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因为劝捐,他还得罪了皇帝。原来已故湖北巡抚杨健之孙杨江,急公好义,主动捐输军饷两万两银子,解了曾国藩的燃眉之急。曾国藩感动之下,想把他树为表率,带动捐输事业,于是上疏请旨,请朝廷批准将杨健列入祀乡贤祠。
杨健生前为官平平,且受过处分,其官声、治绩均不足以入祀乡贤祠。不过兵务紧急,同意他这个请求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不想精于小事忽于大计的皇帝根本体谅不到曾国藩的难处,恪守“名位不能轻易予人”的教条,大发雷霆,将曾国藩痛骂一顿,说他“所奏荒谬之至”,并且说“(曾国藩)实属袒护同乡,以私废公,显背圣旨,可恶已极……着交部议处”。
而京官们部议的结果竟提出给以革职的处分。好在皇帝尚未失去理智,知道曾国藩这样的人缺不得,于是将处分改为降二级调用,使曾国藩由二品京堂降到了三品。
八
重重困难之中,曾国藩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长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斗志。
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咸丰四年四月湘潭之战中,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作殊死战,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人。这是太平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接到战报,咸丰皇帝大喜过望。自从镇压太平军以来,他所接到的都是兵败如山倒的失败报告,这样重大的捷报还是头一次。皇帝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湘军,还特命曾国藩单衔奏事,湖南省文武百官,除巡抚一人之外,曾国藩皆有权调遣。这道上谕从根本上转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上谕先发至巡抚衙门,骆秉章接旨后,立即带着藩、臬两司等一班官员,拥着一抬绿呢空轿,亲自来接一直住在城外船上的曾国藩入城。骂他最凶的布政使徐有壬当晚单独拜会曾国藩,恳切检讨过去的态度。曾国藩的仇人鲍起豹则被皇帝下旨严责,革职拿办。
曾国藩的“打掉牙和血吞”,终于取得了胜利。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地挽回了面子。
可以说,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第五节 江西的困顿与“大悔大悟”
一
湘军的意外崛起,使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一时间,朝廷褒奖,绅民欢呼,曾国藩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按理说,此时的曾国藩应该会呼风唤雨、八面逢源了吧?不是。曾国藩的日子仍不好过。因为体制仍然不顺,饷项仍须自筹。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湘潭大胜之后仅仅九天,他在长沙给弟弟们所写信中沮丧地说:
饷项已空,无从设法,艰难之状,不知所终。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余近来因肝气太燥,动与人多所不合,所以办事多不能成。
也就是说,湘军筹饷上的困难一如既往。曾国藩仍然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以致肝气上升,时常处于焦灼愤懑之中。
问题的焦点在于曾国藩没有实权。大清王朝各省的实权掌握在省长们也就是总督和巡抚们的手中,他们是全省官僚系统的绝对主人。下级官员的身家性命掌握在他们手中,对他们唯命是从。
曾国藩与督抚们虽然同一级别,在地方官员眼里却被视若无物。因为出山之后,皇帝给曾国藩的只是虚衔,既没有提拔下属的权力,又很难左右地方官的命运。军事离不开民事,招兵、选将、购置武器,“处处与地方官相交涉”,而地方官却往往不予配合。
曾国藩需要实权,这一点皇帝心里很明白。然而,目光短浅的咸丰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以前只知曾国藩胆子大,敢于撄皇帝之逆鳞。这次才知道此人本领大,以在籍侍郎¨wén, rén ,shū, wū¨,振臂一呼,就集兵数万,所向披靡。如果他打败了太平军后反戈朝廷,那岂不是比太平军还难对付?即使他不反戈,但由汉人立下拯救王朝之全功,以后满洲八旗的威信何在?皇帝的如意算盘是让曾国藩游击野战,歼灭太平军有生力量,最后仍由盘踞在天京脚下的满族将领收功。因此虽然屡获大胜,湘军与清王朝体制上的矛盾仍然没有理顺,曾国藩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这种艰难在江西表现得最为充分。
二
鉴于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命曾国藩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
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其时江西巡抚是陈启迈。其人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在他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办团练起家的在籍官员而已,地位等同绅士,要在江西吃自己的军饷,就必须对自己唯命是从。因此他对曾国藩指手画脚,呼来喝去,而所下命令又朝三暮四,令人左右为难。
对这样一个毫不知兵的巡抚,曾国藩实在无法敷衍,只好拒不从命。这下子惹火了陈启迈,对曾国藩“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在江西筹饷,这又侵犯了陈启迈的财政权。在他的带领下,江西通省官员与曾国藩针锋相对。曾国藩要对商人抽税,地方官员马上也抽,强分一杯羹。曾国藩要任用一个地方上的绅士,地方官就扣住不放,甚至对敢于接近曾国藩的绅士打击报复。盖有曾国藩关防的捐输执照,不被地方官员承认,说曾国藩“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又说他“曾经革职,不应专折奏事”;说他“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等等,极尽污辱玩弄之能事,大有挤垮曾国藩之势。曾国藩在江西数年之间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自己说他在江西“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也”,连与曾国藩积怨很深的王鑫,也不无同情地说:“涤帅遭际若是,直令人急煞”,“涤帅所处真是不易。”
曾国藩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于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以陈启迈“劣迹太多,恐怕贻误大局”,上奏参劾。陈启迈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无法为之辩解,咸丰皇帝阅之大怒,立刻将陈启迈革职查办。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重复了湖南的经验,这次参劾不但没有使其他江西官员束手,反而令他们变本加厉。接替陈启迈任江西巡抚的文俊行事一如陈氏,江西官员在他的率领下团结起来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甚至曾国藩的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曾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回忆这段经历说:“江西数载,人人以为诟病。”又形容当时的苦况说:“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
当然,使他“积泪涨江”的根本原因,不是江西官员的个人素质,而是咸丰皇帝对自己不信任。在籍之员出山带兵,本是基于对王室的忠心,不想皇帝却对他如此提防,曾国藩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他无时不想挂冠而去,但时势之危与圣人之教又不容许,只好百计隐忍,甘受煎熬,长年寸心如焚。“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碧化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原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者,良有以也。”委屈痛苦,溢于笔端。甚至这样对好友刘蓉说:“所至龃龉,百不遂志。今计日且死矣,君他日志墓,如不为我一鸣此屈,泉下不瞑目也。”种种不平之鸣,证明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痛苦的时期之一。一向对曾国藩多所讥评的王恺运,在编写《湘军志》时,也在日记中对曾国藩深表同情:“夜览涤公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涤公言:‘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出师表》无此沉痛!”
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为江西所唾骂”,以及?
小说推荐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公务员版)
- 作者:张宏杰】自序 曾国藩的成功与失败一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善于进退,在剿灭太平军之后,功名事业如日中天,这时他却能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
- 最新章:第61章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青少年版)
- 作者:张宏杰】自序 向曾国藩学什么一对许多读者来说,曾国藩对他们的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意志力的磨炼上。前几天在一个电视台做节目,聊曾国藩。说起曾国藩如何自我完善,脱胎换骨,一位嘉宾说,现在不要再提倡什么“自我磨砺”了,多累啊。人活着,要顺着自己的本性,怎么快乐怎么来,不要成天那么“拧巴”着。这是现在越
- 最新章:第49章
-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
- 道光十三年,湖南院试,曾国藩被取中,列第十七名,属中上,入县学。当时的湖南学政为岳镇南。曾国藩时名子城,是年二十三岁。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曾国藩考中,全省排名第三十六名,属中上。是科钦命主考官徐云瑞,副主考许乃安,曾的房考官为张启庚。道光十八年正月,在京参加全国会试,得中,排名第三十八名,仍属中上
- 最新章:第147章
- 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家书》作者:曾国藩前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
- 最新章:第86章
- 原来曾国藩
- 大智大愚一代名臣:原来曾国藩 作者:张研 引子评说 引子评说曾国藩(1 曾国藩仿佛一位神秘的历史老人,让人对其充满了兴趣与迷思。说不完,道不尽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学者 曾国藩出身农家,少年得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得举人,十八年高
- 最新章:第20章
- 曾国藩家训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风蓝】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第一部分:养 心前言 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
- 最新章:第19章
- 曾国藩三部曲
- 作者:唐浩明卷首辞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毛
- 最新章:第333章
- 晚清有个曾国藩
-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小`说"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戴逸(著名报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程益中(著名学者、凤凰卫视著名资深评论家)王鲁湘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至于中文读书写之法,在曾
- 最新章:第27章
- 大象无形曾国藩
- -丁忧侍郎,被朝廷夺情起复,帮办湖南团练大臣:一介书生,为国家出生入死,终成一代相国名臣。他是大清开国文官封侯第一人,他是后世争议最大、毁誉最多、至今尚无定论的人。他到底是睁眼看世界、推动历史进程的功臣,还是镇压农民起义、阻碍历史前进的元凶?揭开层层迷雾,让你看一个全新、全面、真实的曾国藩【由】整理
- 最新章:第5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