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第137章


运不贡冉侠裰亍?br />
公元1264年冬,理宗驾崩。继位的皇太子赵禥是理宗之弟荣王的儿子,是为度宗。谢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公元1274年夏,度宗病死,由权臣贾似道做主,立年仅4岁的赵显为小皇帝。谢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名义上如此,实际上军国大权都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大敌当头,贾似道仍在朝欢暮乐,歌舞升平。无怪乎去年樊城被围,人们讽刺他“羽书莫报樊城急,新得娥眉正少年”了。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听说元朝出兵,忧愤交迫,上书贾似道提出抗元二策,但贾似道看了上书,勃然大怒,大骂汪立信“瞎贼,胆敢狂言”。后来,元军统帅伯颜得知汪立信的计策,曾经说过:假使汪立信的上策得以实行,元军何能到此?!元军不过20万人,而宋朝当时还有生力军70万人,那个时代宋朝并非注定要灭亡,而是大有作为的。可是贾似道反而罢免汪立信,另以亲信担任京湖制置使,不做丝毫抗战准备。忽必烈以伯颜为统帅,兵分两路,水陆并进。
公元1274年,即咸淳十年年底,元军攻陷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昌)。伯颜留将军阿里海涯经略鄂州及荆湖未陷地区,自己率大军沿江东下,兵锋直指陆安(今浙江杭州),沿途宋将望风投降。谢太后闻报大惊,召集群臣会议,大臣们纷纷要求宰相贾似道出兵抗元,南宋太学生也不断请愿,要求贾似道出兵。贾似道无法推诿,只好在临安建立都督府,但是又害怕降将刘整,不敢出兵。
直到第二年,刘整的死讯传来,贾似道手舞足蹈,认为刘整一死,元军没了向导,便会失败,于是上表出兵。抽调各路精兵13万人,金帛绍重满载船中,舶舻相衔,几乎百里,根本不像打仗的样子。贾似道本来是无赖子弟,对军事一窍不通,也无心作战,一到芜湖,即派人向伯颜馈赠荔枝、黄柑,称臣纳币,请求议和,遭伯颜断然拒绝。元军不肯议和,大军继续向前推进,又攻下了池州。贾似道无路可退,挑选精锐7万人交给孙虎臣,命他截击元军,又命夏贵率水师跟进,自率后军屯驻鲁港,作为后援。夏贵是鄂州败将,唯恐贾似道成功。孙虎臣是贾似道亲信,带着爱妾上战场。这样的人领兵作战,结果可以想象。果然,两军一交手,宋军即败下阵来,元军乘胜追杀,宋军全军覆没,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单舸逃往扬州。宋军丢魂丧胆,不堪再战,更可笑的是贾似道在扬州收罗溃兵,不仅无人理睬,反遭恶语痛骂。贾似道六神无主,只有请谢太后迁都逃跑。
宋军战败的噩耗传来,中书舍人王应麟建议下诏勤王,合力作战,以攻为守。但是谢太后在下诏勤王和迁都之间左右两难,无力决断,只好交给大臣讨论,却又引起一场争论。贾似道在朝的爪牙附合贾似道,坚持迁都;左丞相王爚主张固守,两派争执不下。王爚自以身居宰相,不能决定国家大计,气愤地弃官出走。太学生们强烈反对迁都,说:“陛下迁都,无非庆元(今浙江庆元)、平江(今江苏苏州)两地,形势危急,便由海上逃往福建。此举实在有欠考虑,不想我既能往,寇亦能往,徒然惊扰自家,别无益处。”犹豫不决的谢太后觉得这个说法有理,方才下定决心,重新下诏勤王。可是勤王诏下,反应冷淡。上次下诏,诸将多观望不前,只有李庭芝曾派兵支援。这次又增加了一个张世杰。四月,赣州知州文天祥,变卖家财,组织了一支5万人的民兵队伍前往临安勤王。友人劝阻他说:“元军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难,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答道:“国家有急,征集天下兵。无—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或许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可谓用心良苦。但朝廷并不领情,勤王的张世杰反遭当朝的陈宜中猜忌,这实在让忧国之士寒心。
鲁港惨败后,谢太后被迫罢免了贾似道,任命王爚为平章,陈宜中、留梦炎为左右丞相,并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贾似道既被罢免,他当政时的害民之政,也陆续除去,得罪贾似道而被贬官流放的人也发出公文追回,连被贾似道迫害致死的前丞相吴潜和大将向士壁也都追复原职。朝政有了振作的势头,可是谢太后却起用了陈宜中做丞相,又把这良好的开端断送了。
陈宜中是贾似道的同党,幻想纳币求和,无心抵抗。伯颜不理睬陈宜中求和的主张,率大军四处攻击,连陷州城,湖北荆南各地宋将非逃即降,元军不再有西顾之忧,安心东下,战局急转直下。幸亏,扬州守将李庭芝率众死守,方才稳住阵脚。五月,宋将刘师勇收复常州,浙西降元诸城也重新反正,与张世杰会师,庆远府的仇子真、淮东兵马铃辖袁克己,各自率军入卫京师,有诏令二人与张世杰、张彦分道出击,增援扬州。四路出兵,却无督师统一指挥。谏官上奏太后要求大臣督师,谢太后也不知如何处理,交给大臣讨论,又久议不决。大臣陈文龙气愤地说:“北军今日攻某城,明日又筑某堡,而我却佯装谦逊,实际相互猜忌,恰如救人灭火却强装从容不迫的风度,请诏令众大臣,不要再妄生空谈。”但大臣们争执不已,互相排挤,谢太后也无力阻止。平章王爚也说:“陈、留二相,宜由一人督师吴门,否则我自己请求前往。”陈宜中心中不满,暗地里百般阻挠。他不得已,和留梦炎一起上书请求行边,却迟迟不肯动身。
不久王爚忧愤而死。陈宜中已回到温州老家,遇使者征召,就以母亲年老无人奉养为辞,谢太后又亲自给其母杨氏写信,让她督促儿子还朝。这次总算是束装归来。但他本人既无运筹帷幄的才能,也无指挥若定的本领,能和则和,能降则降,根本没有什么长远打算,只知道敷衍。
九月,朝廷突然发布了两个诏令,一命文天祥出知平江府(今苏州),率军守吴门;一命襄阳守将吕文焕之侄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同时封其父吕文德为和义郡王。这预示着谢太后和陈宜中为首的南宋小朝廷急于乞降了。南宋朝廷对文天祥这支抗战力量从没有认真使用过。
公元1275年四月,局势危急,文天祥奉诏勤王,招募了一支5万人的新军星夜奔赴临安,可是大军刚刚开拔,谢太后和陈宜中又怕文天祥到来,妨碍正在进行的乞和投降活动,又传令留屯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七月,张世杰在焦山战败,谢太后又下诏命文天祥提军入卫,可是又久留不遣,不肯用这支力量抗战。这次,陈宜中回朝,文天祥奉调出京,这分明是一个排挤文天祥出京的阴谋。文天祥发现朝廷正在一步步滑向乞和、投降亡国之路,他利用“陛辞”的机会上了一本,在本中,他迎头痛斥“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要求将鼓吹投降的新任兵部尚书斩首,振作将士之气。又重新提出建立方镇的主张,他说:祖宗鉴于方镇作乱,所以削藩镇,建郡县,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不掉之弊,可是国家却渐渐衰落,所以“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无及!”他主张立即变通,分天下为四镇,地大力众,才足以抗敌,改变郡县各自为战的局面,“约日齐举,有进无退。”同时发动“吾民之豪杰”打击敌人。可是这时朝中左丞相是后来降元的留梦炎,右丞相是陈宜中,结果可想而知。文天祥分天下为四镇之策和汪立信集中兵力于长江沿线的方案,都是大有作为的,可是汪立信不用于贾似道,文天祥同样不用于陈宜中。文天祥竟被视作“迂阔”,只好叹息出京。谢太后两用权臣,致使时局一坏再坏,终至于无可逆转。
残年已过,新年伊始即噩耗频传。
临安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参知政事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又相继逃走,左丞相留梦炎已在上次军情紧急时逃走,执政乏人,太后只好下诏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常懋参知政事。正午时在慈元殿宣诏,文班只到6人。不久常懋又偷偷溜走。外面的凶讯接连不断,临安诸关守兵逃之一空,太皇太后惶惶不可终日,便想向元称臣,奉表乞和。
连陈宜中这样的人,也假意为难。谢太后也是肝肠寸断,涕泪交流,但她心存幻想,道:“倘能保存祖宗社稷,称臣也不足惜!”随即派监察御史刘岊(节)前往元军奉表称臣,上元主尊号,岁贡银绢25万两、匹,恳求保留国土。伯颜本怕过早攻打临安,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