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第323章


铑谑址锤小5庇⒆谠谕跽竦乃擞料伦急盖淄?0万大军,以解大同及边关之围时,许多大臣均认为朝廷没有充分准备,劝英宗不宜亲征,祁钰也劝英宗待探明敌人虚实,做好准备后再亲自统兵支援不迟。但英宗的耳朵里只听得进奸宦王振的话,对祁钰和群臣的进谏一概不听,结果落得兵败被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为了安定人心,太后下诏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怎能让一个年仅两岁的小孩登基当皇帝呢?因此,张太后根据群臣的建议,又命祁钰监国,总理国政。
祁钰下定决心坚守北京,并针对守卫京师的兵士多为老弱病残及人心震恐的情况,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各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经过于谦的亲自筹划部署,加强防守,人心才稍为安定了。于谦所为深得祁钰的称赞。不久,祁钰便把他提升为兵部尚书。
外患虽防,内祸未除。一天,祁钰上朝,文武大臣数百人联名呈上一份弹劾王振的奏章,上写道:“王振危害了国家,请求郕王对王振抄家灭族,以平民愤。如果郕王不答应众臣的请求,臣等死也不肯退朝”。奏章读罢,群臣放声大哭。群臣所奏正合朱祁钰之意,因此,他马上以监国的名义传旨,将王振的田地家产全部没收,抄家灭族。
铲除了王振的党羽之后,祁钰的威信进一步提高,京城的人心也基本稳定。但也先仍以英宗相要挟,不断袭扰边境,企图迫使明朝赔款割地。群臣认为,虽然京师已稍稍太平,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秋,人心惶惶,心须另立一个皇帝以安定人心,于是,群起上书太后,建议让祁钰早登大位。太后见英宗归回无望,便传旨:皇太子幼小,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起初,祁钰对群臣的奏章劝进再三推辞,后来见太后已下旨,便遵从了母命。他登基后定年号景泰,故史称“景泰帝”。
尽管景泰帝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对如何巩固政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但他比起其兄英宗来,可称得上是因忧国而思治国的君主了。面对严峻的现实,他抛弃了议和求生存的念头,几乎采纳了于谦提出的所有建议。十月,也先挟带英宗,攻破紫荆关,直指北京城。面对强大的敌人,景泰帝任命于谦为统帅,同时飞马报知各省巡抚火速派兵援京。由于景泰帝的周密安排,于谦等将领的出色指挥,将士人人效命,连京城的百姓也纷纷爬上屋顶,以砖石为武器投击敌人。两军相持5天,瓦剌军连战皆败,仓皇撤围西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战也为景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而景泰帝又识破了瓦剌以英宗相要挟的阴谋,拒绝与他议和,逼得也先无计可施。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也先不得不将英宗送回北京。兄弟二人在殿堂相见时,双双泪湿衣襟。一年的颠簸生活,使英宗显得苍老了许多。英宗见弟弟祁钰既已正式登基且治国有方,考虑到自己一年来身体虚弱,做个太上皇就行了,便出居南宫远离朝堂。
经过整编的团营在保卫京城、守护边疆中发挥了作用。但此时明朝江山已远不如明朝初期那样稳固了。景泰帝深知,要想稳定住并治理好这个国家,必须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指导,实行开明政治,广开言路,招贤纳士,以仁政治国。由于连年战事,瓦剌骚扰,加之黄河逢汛必决,因此,全国灾区广泛,饥民几乎遍布黄河流域。针对这些情况,景泰帝对各灾区采取了宽恤政策,对受灾较重的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给予了不同程度减免赋税,并发粮赈济饥民。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可她也给百姓带来了许多的灾难。自英宗当政时,黄河就时时泛滥,虽经几番,但终因治理措施不当而以失败告终。景泰四年十月,景泰帝召徐有贞进京,命其担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徐有贞总结了以前治黄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在河水平缓时,先在上流疏浚河道,然后在中下游挖河道,固筑堤堰,并修成广济渠。景泰七年四月,徐有贞治黄获得了成功。
经过两年的整治,国家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经过一番计谋,景泰三年景泰帝终于废了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至此祁钰总算是松了口气。
但谁知就在当年,立为太子的朱见济得病死去。太子是景泰帝惟一的儿子,这对景泰帝是一巨大打击。到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终于一病不起,土木之变之后出现的稳定朝局急转直下。
大臣们开始在底下私议立储之事,这其中又以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等活动得最积极。石亨此人贪欲很重,虽经于谦举荐被晋封为侯,但经常因贪心外露被于谦所斥责,受到景泰帝的冷遇,因此对祁钰和于谦心怀不满。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虽因各有功劳而被景泰帝所称赞,但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所以,内心也甚为不满。石亨和曹吉祥都是武夫及奸宦,鼠目寸光,都主张重立见深为太子。倒是徐有贞极有心机,他认为再立见深为太子,不如趁祁钰正在病中,利用他和英宗兄弟间的矛盾,发动宫廷政变,迎请太上皇英宗复位。这样,事成之后论起迎复之功,自然人人都可以加官晋禄。徐有贞的主意得到了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赞同。
正月十六日深夜,按计划,一队士兵在徐、石带领下冲入英宗住所南宫之后,簇拥英宗直奔奉天殿。
奉天殿里文武百官正在等候早朝,相互之间一边打听着景泰帝的病情,一边等着景泰帝视朝。忽然,徐有贞、石亨带兵赶到,将英宗扶上王位。徐有贞对众臣大呼:“上皇复辟了”。由于事出仓猝,众臣一下给惊呆了,摸不着头脑,不知所然,十分惶恐,抬头一看,果真是太上皇英宗端坐在宝座上,只得列班朝贺。这一场宫廷政变就这样成功了。历史上称之为“南宫复辟”,又叫“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随即,景泰帝在位时所重用的大臣于谦、王文、学士陈循、商辂,尚书十俞悦、江渊等都被逮捕入狱。其中于谦被徐有贞妒恨而被英宗杀害。对石亨、徐有贞等,英宗以迎复功高,大受宠任。明朝振兴的希望至此破灭了。
几天以后,景泰帝在西宫也死了。景泰帝死后,被以亲王的礼仪葬于北京的西山,当时没有庙谥号,其妃嫔也被赐死殉葬。直到公元1475年才被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
第三百四十四章 宪宗朱见深
一、两当太子初理国政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土木之变”发生后,明太皇太后张氏下令,让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理国政,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这一年,朱见深只有两岁。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受尽屈辱的英宗大难不死,被也先送回北京,这时朱祁钰已经在朝臣们的拥戴之下,做了快一年的皇帝,年号也改作景泰。朱祁钰珍惜到手的权力,不肯拱手让出,把英宗送入南宫加以幽禁,因此朱见深在东宫居住的时间没能太久,景泰三年,他的太子之位被废掉改封为沂王,朱祁钰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见深小小的年纪,每日只会玩乐游戏,对当不当太子,也就视同儿戏一般。他虽然不是太子了,但还蒙伯父开恩,不加以伤害,得到了沂王的封号,照旧过着优裕的生活,衣食无愁。在后宫里,他最亲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周贵妃,另一个是因反对废掉朱见深太子地位而被朱祁钰废掉的皇后汪氏。汪后与周贵妃脾气相投,关系一直很好。汪氏对朱见深十分喜爱,经常不避人前地与周贵妃往来走动,由此遭到了朱祁钰的斥贬。因此,朱见深对她十分尊敬。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里,发生了富有戏剧色彩的“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帝宝座。随着父亲的复辟,朱见深也有了出头之日,很快恢复了太子的地位。英宗复辟后,朱祁钰很快就病死了,报复心极强的英宗下令他的嫔妃全部为其殉葬,其太监拟出的名单上也包括汪氏。朱见深听说后,马上找到父亲,告诉了汪氏当初遭贬的事因,英宗遂与宽宥。朱见深还请求父亲,允许汪氏出宫安居旧邸,并将私蓄一并带去。这以后,朱见深时常陪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