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17章


“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就是这个简短的过程,令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化为灰烬,甚至连残骸都找不到。也许我们都不相信命运之说,只是这不测的人生由不得你我去挣扎抵抗。一切皆有定数,无论这是偶然还是必然,结局就是如此,谁还能去改变?
关于徐志摩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徐志摩是为了林徽因而死,倘若不参加她的学术讲座,又怎会发生这样的意外?也有人说,徐志摩是为了陆小曼而死,因为徐志摩在临走前还跟陆小曼有过争吵,他们之间因为陆小曼的放纵挥霍,已经堆积了深厚的矛盾。
其实我们都知道,徐志摩的死是他命定的劫数,又何必去怪罪红颜。有些人搭乘一辈子的飞机尚不会出任何差错,有些人仅一次都可八十八能遭遇坠毁,梦断尘埃。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是我们不能预测、也无力把握的,既然做不到占卜未来,就只能听天由命。但许多人都愿意把徐志摩的死,当做是一场惊心动魄纵身情涛的殉身。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回报他一生的多情,为他诗意浪漫的人生留下深情的绝笔。
徐志摩的死,不是红颜的错,绝不是。世人常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虽不是绝对,但上苍的确很公平。给了你不可一世的才情,就不会给你简单平稳的幸福。曾无数次说过,人生就是一种交换,所谓此消彼长,得到与舍弃是等同的。
徐志摩死后,最痛心的应当是至爱之人。除了与他骨血相连的亲人,就是生命中他爱过的,以及爱过他的女子。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他的前妻张幼仪得到他的死讯,是多么的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而林徽因所写的散文《悼志摩》,足以见得她有多心痛。她说,这之后许多思念他的日子,怕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再有一点光明,因为她没有他那样美丽诗意的信仰。至于陆小曼,更是心痛难当,徐志摩的死剜去了她在世间最后一颗真心。她写《哭摩》,从此带着一身病骨苍凉孤独地行走于世,那种无以伦比的落魄令人不忍目睹。
据说,林徽因让赶到现场的梁思成取回一块失事飞机的残骸,而她将这块残骸挂在自己的卧室,以此表达对徐志摩永久的怀念。她用情至深令许多人都不明白,而梁思成对她的做法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逝者已矣,既是谦谦君子,又何必与一个逝去的朋友再做任何毫无意义的争执。
林徽因此番悼念的方式,或许是因为她觉得亏欠于徐志摩。年轻八十九时对他的辜负,以及这场意外不能说与林徽因毫无瓜葛,毕竟徐志摩千里迢迢的赶赴,是为了林徽因的一场讲座。人在面对结局的时候,真的没办法不去相信那些冥冥中扣住的因果。林徽因说,死不一定比生苦。这是对生者的宽慰,还是对死者的祝福?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九十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几年前,诗人徐志摩写下这首《再别康桥》。几年后,他真的如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论你我是否相信宿命,但是许多事情真的早已安排。无论你是一个凡夫,还是一个雅客,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不为人知的伏笔。
每一次变故都是人生的转弯。这一生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你过河必须投下的石子,是你煮茗需要的薪火,是你夜归照明的路灯,但这些人终将成为过客,连同自己,有一天也要将生命交还给岁月。那时候,孤影萍踪,又将散落在哪里?
第五卷你是人间四月天
九十一
xs
阴晴冷暖

有人说,人生像一首诗,简洁空灵,却意味深长。也有人说,人生像一篇散文,优美沉静,却经久耐读。还有人说,人生像一部小说,起伏难料,却有始有终。说这些话的人,相信都是文字的信徒,因为迷恋上某种情怀,才会将人生当做信仰一样来膜拜。不同年龄的人所体味的人生自是不同。有时候,你不厌其烦地去对别人讲述这世态有多纷繁凛冽,倒不如让其纵身于尘涛世浪,尝过百味人生,便深晓一切阴晴冷暖。
人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会任由思绪泛滥,将那些泛黄的往事读了又读。怀旧是一种孤芳自赏的高雅,将自己低到尘埃也未必就是对生活的妥协。一个人只要内心清澈干净,无论面对多么险恶的世俗,都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任由世事纵横万千,我们所经历的依旧只是似水流年,所过的日子也只是寻常烟火。
有这么一种人,可以让自己轻巧地来往于梦与醒之间,出尘入世都收放自如。我终究还是敬佩林徽因的,她以美艳博得世人喜欢,又以聪慧赢取世人的爱慕,让深爱过她的人都觉得无悔。仿佛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倔强的人,不做一意孤行的事,所以她的人生没有留下太多伤痕。
徐志摩的死对林徽因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痛楚,但她亦曾安慰自己,死未必比生苦,而那最后的解脱未必不是幸福、不是聪明。其实九十二人生祸福难料,走过今天,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将你我等待。我们常常比喻人生如棋局,日子是棋子,步步惊心,因为棋错一着,则满盘皆输。没有谁的一生会如行云流水,一路行走,总是沟壑难填。
你迈过这道坎,或许前面又有一条河等你渡过。
一九三二年,林徽因分别在元旦和正月两次致信给胡适。林徽因在信中提到最多的则是徐志摩,徐志摩的死是她心口永难愈合的伤。
她说过,徐志摩给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让她这一生太坠入凡尘。因为他的存在,她内心深处始终保有那份诗意的优雅,对一切美好情怀的满足。
这个夏天,林徽因这朵夏日白莲再次去了香山养病。她犯肺病已有数载,近几年因为琐事缠身,病情反复得厉害。自徐志摩死后,她的心情一直不得舒展,导致肺病复发。在香山养病的日子,虽然闲逸清静,林徽因的心却始终没有平静过。怀想旧年在山间的岁月,静心写作,时常有好友来与她闲聊,不甚欢喜。
来得最多就属徐志摩,他无数次陪林徽因煮茗夜话,谈文学人生、生活情感。只有他给得起林徽因世间最美好的诗情,徐志摩对她的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种激励。如今骤然少了这样一位知己,曾经风雅的日子变得索然无味。林徽因始终觉得,徐志摩与他前世有过邂逅,否则今生不会为他这样的灵魂震撼。
也许我们不知道,这位看似淡然清心的女子,无数次为徐志摩的亡故而泪流满面。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始终忘不了那一年的康桥之恋,毕竟是这个男子扣开她心灵的门扉、在她心中筑的梦。倘若不是九十三想要一份现世的安稳,不是惧怕红尘涛浪,或许林徽因不会那么清醒地转身。她在心中一直对徐志摩怀有愧疚,毕竟徐志摩是为了她才离弃张幼仪,也对她痴心不悔许多年。
或许是因为愧疚,徐志摩在林徽因心中始终不改当初。她对金岳霖为她默默温和地奉献都不觉有深刻的愧疚,而对徐志摩却一直不能释怀。直到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她也没能放下,她要的,是他幸福。徐志摩娶了陆小曼,惊天动地般爱了一场,亦落得满身伤痕。这世上只有林徽因可以给他疗伤,所以每当心中不快之时,徐志摩想到的就是林徽因。曾几何时,她成了一味清凉止痛的药,敷在徐志摩伤口,药到病除。
莲灯
如果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