前还不清楚。“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称,是颇具亲情色彩的称呼。最早称仲父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帮助齐桓公改革,使齐国最早称霸,成为强国。齐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齐国朝政交给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吕不韦称仲父,一是表示他与嬴政的关系不同寻常;二是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嬴政不要干涉。(图片:管仲像)
嬴政由于年龄小,吕不韦辅政。从公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到亲政,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吕不韦以仲父、相国的身份辅佐嬴政,治理秦国,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很有特色。
吕不韦辅政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继续东进。
吕不韦辅政期间,继续对东方各国用兵,不断削弱各国的力量。秦对东方各国的打击,自秦昭王时就开始了。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迫使楚国将国都迁至陈(今河南淮阳)。秦在占领的地区设南郡。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之战,又使赵国受到重创。赵国40多万士兵被杀。前249年,秦又从韩国夺得战略位置重要的成皋、荥阳,设立了三川郡。
吕不韦辅佐嬴政后,继续维持对东方诸国的高压态势。在嬴政即位的当年,秦军全部占领了上党郼接着又平定晋阳,设立了太原郡。后来,又攻下韩国20多座城市,攻下魏国的20城,设立了东郡。东郡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已经接近山东了。经过连年的征战,秦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
第22节:第五讲 嬴政登基“仲父”辅政(2)
秦国东进的步伐加快,引起了各国的恐慌。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楚赵燕魏韩五国联合起来共同进攻秦国,吕不韦用正面迎击和分化瓦解的两手策略,粉碎了他们的进攻。
此时,战争的格局日益明朗,秦的强势使东方各国纷纷设法自保,其中韩国为了自身利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表示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东部的土地。其实韩国的目是以修水利工程为名,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达到其阻止或延缓秦国东征六国的目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郑国有意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吕不韦自然高兴,于是开工。然而秦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工程却进展缓慢。韩国的目的是“疲秦”,——拖住秦国,消耗秦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吕不韦终于察觉到韩国的目的。派人把郑国抓起来,要杀郑国。郑国见阴谋败露,不但不慌张,反而很镇静,他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的。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会对秦国有利,可建万世之功,而对韩国只不过能拖延几年寿命而已。”办事讲究“利”的吕不韦一听这话有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水渠修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图片:郑国渠)
郑国渠长达150公里,起自池阳瓠(hu)口(今陕西泾阳境内),横跨渭北高原,灌溉关中低洼盐碱土地4万余顷。郑国渠以含沙量极高的泾河为水源,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浑水灌溉,使灌区的盐碱地成为良田,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国有两条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为秦昭王时修的都江堰,一条是郑国渠,充足的水力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为秦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引进人才。
秦国为什么强盛?原因很多。如商鞅变法彻底、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奖励军功等等,但引进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人才,秦国不可能强盛。秦国从东方引进人才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就开始了,如秦穆公引进百里奚、由余;秦孝公任用来自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改变了面貌。
那位当了56年国君的秦昭王也是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典范,他为了得到范睢,范是楚国人,有谋略,昭王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成为一段佳话。
吕不韦当政期间,也大力引进人才。他担任相国后,就建造了数以千计的房屋,供到秦国的人才居住,还聘请了许多名厨为他们做饭。他在咸阳周边的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国和国内人士来相国府做客。在吕不韦以前,秦国引进人才多侧重法家和兵家,这与秦国变法和战争的需要有关系。吕不韦引进人才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兼容并包。
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养士就是招引各种人才,为我所用。其中最有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他们各养士三千人。在这些士中有各种人才,有的勇猛尚武,有的计谋多端,甚至还有鸡鸣狗盗者,他们替主人办各种事情,甚至帮助主人躲过危难。
吕不韦很仰慕四公子养士的做法,认为秦虽然强大,却不养士是件耻辱的事。《史记·吕不韦传》记载:“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说他招纳来自各国的士人,给予优厚的待遇,人数多达三千。
在吕不韦之前,秦国引进的人才中,偏重法家和军事家,吕不韦执政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他引进的人才除了法家人物,还有其他各家学派的人物。后世称战国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中最主要的有10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小说家等,其实还应加上兵家。主张这些学派的人物在吕不韦时期陆陆续续到了秦国,造成了秦国各家学派荟萃,各路人才济济一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士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其中有一个人后来在秦朝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李斯。
第23节:第五讲 嬴政登基“仲父”辅政(3)
李斯原来是楚国人,出身于上蔡(今河南上蔡),李斯年轻时,曾担任过小吏,身在社会下层,强烈要求往上爬。有一欼他在厕所中看见那里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见到人和狗来时,慌忙逃窜;而见到仓库的老鼠时,一个个都肥肥大大,吃的是好粮食,住在宽敞的库房里,没有人和狗来打扰,对比这两种情况,李斯感慨颇深,他说:“人的命运不同,不就和这些老鼠一样吗?所谓‘贤’和‘不肖’就看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了!”后来李斯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成后,得知秦国招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