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658章


曹彬渡长江那回。
那一次发生在采石矶,那么他也去。重温下地形,采石矶位于现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看记载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号称峭壁千寻、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誉。很美是吗,看这些旅游手册似的文字根本不了解那地方啥样。
首先它是一座山,名叫翠螺。这山从江边突入江水,临水那面是块131米高的峭壁,这一块就是采石矶。看到这些大家会问,数据显示真的很险很难爬哎,为什么长江那么宽,一定要跑到这里来登陆呢?
问完颜亮,他会说曹彬就是这么干的。
问曹彬,曹彬会说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年那条梦幻的、横跨长江两岸的浮桥必须架在这附近,谁让樊若水测出来的那条浅沟就在这片儿呢。
以浮桥渡江,省掉多少战船,让当年南宋强大的水师完全成了摆设,这是多么神奇的设计!
那么回过头来问完颜亮,请问那条水道在哪儿知道吗,带造浮桥的巨大物资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那么水军的船呢?
这个总该有吧,完颜亮会沉默。船,他真有,可都在海面上,浙东道的水师……现在呢,早就都被李宝、魏胜烧干净了。
他有的只是剩余不多的小型战船,要凭这些,把他数量庞大到几十万的部队运过江去,这任务实在是艰巨,而他还把艰巨程度附加到天险采石矶上……这到底是什么型号的脑子呢?
不管怎么说,在北岸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和装备,现在去看看南岸。
江南在紧锣密鼓地行动着,先是换人。刘锜病重,无力支撑,由成闵替换。王权渎职,换李显忠出战。而整个江防重任落在了一位枢密院高官的手里,那人叫叶义问。
叶义问火速赶到了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在那里成立了临时指挥所。他下达的第一条命令是征集尽可能多的民夫去江边做防务。
民夫们掘沙成沟,中间栽上木枝当鹿角,准备用这些抵挡金军冲上滩头阵地。这些人一边干活儿一边聊天,赞叹叶枢密的想法真高,这些工事盖得就是快。今天干完,夜里涨潮,沙子挖成的沟,树枝垒成的路障一冲全垮。但没关系,明天还可以再挖再盖!
叶义问就是这种货色。
江南的命运可想而知,两相对比,还是南宋这边的脑子更傻啊!在南北对比大脑容量的比赛中,有一个看似局中人,却一点都不重要的角色,正快速地赶往采石矶一线。
他叫虞允文,职务是中书舍人兼参谋军事,干的活儿在近几年来看就是个跑腿的。比如说出长差,到金国去当使者,出短差像这次到芜湖催李显忠走快点,到前线来交接军权,之后顺道一起去采石矶视师犒军。这样的差使,考虑到他的年龄,已经是51岁,就可以知道他的官途实在不怎么顺畅。
这是肯定的,在秦桧当政时能官运亨通的都是些乌龟王八蛋。
虞允文不招人喜欢,南宋、金国都一样烦他。首先他相貌堂堂,身高六尺四寸,合现代近两米高。这实在太不低调了,别说宋朝这边,连女真人见了都心里腻歪。
出使金国时,在一次宴会上女真人拿了张弓过来,笑嘻嘻地说,来,高人,射一箭看看。
明显是想看南宋文人的乐子。长得高怎么样,一样的文弱废物。却不料虞允文接过弓来,搭箭就射,正中靶心,坏了一大堆女真贵族的好心情。之后虞允文在北方很留神地看来看去,回到江南后额外报告说金国必将在近期发动战争,那边儿全都准备好了。
……这把南宋贵人们的好心情也给坏了。
于是虞允文注定了只能当些跑腿的小官,尤其是在战争爆发时,更是命令他在前线跑来跑去。这看上去很惨很炮灰,但虞允文干得很来劲,像以往一样,他总能趁机做些让某些人难受他自己快活的事。这次也不例外,跑着跑着,他就跑偏了。
按程序,他应该先去芜湖接李显忠,可他先奔向了最前线地段采石矶。历史将证明这次的跑偏有多重要,因为在最前线某些人和他一样,都没按规矩出牌。
王权。
这个至今只知道一路撤退,从淮南一直撤到江北一战都没接过的逃跑将军,没等李显忠到位就又开始跑了。这时的采石矶一线处于权力真空状态,没有谁负责,江南最危险地段的江防官兵们像放风的囚犯一样懒散、随意、拖沓、无责任。
虞允文在采石矶见到的就是这一幕,官兵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道边,马鞍子、铠甲扔得遍地都是,这哪里是兵,纯粹是从北边逃过来的难民!
也就是完颜亮没有望远镜,不然立即渡江,保准成功。意识到这些,虞允文那颗让当政者厌烦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了。
他决定做点什么。
冷静观客地分析的话,支撑他做出这点小小的心理波动的全部基石,当然有他强烈的、贯穿了一生的爱国忧国之志。可真要实施起来的话,他知道一切都因为他钻到了一个小空子。
采石矶一线没有军方的统一指挥长官。
虞允文以犒师前线的文官身份召集将领们开会。对外面这群一路只知败退的游兵散勇,任何一个有逻辑思维的人都不会报以什么厚望,可是虞允文只能依靠他们。
怎么办呢?
先动之以情。虞允文用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试着和这帮大兵们勾通了一下,发觉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岳飞死后20年时,还有些市场。
这帮军人激动了些,可还不够热情。
那就动之以利。
虞允文抛出了自己的权限,他是来犒师的,也就是带着各种好东西来前线慰问指战员们的。那些好东西包括钱、布匹、委任状。他把这些东西都搬了出来,告诉军人们,只要立功,这些东西都是你们的!
军人们一下子干劲冲天,全都着火了,个个嗷嗷叫着请求立即决战。
这真是对症下药,宋朝的军人是中国历史里的特例,除了岳飞等极少数个例之外,荣誉、国家、民族什么的是他们心底深处的不变的操守没错,可要论到怎样激发斗志,金钱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这帮人能在战场上短暂的间歇里拿着敌人的首级找长官要功、要官、要钱,哪怕因此被反攻失败了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爱咋咋地。
于是在这一天,虞允文成功地把他们刺激着了。在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中,虞允文想着下一步要怎么做。这时有人悄悄走到他身边问,你是来犒军的,不是来督战的。这么搞是不是越权,万一战败了,难道你不怕负责任?
虞允文的回答是——“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这八个字像是冰冷的雪水静静地浮沉在周围一片被物质、被富贵所激起的火海之中。这一刻,他仍然是不合时宜的,哪怕他才是真正做对了的那个人。
不管怎样,虞允文像闪电一样迅速地把尽可量多的战斗力团结在了一起,为同一个目标服务。他成了采石矶前线的最高长官,他清点了一下人数,此时共有军力18000人。
他命令全军于江边列阵,纯防御阵形。派五支大船出港,其中两只沿江边游弋,一只在江心待战,剩下两只藏在江畔小港里,待机而动。
以上就是虞允文为这次决战所做的所有布置。这无论如何都显得单薄而仓促,尤其是南宋资以立国的江防水军居然只有五艘战船?!
当然不止这些,采石矶周边是重点防御地段,有建制庞大的水军力量,由两个分别姓韩、蔡的将军统领。可人家就是不出战,你能奈何?
就算动之以利都不成,还能怎样,毕竟虞允文没有军职没有任命,没法真正砍了他们。这是单薄的原因,至于为什么这样仓促,是因为江北岸。
完颜亮站在刀刃上,没有谁比他更急,虞允文刚到前线那边就已经开始渡江战役了!运气,这个词在前面那么多的意外之后,再一次抛弃了完颜亮。
完颜亮在一天前杀马祭天,按传统习惯战争在第二天举行,可就在这时,虞允文到了……当天虞允文隔着宽阔的江面,看到北岸上筑起了高台,台下有绣旗招展,台上的金国皇帝手里招展着一面小红旗,之后一大片的金国水军船只冲向了南岸。
时值阴历十一月,深冬天寒,北风大起,金军出动了数百只中小型战船顺风吹向南岸。这天的风真的好大,大到让完颜亮满意,他的旱鸭子军团可以不用划桨操橹就能快速冲过天险水面,哪怕南宋水军在江心布置了拦截船只也不起作用。
近70余艘金军战船抵达了南岸,其余的在江心打转,抵达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这些金军很快从船上跳了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