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654章


很多的诗,更读了很多名家的词,里边有一首深深地打动了他。
柳永《望海潮》。
柳永,字耆卿,北宋仁宗年间福建人。他很可能是仁宗一生里唯一一次刻薄行为的受害者。柳永本是进士,能有个不错的官场开端,可惜写词太著名,有些名句到处流传,“凡有水井饮处,即歌柳词。”碰巧,皇宫里也得喝水。
仁宗也听到了,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都换了浅斟低唱。”真是潇洒,荣华富贵算什么,一时的小感慨比它们重要多了。就是这句断送了柳永一生的官途。仁宗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句——“且去浅斟低唱,要浮名作甚。”
于是,宋朝第一位职业词人诞生。除了写词之外,他再没别的工作。而柳永的词才,的确冠绝当时,堪与苏东坡匹敌。两人一个开创了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的宗主。
《望海潮》是柳永的一首代表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去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词否,当然好。柳三变并不是一味的靡靡悱恻,不是永远陷在温柔乡里不知死活,单以这首词为论,用做杭州市旅游宣传词怎么样,还有比它更好的吗?
完颜亮被它迷住了,江南、钱塘、临安……拥有!他要以最豪壮的声势,最宏伟的举动,把这枚明珠揽为己有。
完颜亮下令在金国辖下的各族及诸路州县中籍丁充军,凡是年满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的都要从军。在这种力度下,集结起来的军队达到了传说级,很多的版本都没法确定到底有多少。
按完颜亮自己说,他南征的军力是500万;
据完颜亮本人写的那首最著名的诗采信,是100万;
据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考证,此次南征完颜亮自将中军是17万人,浙东水师7万人,西蜀道、汉南道共7万人,合计是31万大军。
就算只是31万吧,看一下这对当时的金国意味着什么。按照《中国人口通志》里的数据,金国当时的人口总户数是550万户,计人口为3600万左右。于是可以得出,这次战争,金国约每100人养一个兵。
怎么个养法呢?
首先是马,金军上阵一般是一人配两马、三马,此时金国内部的契丹大起义还没有爆发,养马地很安全,又经常绍兴议和的十余年的休养,马的集结在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实际运作上困难重重,竭尽全力连公务员的专用马都没收了,也只搜括到近60万匹。
运输途中损耗了十分之一左右,这样等到临战前,部队的含马量远远达不到要求,最多只有八成;
还有粮。
30万大军,按每人每天一斤的饭量算,每天就是30万斤。按宋时亩产量120斤左右,那就是每天要吃掉几千亩的产量。
跟百年不遇的大蝗灾差不多了。
有人会说,粮食每天都要消耗,这些人哪怕不当兵一样得吃那些东西,所以这帐算错了。不,这里有个最根本的区别。
金国的军队不是府兵制,不是平时种地战时出征。他们平时是纯粹的手工业者、农民,可以养活自己,向国家交税。可当了兵就是兵,开始了纯粹的消耗。
一出一入之间,是国家成倍的负担。
以上还只是小投入,只是维持着军队的最基本存在条件,最大的开销——武器,还不在内。说到金军的武器,它们是非常有特点的,某些方面做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极致。
他们的弓箭很简陋,甚至是原始。史籍中记载的最强弓不超过七斗,既不美丽,也不强劲,其式样可以参考现沈阳故宫十王亭里陈列的清军弓箭,那简直像是土著用的。
七斗,岳飞的弓力是三石!
这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和尚原等地,宋、金两军对射的时候,女真人溃不成军了。弓力不强,箭支也很少,女真骑兵上阵,通常携箭不超过100支,最多时大约300支。这远远无法与后来的蒙古军队相比。可就算是这样,乘以30万的庞大基数,其数量也极其惊人了。
——“……金方建宫于南京,又营中都,与四方所造军器材木,皆赋于民。箭翎一尺至千钱,村落间往往椎牛以供筋革,以至鸟、鹊、狗、彘。无不被害,境内骚然。”
这是女真军队的短板,再看一下它的强项。
金军骑兵的特点在一个重字。他们披重甲,甲合58宋斤,约合今70斤,加上一顶只露出眼睛的头盔,以及披在马身上的马甲,重量会超过100斤。这还只是普通的骑兵。如果是全副武装的精兵的话,他们会是——“人马皆披甲,腰垂八棱棒一条或刀一口,枪长一丈二,弓矢在后,弓力不过七斗,箭支不满百。”
这些东西林林总总,在当时都是专业作坊才能做出来的高端产品,它们都是钱。
乘以30万基数的钱!
以上仍然还只是标准配置,真正的特需工具还得另算。比如攻城要云梯、鹅车,水军要海鳅、楼船,行军要帐篷,运粮要民夫……等等等等,已经消停了十多年的金国一下子极速运作起来,怎一个难字了得。
所以这给了完颜亮充足外交接触时间。
完颜亮读书有成,非常清楚他们金国是怎样从宋朝那儿赚取到最大化利益的,那从来都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外交上。公元1159年的年底,完颜亮派出了他的第一拨使者。为首的是前北宋进士,现任金国尚书礼部侍郎施宜生。
施宜生心怀故国,本不愿出使,到了江南之后忍不住像闲聊一样,对南宋使者张焘说:“今日北风甚劲。”张焘不解,施宜生拿起桌上的笔,敲了敲桌案,又说:“笔来!笔来!”
这时张焘猛醒,这是在暗示金军必将南侵,而且为期不远。
这个暗示的代价极其高昂,施宜生回到金国之后被全家抄斩,他本人被扔进锅里活活煮死。如此惨烈,宋、金两国的官场却都波澜不惊。
完颜亮的心情好得很,他派去的这支使团在公务之余走遍了江南山水,为他带回了第一手的行军路线图,还有大量的杭州湖山美境,仕女图形。他诗性大发,让人把美景绘成屏风,他在上面提诗曰——“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诚然好诗!
在南宋,赵构很认真地观察了金国近期的所有动态,联系了施宜生以全家性命为代价传递的信自己之后,很悠然地说,天下并无事,庸人自扰之。修了燕京吗,修了开封吗,集结军队吗,都只是盖几所离宫而已,多了些护驾的军队罢了……
无心肝一至于此!
在这种麻木下,南宋终于迎来了金国的第二拨使者,那是在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三年的四月。
这一次的使者是宋、金议和以来的唯一一次特例。以往十几年来,女真人变得很辽国,双方每年互派的使者,都能像当年宋、辽建交时那样彬彬有礼。比如像上次,能隔着桌子谈论笔墨,能游山玩水绘画制图附庸风雅。
这一次不同,金国使者上殿,面对赵构时声色俱厉,提出的条件仅比当年北宋都城开封即将陷落时差一点点。
完颜亮声明,他对之前的绍兴和议条款非常费解,考虑了很久,也不知道当时的金国统帅金兀术四叔是咋想的,更不明白东昏王(即金熙宗,完颜亮把他降格了)为什么十几年之间也不作更改。现在,他向南宋提出新要求。
第一, 淮河流域归金国;
第二, 宗主国要重新调整施政方针,江南下位属国立即派大臣们来开封报道,参加学习。大臣的人选不许滥竽充数,由金国指定。要南宋现任首相陈康伯、次相汤思退、枢密使王纶、禁军统领杨存中等四人来;
第三, 天水郡公死了。
赵构听清了前两点,第三点选择性忽略。死了个人?天水郡公……跟我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他心里第一时间闪过的是难得出现的怒火。怎么说我也是皇帝好吧,怎么说这些年来对金国还算恭敬吧,为啥一点面子不给,突然赶尽杀绝?!
抛开整片淮河流域的土地,光是四个顶级大臣,尤其是心腹依靠杨存中,这些人去开封纯粹是羊入虎口。越想越怒,赵构冷冷地说,金使出身名门望族吧,怎么一点礼仪都没有。
却不料该金使跳了起来,以更大的声音吼了一句——“赵桓已经死了!”
满殿死寂,所有人都呆了。天水郡公,原来是指赵桓,也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