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第140章


?5万端布,一千匹马外,国中一切事务一概随着图欲的心愿用汉法治理。东丹国实际就像个独立国家一样,图欲也基本上成了那里的皇帝。阿保机大概是想用这种办法来换回已被图欲拥有的辽朝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图欲可能也窥破了父亲的这层用意,东去就国时丝毫没有高兴的神情,而是哭泣着上路的。阿保机没来得及做进一步的安排就溘然长逝,在述律平眼里图欲就更没有什么地位了。
述律平真正喜欢的儿子是德光和李胡。德光精于骑射,很有些政治才干。尤其在军事上颇多成就,20岁出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每次出征都把他带在身边,攻克平州,迫降胡逊奚,南掠镇、定,西取回鹘单于城,东平渤海,破达卢古部,皆所向有功,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实际已成了仅次于父母的重要角色,掌握了兵马大权。两个哥哥或文或武都有些建树,老三李胡可就表现得太没出息了,他徒然长就一副高大魁梧的身躯,生就如牛似熊的一身蛮劲,却是文无韬,武无略,只有一股残忍暴虐的坏脾气,平时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人,在人脸上黥面刺字,若大动起肝火来,非要把人活生生抛入水中火中,或剥皮抽筋才肯消气。他的残暴在契丹贵族中是出了名的,人人都畏而远之,不敢同他打交道,生怕稍不小心惹恼了他,招来横祸。然而述律平却像喜欢德光一样溺爱他,处处事事让着他、护着他,不但从来没有对他的残忍暴虐稍做训戒,而且还在德光死后想把他也扶立为皇帝。原因是,述律平本身也有凶残横暴的一面。
阿保机死去不久,述律平就露出了凶残横暴的一面。她借口捎信给先帝,把各族酋长一个个砍了脑袋。此后,只要哪一个人被她看不顺眼,她说一句“去给我捎信给先帝”,就会把那人送到阿保机墓前杀掉,就连她弟弟敌鲁的妻子,也稀里糊涂地成了她的刀下鬼,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犯的到底是什么罪。最后,述律平的屠刀挥到汉人赵思温头上。赵思温原是幽州军阀刘仁恭手下的将领,膂力超群,作战勇猛。投降辽朝后,屡建战功,极受阿保机赏识,授为汉军都团练使。这次不知怎的,得罪了述律平。述律平在上朝时突然命他捎信给阿保机,要杀掉他。赵思温到底在中原官场上混过多年,还有点智谋,不甘平白受死,就站在堂上不肯上路。述律平问:“你侍奉先帝极为亲近,为什么不去!”赵思温回答道:“若说与先帝亲近,有谁能比得上太后您呢?太后若能先行,臣一定随后跟上。”这话一下子把述律平问住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她愣了半晌,只好说:“我不是不想从先帝于地下,只因儿子们还幼弱,国家无主,一时不能前去而已,但我也一定会有所表示的!”说罢,抽出腰刀,把好端端的右手砍了下来,派人送到了阿保机墓中。赵思温竟奇迹般地幸免于难。述律平万万没有想到,她举起的屠刀竟落到了自己的手上。为了纪念那只右手,表彰自己义殉丈夫的节烈壮举,她专门在上京建了座义节寺,寺中建了座断腕楼,并且树碑纪颂。从此她便得了个“断腕太后”的绰号。
不论她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真的丧心病狂,在她临朝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杀掉了权臣大将百余人,从而巩固了辽国政权。之后,她又知过必改,识才善用,团结任用了不少贤能之士,又从另一角度大大加强了辽国政权建设。
在述律平临朝称制的一年多里,她通过连杀带关,把自己认为的所谓异己全部清除之后,她又开始着手废长立次的计划。图欲深知述律平决心另立德光的意图,就主动提出了让位请求,但述律平仍要摆出一副公正无私的姿态,利用传统选汗的习惯,通过民主推举的形式立耶律德光为皇帝,尊号“嗣圣皇帝”,是为辽太宗,述律平尊号“应天皇太后”。
图欲回到东丹国,仍当人皇王,他刻意装出超脱逍遥的模样,在宫中建起书楼。整日埋头钻研,还作了一首《乐田园》诗,表述自己甘心林泉、无意政治的情怀。虽然述律平和德光表面上也摆出对图欲关心爱护的架势,在图欲之妃萧氏病重时,几次亲临探视,在萧氏死后,还令东丹国举国服丧,但实际上,述律平和德光—时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图欲的防范和迫害。为了削弱东丹国的力量,天显三年(928年)他们乘图欲居留上京之机,令其宰相耶律羽之把东丹百姓迁到东平(今辽宁辽阳),加强辽朝朝廷对他们的控制。同时给图欲增设仪卫,名曰保护,实为监视。德光还多次到东丹王府,伺察图欲的动静。图欲更加郁郁不得志,情绪极度低落。后唐明宗李嗣源闻知,派人从海路持密信加以招诱,天显五年(930年)十一月,图欲愤然做出了投奔后唐的决定,临行前他对身边人说:“我把天下让给皇上,满以为能过几年安顿日子,不料反遭受他的疑忌,我如今无路可走,不如到别国去,以成吴泰伯之名。”并在海边立起一块木牌,刻诗一首:“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满怀抑郁悲愤的心情,借同夫人高氏和部分儿女随从,载着万卷图书浮海南下,到中原寻求避难去了。李嗣源以天子之礼迎接他,给了他极其优厚的待遇,赐姓东丹,名慕华,后又改赐姓李,名赞华,官任怀化州节度使、瑞真等州观察使。述律平几次遣使与后唐修好,要求遣返图欲,都被李嗣源拒绝。图欲南逃时,他的长子耶律阮,又名冗欲留在了辽朝。图欲身在中原,心里却时时怀念故国亲人,经常派人回去探视问候。936年,他被后唐末帝李从珂杀害,年仅38岁。图欲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辽朝臣民的极大同情,后来人们纷纷拥立耶律阮当皇帝,就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这种感情的驱使。
耶律德光即位后,对述律平尊奉备至。在述律平的诞生地坤仪州建起“应天皇太后诞圣碑”,纪颂其功德。将述律平的生日十月一日定为永宁节,年年庆祝。有时述律平身体不好,食量减少,德光也不肯吃饭。应对答话稍不如意,述律平就扬眉怒视,吓得德光慌忙退避,述律平不召,他不敢再见。有年述律平生病,德光恰在外地,闻知立即驰至上京,榻前伺候,所有汤药必先亲尝,才敢端给述律平喝。还祭告辽太祖庙,大办佛事,向菩萨祷祝,饭僧(招待僧侣斋饭)5万人,为述律平祈福。军国大权也仍旧控制在述律平手中,在她的直接干预下,耶律德光对辽朝的官制、军制等进行了全面建设。在中央本着“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官僚系统。北面官管辖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官吏一律只用契丹贵族担任,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南面官仿照唐朝封建制度,管辖汉族等农耕百姓,官吏主要由汉人担任。这些制度的建立,使辽朝奴隶制统治制度逐渐完备起来了,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铺平了道路,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制度的完善,也使辽朝内部统治秩序暂时安定下来,为进一步向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可巧,一个天赐良机落到了契丹贵族的面前。
公元936年,担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发动叛乱,要夺取后唐的天下,因兵力不足,上表向辽朝求援,条件是割让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地区给辽,称比自己大9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觊觎中原为时已久的述律平和德光对石敬瑭的卑鄙计划喜出望外,忙点集起5万兵马,由德光亲自率领,逾雁门关南下,支援石敬瑭,大败唐将杨光远、张敬达,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之后石敬瑭攻陷洛阳,建立后晋,后唐末帝李从珂杀死图欲,也自焚身亡。从八月出兵,到十二月班师,辽朝轻而易举地从石敬瑭手上得到了位于今河北、山西北部以幽州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首的16州之地。这16州山岳襟连,关险错列,向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天然屏障。此地一失,整个华北藩篱尽撤,门户洞开,不到黄河再也遇不到什么天险。此后,辽朝不但雄踞燕山,虎视平野,掌握了随时可以纵马南攻的战略优势,而且把后晋变成了它的附庸,每年可以从中原坐得30万匹布帛的财富。儿皇帝石敬瑭为报答辽朝的扶立之恩,给述律平、李胡等人送礼行贿的进贡车马也不绝于途。这真是辽朝开国以来空前绝后的大收获,契丹贵族踌躇满志,更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了。
石敬瑭叛乱时,担任后唐卢龙节度使的赵德钧也想学石敬瑭的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