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译析》第2章


95晋毕阳之孙豫让
96腹击为室而钜 
97苏秦说李兑 
98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第十九篇 赵策二 
99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保守只在于人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大多数人愿意处在现实的安全状态之中,而对那些改变、破坏现有格局的人物必定非常的厌恶和痛恨。英雄之异于常人,在于克服了人们的这种短视和惰性,看到了未来的机遇和危机,高瞻远瞩、谋求的安全和发展。所以作为英雄,是“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类型的人物。
100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101武灵王平昼闲居 
第二十篇 赵策三 
102赵惠文王三十年 除非你作世处高人,在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上,如果仅有王道和仁义,而没有谋略和兵法,那么伤害侵略随之而来、国将不国、一切都会不安全。兵法谋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道义的完善。策士郑同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兵法、谋略、防人之心必须存在的道理。
103秦围赵之邯郸 
104郑同北见赵王 
第二十一篇 赵策四 
105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触龙深知自己的说辞得到采用,必先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与之情投意合,一旦情投意合,就会变敌对、抵抗心态为接受、应允心态。所以他以老年人拉家常的方式开头,既解除了戒备,又拉近了关系。
106五国攻秦无功
107客见赵王 
108赵太后新用事 
第二十二篇 魏策一 
109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苏秦的合纵游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鼓舞各国的决不屈服的斗志。当时各国摄于秦国的淫威,意志和精神都快要崩溃。鼓舞他人,首先要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实力,重估自己的价值,重新树立独立的自主、决不俯首称臣的信心。
110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111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112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113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114张仪以秦相魏 
115公孙衍为魏将
第二十三篇 魏策二 
116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吃硬寨打死仗”著称的曾国藩不喜欢说“大言”的人,认为夸夸其谈、浮夸虚假、于事无补。然而就游说来说有时就不能不说大话。
117魏惠王死 
118田需贵于魏王
119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20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第二十四篇 魏策三 
121秦败魏于华 学问学多了如果不善加运用,就会变得非常的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人情伦理都忘却了。“邯郸学步”中的那人迂腐得连原来怎么走路都不知道了。现在魏王执意去秦国送死,这样迂腐的行为谁能阻止他呢?
122齐欲伐魏
123秦使赵攻魏
第二十五篇 魏策四 
124献书秦王 唐雎这种由普遍到个别的说服方法在战国说客中比较少见,先由一般公理、原理、原则作大前提,再最后推出结论,这种方法就是演绎法。演绎法在西方比较流行,当代人由于西化程度已非常高,受到西方理工学科的影响也较大,所以我们在说服受众的时候应该多用演绎法。
125魏王问张旄 
126秦攻韩之管 
127长平之役 
128魏王欲攻邯郸
129信陵君杀晋鄙
130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第二十六篇 韩策一 
131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要现代商战中的朋友,要学习陈轸这种分化敌人的策略,以应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楚国的危难在陈轸处迎刃而解。关键是他善于分化瓦解敌人,给敌方同盟中的一方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跨敌方联盟,免除灾祸、打败敌人。
132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133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134五国约而攻秦
135秦韩战于浊泽 
第二十七篇 韩策二 
136楚围雍氏五月人性中的利益权衡、自私自利等否定性的东西太多,所以用求情、唤醒对方同情心的手段很难奏效,倒是采取否定的威胁的、处罚的方式以重大利益损失来胁迫,倒容易使应该帮你的人就范。
137齐令周最使郑 
138公叔且杀几瑟 
139史疾为韩使楚 
140韩傀相韩 
第二十八篇 韩策三 
141或谓韩公仲远见卓识既是谋略家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论辩素质,远见卓识,才能晓以利害,让对方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行为。论辩者做到远见卓识,便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看到尚未呈现端倪的隐情。
142或谓韩王曰 
143秦大国
144韩氏逐向晋于周 
145安邑之御史死章
146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第二十九篇 燕策一 
147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小故事,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那些诽谤苏秦的士大夫和卫道士们,标榜高行节义,却囿于教条而不能成事,甚至有的虚伪透顶,明里拿道义作攻击人的幌子,暗里玩弄权术诡计、大行尔虞我诈之本领。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害的倒是这类人。
148燕文公时 
149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150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151宫他为燕魏
152燕昭王收破燕
第三十篇 燕策二 
153苏代为燕说齐 政治事业的伟大就在于它充满了挫折和困苦、政治家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承受荒原一般的孤独、以及对手的折磨、同志的误解。如果没有这些曲曲折折,则政治事业和政治家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成功的景象和影响也不尽人意,尤如昙花一现。
154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155燕饥赵将伐之
156昌国君乐毅
157赵且伐燕
第三十一篇 燕策三
‘58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勇者给人以精神上的依赖、依靠和信仰,使人们发觉跟着勇者,就无所谓恐惧和失败。勇者奋不顾身的气概和以身作则的先锋形象,使下属和同志焕发出如火如萘的热情,使他们象勇者一样忠诚和勇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事业失败了,对志士们的素质和技术方面的错误进行检讨反省是一回事,对他们的勇气、节义和高尚品质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十二篇 宋、卫策 
159公输般为楚设机商鞅立木行赏,终致秦国法令畅通、改革一日千里。为政者的言行是一个国家秩序和信用的源泉,如果为政者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就是一两件小事,也不仅会使为政者丧失信用,而且会把社会的风气带坏、民众道德水平下滑。
160智伯欲伐卫
161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162卫人迎新妇 
第三十三篇 中山策 
163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谋略的特点是在于用迂回曲折、轻松快捷的方式就可达到目的。司马喜的目的就是让阴姬当王后,为此目的如果直接上书君主要求让阴姬当王后,那么不仅阴姬当不了王后,而且会惹怒竞争者江姬,更使君王怀疑司马喜是否存有私心私利。但富有智慧的司马喜却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很快就达到了目的。
164中山君飨都士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提要】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如果换些没头脑的庸官,那么不仅兴师动众,而且会使尊严、利益丧失殆尽。一切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的:“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原文】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